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优美的段落 > 正文

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灵魂】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看到北京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品牌介绍,我的脑海中自然地出现这样一个命题:文化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灵魂。于是,以此为题,写一篇读后感,算是点评或学习体会。      ■学校品牌是教育者对优质教育追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形式
  品牌一词来源于商业企业管理文化。辞海中关于品牌的定义是:品牌亦称“厂牌”、“牌子”,指企业对其提供的货物或服务锁定的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或其组合,主要是供消费者识别之用。品牌的组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品牌名称,指品牌中可用语言称呼的部分;二是品牌标志,指品牌中可以被识别但不能用言语称呼的部分,如符号、设计和色别等。企业如将某品牌在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注册登记后即成为商标。从辞海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品牌一词本身是一个非常中性的词汇。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产品(货物和服务)质量的关注和重视逐渐演化成为对品牌的关注,因此品牌一词逐渐衍生出一些褒义的内涵。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就体现了这种含义: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正因为品牌对产品产生了增值的作用,因此在商业领域品牌的策划与开发成为商品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本是一种社会公益性、服务性的公共产品。政府通过建立和支持教育组织(学校)的发展,达到对公民提供教育产品的公共职责。一般来说,政府对教育组织(学校)的基本要求是质量上的均衡发展,服务水平上的一致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服务的高标准要求,人们对教育组织的办学质量、文化理念等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和选择,而教育组织也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有特色高水平的教育服务。在这种教育服务的供求关系中,就形成了类似于商业企业的品牌追求,学校的举办者希望把学校办好,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品牌学校,家长希望把学生送到服务品质好的品牌学校。因此,品牌学校就是在办学者的努力下形成的并得到社会和学生家长认可的优质学校。办学者和学生家长对学校品牌的追求是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之一。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教育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开始研究品牌学校发展的规律,并努力追求成为品牌学校。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清刚著《校本管理:学校品牌的创建与运营》,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方中雄著《学校品牌策划》等专著都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述了品牌学校建设的规律。从这些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学校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包装”方式,但真正的品牌学校形成品牌的重要因素都具有一种追求教育本质规律和卓越教育质量的文化自觉,从而使学校文化成为支撑学校品牌的灵魂。
  
  ■文化是学校办学品牌的灵魂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一所学校的内在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客观存在。如一个人的外表形象、言谈举止、思维方式、价值认同等都是文化的表现,一个单位的建筑环境、设施陈设、人际关系等都是文化的体现。但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一所学校的优秀文化却是在不断成长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价值选择形成的。品牌学校的品牌正是一所学校优秀文化的外在表现。而品牌学校的文化也正是这所学校的内功所在。
  品牌是学校办学品质的标志,是优秀文化的外在表现。优秀的办学品质表现在学校的诸多方面,如优质办学质量、学校管理、学校环境、丰富的学校课程、悠久的办学历史、科学的办学理念等。但无论优秀的学校品质以什么形式表现,其核心内涵都离不开学校文化,都是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
  优秀的学校文化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内含于学校管理者、学校全体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内心深处的对教育本质、教育行为的基本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即“内含于心的教育文化”;二是学校办学的外在文化表现,如办学理念的表述、育人目标的描述、管理制度的建立、课程选择和设置、师生关系的营造、学校环境的设计等,都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即“外显的学校教育文化”,也有人把学校外显的文化分为学校软件文化(如制度、形象标识等)和学校硬件文化(如学校校舍环境等);三是融合于社区和家长的学校教育文化的社会认同,把学校文化对社区和家长的融合影响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因为学校具有影响家长和社会教育文化的责任。以上三个层面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学校优秀的外在文化表现是学校品牌的标志和外显,而优秀的文化内涵和修养才是学校品牌的内因所在。学校优秀文化的生存要依赖于社会和家长的认同,而这种认同需要学校教育者对教育文化的科学的价值选择,并通过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效影响社会和家长。学校文化的三层表现形成了品牌学校的文化生态系统,即内含于心的学校教育文化,外显于形的学校文化和融合于社区和家长的教育文化认同。因此,学校品牌建设既要修外功更要修内功,还要注重营造文化生态。只有建立了优秀的文化内涵,并形成文化自觉,营造了和谐的文化生态,才能真正建设优秀的学校外在文化和品牌。
  根据学校文化表现的三个层面,我们可以拓展为评价一所品牌学校是否具有真正教育品牌的五个维度的评价领域。
  一是看办学理念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体现了尊重人的学习、成长和发展规律的教育文化。
  二是看管理制度是否符合民主管理文化,营造了和谐的教师关系、师生关系,建立了团结向上的人际文化;是否形成了学校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和队伍建设制度,促进了学校继承发展和持续发展。
  三是看课程设置和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促进人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健康发展的科学教育文化,切实提高课程和课堂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四是看学生评价和办学成果是否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和学习成果的全面评价,是否注重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在原基础上的有效发展和进步。
  五是看社会和家长评价,是否用先进的教育文化主动影响社会和家长,并得到了社会和绝大多数家长的认同,形成校内外和谐的尊重教育规律的教育文化生态,使学校成为百姓满意的优质品牌学校。
  这五个方面从内至外反映了学校品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表现,也体现了学校品牌的理念和外在品质。北京一师附小“快乐教育”品牌的实践过程和成果充分体现了这些方面。因此,“快乐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品牌之一。
  
  ■“快乐教育”是一师附小的教育品牌和文化追求的体现
  “快乐教育”是北京一师附小历经25年的教育文化追求形成的、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品牌。回顾“快乐教育”25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应该非常认同张忠萍校长的总结“快乐教育――一种文化自觉的教育追求”。
  “快乐教育”的文化追求源于办学者对教育规律的科学把握和勇敢实践。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教育的快乐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教育是教育者带领受教育者从已知到未知、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过程,因此,教育的快乐既会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更会在探索的结果中体验。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快乐,这是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具有的心理感受,也应是教育规律的一种体现。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与之相反的体验,即不快乐教育或者说是痛苦的教育体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师附小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教育改革目标――追求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现在看来,一师附小的办学者当时的这种教育选择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要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实施,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高兴的是,他们坚持这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文化追求,并使其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融入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之中。他们从课堂教学入手,建立了“快乐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并逐步构建了六个领域的“快乐教育”综合课程系统。学校管理者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师发展氛围,创设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快乐管理系统,最终形成了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快乐教育”实践体系和卓越的教育成果。
  “快乐教育”的文化追求成就于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文化的认同和自觉实践。“快乐教育”的文化追求也与教师和家长的文化认同紧密相连。25年来,一师附小的教师不知更换了多少,一师附小的学生不知毕业了多少,但“快乐教育”的文化和实践一直在传承。一代代一师附小教师一直在自觉追求和实践着这种教育文化,一代代一师附小的学生家长也在自觉地支持和认同着这种教育文化。尤其在升学压力很重、学生负担加重的年代里,一师附小能够坚持通过有效快乐的课程和教学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全面发展,坚守着“快乐教育”的教育理想。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文化认同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源于学校管理者的主动宣传和有效的文化引领。他们通过科研课题推进,通过家长会等手段宣传,使“快乐教育”的文化理念、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得到家长的认同,融入了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形成了校内外和谐融合的“快乐教育”文化氛围。
  “快乐教育”的文化追求还得益于行政部门和社会的认同和有力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是“快乐教育”发展的最有力的支持。25年前,在“快乐教育”刚刚提出的时候,教育部及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就给予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全国多家媒体对“快乐教育”进行了系列报道,市区连续支持学校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快乐教育”实践体系,经过二十几年的行动性研究,才逐步形成了今天“快乐教育”的实践体系。
  25年过去了,一师附小正是在这种教育文化的坚守中成就了卓越的教育实践成果,构建了系统的“快乐教育”办学模式,并在全国形成了跨越多省市的“快乐教育”学校联盟,形成“快乐教育”拓展发展的态势,使“快乐教育”成为一个具影响力的教育品牌。
  一师附小“快乐教育”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文化的认同和自觉的实践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重要基础,充分体现了文化是品牌学校的内涵和灵魂。■
  □编辑王雪莉
  

标签:品牌建设 灵魂 学校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