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优美的段落 > 正文

高职“双主体”育人实践中企业动力机制的构建 高职课程育人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企业是校企合作能否持续进行的关键一方。通过对制约企业参与“双主体”育人因素的分析,指出应当建立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的利益共同体。总结近两年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构建企业动力机制的实践,提出了构建企业参与“双主体”育人实践动力机制的几个措施。
  关键词:高职;“双主体”育人;企业动力机制;校企合作;前校后厂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33-02
  
  确立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体系,进一步探索和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关联性建设,缩短学生知识与职业转换周期以及强化创业能力,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双主体”育人格局中,就职业院校自身而言,对主动争取并依靠企业的协作与支持,已有较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从“双主体”的协调均衡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必须进一步增强企业的主体意识,重点是构建和激发企业参与“双主体”育人的动力机制,切实形成“双主体”育人的稳定格局和应有效益。
  制约企业参与“双主体”育人实践的因素
  缺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正常机制 当前,缺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刚性规定。现有政策往往是从学校角度出发制定的,缺乏对企业利益的考量,即使有个别优惠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企业所期望的受益得不到保障,企业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校企合作机制和外部条件的健全和完善,直接影响校企合作主体关系的稳定性、牢固性和持久性。学校往往既是校企合作的发起者,又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实施者,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态度往往是消极应付甚至抵触,校企双方的合作几乎成了校方的一厢情愿。
  “企业得到实惠”的合作基础不牢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而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往往只是从学校角度出发,以完成实训教学为主要目的,对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作用不大。企业希望投入精力和资金参与职业教育,使学校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但由于培养对象的身份是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不定,企业投入得不到直接回报,企业与学校之间在合作过程中缺乏直接利益的兼容,导致校企合作基础不牢固,企业对人才培养没有明确的责任与义务,更多的是把校企合作视为负担。
  学校陈旧做法妨害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缺乏对新型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创新,缺少实现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办法与途径,把校企合作仍定位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解决实践教学困难上。生产及毕业实习通常是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开眼界式的参观型实习、自由状态下的分散型生产顶岗实习,给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带来许多困难。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解决学校实训设备短缺、实训场所不足、学生就业困难等显性问题,期望从企业获得物质利益和实惠;但学生在企业实习,学校缺少人力、财力的正常投入,人才培养质量又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使企业觉得学校不会出力只会添乱,从而妨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
  构建企业参与“双主体”
  育人动力机制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合作能否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为此,应当建立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实践中,依托国家煤机制造产业培训基地,探索实践“前校后厂、工学交替、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取得了初步成效。
  转变合作观念使企业得到实惠 在山西省政府的主导下,依托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教育培训基地,学院积极转变校企合作观念,充分理解企业方的合理关切,让企业在合作中切实受益,增强校企合作的凝聚力和持久性。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相关的探索实践有:由学院提供场地,太重煤机太矿集团、山西新富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主要设备;在新校区建设过渡阶段由学院提供部分设备,企业提供场所与厂中设备,形成“校中厂,厂中校”; 最终形成“前校后厂,工学结合,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建成了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车间和人才培训基地,使企业得到了实惠,从而吸引企业参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建设。
  实施“双计划”培养,使企业得到需要的人才 企业要想直接从学校获得所需人才,就必须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前把本企业的文化融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根据自身人才需求的新动向,主动拓展校企合作新领域,创造新机遇,为校企深度合作创造条件,在校企合作中变被动为主动。就学校而言,就是要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文化、融进企业情感的人才。为此,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注重融入合作企业的企业元素,以更好地实现“进行共性培养、满足个性需求”的校企“零距离”对接。在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我们与山西煤机厂、太重煤机太矿集团等企业共同制定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共同培养人才的“双计划”,即由本专业制定培养通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计划,由企业制定培养本企业所需人才的特定培养计划。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广泛调研,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参与,结合职业发展规律,学院根据本专业必须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适合一般企业用人需求的培养计划;在学校通用计划的基础上,由合作企业按照本企业主打产品对人才能力的特殊要求和企业文化的渗透需要制定特定的培养计划。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根据“双计划”的要求制定灵活开放的教学实施计划,针对合作企业的生产特点和任务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参与企业诸如采煤机、刮板运输机、皮带运输机等机器的装配、零件加工以及机床维修等真实生产氛围的实践锻炼。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大二、大三学生,根据合作企业的生产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进行不同阶段的能力训练,以使企业能够在合作中获得他们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011年我们按照合作企业的需要和双培养计划,结合学生的就业意愿,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08级38名学生分别派往山西煤机厂、太重煤机太矿集团等企业顶岗实习,厂方采用师傅、车间、公司三级管理,校方实践指导教师、专业教师、系部对学生实习进行全过程考核。
  保证投入,降低企业育人成本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机加工实训中心、数控加工实训中心等学院资源,在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编制的实习实训时,保证了正常的财力投入。本专业自行购置实习所需的原材料,邀请合作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与校内“双师素质”教师共同作为指导教师,针对企业的部分零件生产任务进行加工生产,并将其中合格产品按原材料成本价卖给企业,使企业从人力资源的付出中获取了合格的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
  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做好服务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以自身拥有的智力、人力资源,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为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有效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扩大合作与交流领域、解决企业短期高层技术人才需求,我们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批次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在探究理论与实践结合、了解生产过程的同时,协助企业解决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另外,根据企业需求,在企业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研发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达到发展企业、提升企业、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
  构建企业参与“双主体”
  育人动力机制相关措施的探索
  提升校企合作品位,充实校企合作内容,优化校企合作质量,解决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索“双主体”育人实践中企业动力机制构建的措施。
  创新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 在实践中,我们设立专门机构,组建了由山西煤炭厅、教育厅、煤炭协会、大型工矿企业代表、学院领导、毕业生代表等组成的合作办学理事会,为校企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形成了以学院和紧密合作企业为办学主体,企业和学院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并形成了多方合作办学、有机协调和科学规划的运行机制;建立了煤炭高技能人才校外大型实训实习基地。为进一步落实《山西省煤炭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关于在全省建立煤炭人才培养实习基地的要求,省煤炭厅出台了《关于在全省有关大型煤炭企业建立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基地的通知》,落实有关煤炭企业把接收学生实习作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并根据接收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围绕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我院与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重煤机太矿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建国家煤机产业基地的教育培训基地,构建“学校进园区,依托产业办专业、前校后厂,产学研合作”的紧密型联合办学体,形成“体制新、起点高、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合的新办学模式。同时,我院加强校内煤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吸引企业对校内实训实习基地进行设备、技术的投入;强化模拟实训条件和职业氛围建设,更好地利用基地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充分发挥校外基地在中职师资培训、煤机企业职工新技术培训与技能鉴定、教师教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平台服务作用。
  构建开放式运行保障机制 我们的具体做法有:组建由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规格,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建成指导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的“双向流动”制度,研究、落实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办法。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确保专业按照企业及社会需求组织教学。依托太重煤机太矿集团,逐步建立、完善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合理、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相关管理制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把太重煤机太矿集团和山西新富升机器有限公司等企业请进学院,建立前校后厂的生产性实训车间,由专业建设委员会与企业共同协商,在企业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保障本院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在合作企业的学生实习由专业教师制定具体的实践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法,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及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工作。构建“校企相融” 文化特色,将校企两种文化深度融合。每年开展一次校企文化交流活动,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以煤机制造为核心的专业特色文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创设环境。引进企业先进技术、行业标准,以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
  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评价考核体系,确保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创新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和工学结合监导室,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校内外的教学进行监控,完善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确保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学院各个部门全力支持与配合校企合作工作,每年从教育支出中列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聘任兼职教师等,为工学交替的学生提供管理服务,为学校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和实训项目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登辉,方桐清.“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2]颜楚华,等.政府主导 学校主体 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3]俞启定,等.深入理解“规划纲要”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4]倪勇.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5]毛敏芹,曾凌燕.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下对企业积极性的调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53.
  作者简介:
  张晓梅(1960―),女,山西万荣人,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力学应用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
  (本文责任编辑:谢良才)

标签:育人 高职 主体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