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优美的段落 > 正文

[阅读教学中人文情怀的铸就]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阅读是一种创造和欣赏,更是一种入景入情的感受与体验;是读者与作品的心灵对话,更是读者与艺术品的情感交汇。语文阅读教学是对美文美篇“情美”的鉴赏与品味,注重的是人文情怀的培养与积淀。在阅读教学中,应营造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世界之中,充满着情趣与欢乐,飘荡着问题与好奇,洋溢着诗意与鼓舞,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增强阅读鉴赏能力,提高语文水平。
  一、拓宽感性思维空间,培养人文情怀
  语文阅读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建构鲜活的情感世界。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来,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当仁不让的职责,我们应告别那种在冷眼旁观“别人的世界”,在讲“别人的故事”,对作品没什么感怀,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情与理的剖析,只知道把“ 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的传统模式,应该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懂得何谓审美何谓感悟,拓宽对文本的感性思维空间。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多向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文学是一个形象感悟过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阅读理解”只会把学生变得麻木不仁,缺少情感的陶冶,美感的享受。美的文学作品是心灵的净化剂,它能使人忘却世俗的烦恼,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淡泊一切功名利禄,追求至高至善的精神境界。情感是人的灵魂,也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感情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文字堆积。同样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把秋景写得有血有肉,而白朴《天净沙?秋》却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只是在那里堆砌景物,玩文字游戏,既无深远的意境,也无审美的愉悦,两者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文学作品是人写的,也是写人的。语中有情,这是文学作品的普遍特质。优秀文学作品是艺术家们用心灵雕刻而成的,凝聚着艺术家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是他们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我们曾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感动 ,曾为李商隐的《锦瑟》而感叹年华易逝,也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奋发,为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而流泪,为贾宝玉、林黛玉惋惜。窦娥的冤情、鲁宾逊的坚毅、祥林嫂的不幸、堂吉诃德的可笑、于连的可悲等,均以其经典的魅力无数次地震撼着读者心灵。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无数的孤寂、迷茫、脆弱的心灵受到启发,不管是“天涯沦落人”,还是意气风发的“风流人物”,都能通过这情感的共鸣,领略人生的真谛,扬起生活的风帆。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进入充满魅力的艺术氛围,拓宽感性思维空间。从文学作品的形象化、情感化特征入手,师生一起参与文本的感悟与体验,努力与作者形成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把握文学形象,领略作品的精神内涵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形象思维是进入文学作品的关键,没有情感体验,简单的机械化阅读只会使阅读教学步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深渊。只有进入文本,领略作家的情感,营造形象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和想象能力,让他们凭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去创作他们心目中的“哈姆雷特”,这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共同追求。
  二、用人文精神点亮学生的心灵
  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掌握渊博的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发展健康个性,完善健全人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它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精神和心灵,阅读教学应创设和谐氛围,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作家陈建功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这正说明了文学在提升人的精神、铸造人的灵魂方面的重大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用人类的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引领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让学生走进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陶渊明,理解什么是高洁;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并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承。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心灵中的尘垢得以荡涤,使学生的灵魂得以升华。
  人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取丰富的人文知识,更在于引领学生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养成多角度关照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习惯。但是文学不能只重视社会的需要,还要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注人的灵魂。王国维、蔡元培认为文学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给予人们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假如没有感情体验,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会流传千古,正因为作者关注的不是个体的情感,而是写出了人类普遍的心理模式:人生无常;假如没有情感体验,陈子昂的“孤独”不会和读者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也正是作者道出了历来文人士子的共同心声:怀才不遇;假如没有情感体验,孟浩然的“落花”不会有如此的生命力,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不会被反复咏唱。这些优秀作品都是从人的灵魂出发,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心中的某些情结,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在文本中进行遨游。正因为作品洋溢着丰富的情感魅力,才使作品散发出迷人的美感,审美感受其实就是情感体验。中学生正处于花一般的年龄,他们对未来、对生活充满了幻想,缺乏人生体验和社会阅历,只有通过文学作品来透视人生的千姿百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认识到情感对学生的渗透作用,带领学生走进审美的艺术殿堂,用心品味作品所蕴涵的精神实质,把握作品对人性的剖析,深刻体会作品的情感,把情感作为审美的核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点亮学生的心灵。
  三、以个性化风格展现生命活力
  “从总体特征上说,人本主义所推崇及实施的方法,不停留于消极的非强制性或反对强制上,而是创建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个性。”(杜时忠《人文教育的理念》)阅读教学需关注个体生命,它应给学生“人文关怀”,它以品析语言、培养语感为主要手段,引领学生在心灵深处去“入境”感悟,去想象“体验”。同时,阅读教学也应以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主线,开展研究性、探讨式、合作式学习,实现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着力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天性的回归,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满怀兴趣和激情、自由选择学法、创造性地参与、体验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自由精神和生命活力充分展示出来。教师是人文情怀培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而学生则是人文素养熏陶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要重视对学生学习个性、学习风格的研究,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特点,让课堂教学洋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使学生的人文情怀得以广博。课堂上要密切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实现心灵和心灵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交流。
  深情的语言感染力是巨大的。教师的范读不仅要读出节奏和句读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用“抑扬顿挫”之声,读出“酸甜苦辣”之味,读出“喜怒哀乐”之情,将文字信息化为有声有情的鲜活的场景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确立文章的感情基调。引领学生悟文、悟情,品味作品的语言美,也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荷塘月色》一文中,运用了“亭亭”、“脉脉”、“蓊蓊郁郁”等二十个叠词和“袅娜”、“参差”、“苍茫”等十多个双声叠韵词,其韵律感赋予散文以音乐美,其摹状性又增强了作品的形象美。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领悟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旧中国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企望从月夜河塘清丽幽雅的景色中寻求解脱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语言信息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而且又能从各家文笔之长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挖掘人文底蕴,加强人文修养
  加强人文修养,就要充分挖掘作品深层底蕴,用作家对社会、人生、人性的评判与深思烛照学生心灵,用人文精神的雨露滋润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的人文观念、人文情怀、人文品质。古今中外许多名垂千古的文学作品,除了作品本身精湛的艺术技巧外,更主要是因为作品散发着无穷的精神魅力,这种精神是作品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终极关怀”。
  将文学作品的人文底蕴化为学生内在的人文修养,是阅读教学中面临的新的难题,也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目标。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是一种人情美、人性美、人格美,唯有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上感悟文本,通过长期的熏陶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文学的教化作用必须体现在人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修养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造就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屈原的情操、曹植的才气、陶潜的高洁、文天祥的气节、李白的洒脱,杜甫的忧国等等,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司马迁在监牢中完成巨著《史记》,屈原被放逐写了不朽之作《离骚》,杜甫贫困潦倒不忘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的灵魂,扣动着学生的心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挖底蕴,把作品同作家人格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上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通过长期和学生一起阅读鉴赏作品,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总之,语文课改的方向是一种“大语文精神”,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人文精神点亮学生的心灵,让语文课成为学生人文情怀天堂,每一位语文老师责无旁贷。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心灵去阅读作品,在“可悲、可笑、可怜、可叹、可敬”的情感氛围中和作品进行交流,以多彩的情感世界去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从灵魂的深处与作者取得一致,在感性启发下对人生社会做理性思考,使学生成为阅读鉴赏的主体。
  
  参考文献:
  ①周媛,孙文中《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文关怀的天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
  ②康志林《阅读是一种情感领悟》,《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
  ③柳方平《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0期。
  ④杜时忠《人文教育的理念》,《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9期。
  (作者单位:奔牛高级中学)

标签:铸就 情怀 人文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