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友情作文 > 正文

油价“破百”后的冷思考_思考快与慢txt百度云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笔者认为,利比亚等地缘政治因素所引致的油价飙升态势只是一种短期现象,人们应当坚信国际社会如今对石油市场的应变与调控能力。      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快速突破100/桶重要关口并创下两年来新高的事实不仅让市场分析人士和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而且令国际组织和各国政要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未来前景再度绷紧了神经。人们担忧的是,受到油价飙涨而强烈推动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会日趋恶化,发达国家刺激经济的政策空间将受到挤压,世界经现“二次探底”的风险可能随之增加。
  
  疯狂的油价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始终被按在90美元/桶以下,油价“破百”只是市场人士的一个长远预期而已。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在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于2月23日反超纽商所原油期货价格并率先破百之后,纽商所原油期价当天也在盘中也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第二天,油价疯涨的结果再一次得到了确认: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抵至每桶119.79美元,创下2008年12月21日以来的新高;纽商所4月份交货的美国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5.31美元,每桶达到103.41美元,刷新2008年10月以来的价格新高记录。至此,国际油价自年初至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累计涨幅达7.5%。
  引起石油价格短期飙涨的直接原因是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利比亚国内政治局势的激烈动荡。据国际能源机构资料显示,利比亚为世界第15大石油出口国,该国2010年日均产油量约为160万桶,其中约120万桶用于出口。而巴克莱资本公司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表明,由于国内局势的动荡,利比亚已经中断的石油生产量约为每天100万桶,占全部产量的一半以上。市场恐慌心理由此而生。
  由利比亚危机所产生的相关影响也不可忽视。一方面,随着利比亚的安全状况逐渐恶化,为了公司雇员与供货商的安全考虑,目前已有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等八家外国石油公司均因忙于撤离而部分或全部停产,而这八家公司占利比亚原油总产量的72%。另一方面,人们担心的地是,继利比亚的冲突之后,阿尔及利亚也会出现动乱,进而扩散到沙特阿拉伯等石油大国。对此,野村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若阿尔及利亚与利比亚皆停产,油价可能飙升至220美元的新高价。
  
  多方面的联动力量
  
  应当承认,地缘政治因素在本轮石油价格的飙涨中起到了重要的引爆作用,但是作为OPEC中的第10大原油出口国,利比亚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只占全球总量的3%,因此,我们认为,利比亚的政治危机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只不过是人们的心理机制对这一事态的作用力给予了过度或者夸大的反应。从目前来看,推高国际油价的基本力量或者说常态因子仍然处于活跃状态,同时油价的高涨也可以看作对全球经济在庞大经济刺激政策带动下复苏的一个重大反应。
  原油价格取决于市场供需均衡的机理至今没有失去效用。分析发现,油价自2008年创下每桶140美元的历史高价后回调,市场一直未能找到足以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因此油价的回落仅仅是周期性而非结构性的转变。正是如此,最近近几年中,原油消费缺口量一直高于每日300万桶,且呈现逐渐递增之势。更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全球石油需求年增量已达每日270万桶,为2004年以来最高值。而从总体趋势看,全球石油产量并不会有明显增加,但消费缺口将维持在每日400万桶左右的高水平。这种供给趋紧的信号,恰是国际油价可以持续上涨的动力。
  作为世界范围内各种贸易结算的基础货币,美元走势与国际油价的“跷跷板”效应可以说有目共睹。尤其去年下半年以来,为了刺激国内的经济复苏,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美联储推出了高达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在世界范围内泛滥,引发美元持续性贬值,从而酿成了推高2011年国际油价的重要力量。值得指出的是,在美元贬值的同时,全球各国回收在金融危机期间为刺激经济而投放的大量货币还不可能做到及时有效,因此在美元的贬值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相互连接的背景下,国际游资力量开始集聚,石油价格的新一轮上行趋势似乎水到渠成。
  日渐复苏的全球经济构成了石油价格上涨的一个坚固的平台力量。进入2011年以来,作为全球最大原油消费国的美国经济加快复苏,不仅最新的失业率记录从高位大幅回落,消费者信心指数创抵三年来新高,而且房屋销售出现多月增长态势。而在欧洲,伴随着前期主权债务国家债券融资的顺利进行,欧债危机的阴影也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去。美欧经济的强劲复苏促使原油需求扩大的预期升温,并对2011年原油价格的攀升起到了有力支撑。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经济重要板块的新兴市场国家在2010年底的经济复苏力度明显强于发达国家,大量的国际热钱也竞相流入,从而使这些国家如今的通胀压力陡增,为了规避区域经济政策调控风险,国际游资从去年年底开始纷纷撤离新兴市场并涌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
  因此,进一步观察发现,石油期货市场中大规模资本的投机炒作对于本轮国际油价的大幅攀升事实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最新公布的《石油期货市场月度报告》显示,作为推动行情主力的基金机构正不断做多国际石油期货市场。自去年以来,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货币投资机构持有的石油期货多头远远高于空头数,表现为净多头数大于零。今年1月,全球基金持仓的净多头数分别为149466手、169085手、166551手和143317手,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7.33%、24.63%、23.94%和43.86%。国际投行看多,全球基金加仓多头合约,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很难做到波澜不惊。
  
  全球经济的颤抖
  
  每一次石油价格的大幅飙涨都会挑起国际社会和全球诸国的敏感神经和关注目光,特别是在本轮油价上涨发生于全球经济复苏大势需要确立的大环境下,人们对其给世界经济复苏所造成的冲击就格外担忧,乃至一度被搁置起来的全球经济“二次衰退”的危言又开始出现。
  应当承认,不管油价高涨的最终结果是否会像“二次衰退”那样的严重,但高油价对于全球复苏的抑制作用不容置疑。国际能源署(IEA)负责人指出,以目前油价来说,全球在石油上的支出可能会使GDP减少5%,或使全球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有所降低。而研究显示,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则两年内全球经济增速将被拉低0.5个百分点。不仅如此,有分析人士预测,若国际原油期价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分别涨至每桶120美元和每桶110美元,而油价突破120美元被很多经济学家视为会把全球经济拖入“二次衰退”的临界点。
  当然,由于经济复苏步伐存在明显差 异,尽管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所受到高油价的创伤渠道各异,但最终的伤害都是加剧国内当前经济周期的主要矛盾。就新兴经济体而言,增长已不是其当前经济周期中的主要矛盾,相比之下通胀指标节节攀升成为这些国家的通病,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国家来说,由于经济增速维持高位,其能源与原材料需求都处于增长态势,高油价以及与其亦步亦趋的原材料甚至粮食价格将以输入型通胀的形式进一步推高这些国家的物价水平,特别是会推高通胀预期,从而迫使决策者采取比原计划更为激进的紧缩政策。但任何紧缩都会带来增长速度的减缓,而作为全球复苏的火车头,新兴经济体的降温无疑会显著拉低整列火车的前进速度。
  与新兴市场相比,虽然欧美等国的整体通胀年初至今已有所抬头,但去除食品、能源以外的核心通胀率仍维持在相对低位。受失业率高企、国内产能过剩等影响,能源价格高企传导至工资水平乃至更广泛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速度可能相对缓慢,由此带来的通胀威胁短期内或尚不足担忧。但值得注意的是,以美国为例,目前其经济复苏的主要希望在于消费者开支和企业投资的恢复,而石油价格高企的直接影响就是压缩消费者的购买力,并且降低企业的投资意愿,进而导致需求和生产双双受到抑制,加大经济增长压力。更加值得警惕的是,一旦油价上涨到足以推高其国内核心通胀的程度时,则货币政策当局将不得不在经济增长仍然乏力的情况下采取紧缩政策,经济复苏势必进一步受到抑制,甚至可能出现滞胀格局。
  
  引发第四次“石油危机”?
  
  也许经历了太多的“石油危机”的洗劫和冲击,面对着石油价格的重新飙升,人类的意志和思维神经再现脆弱,甚至有人预言“第四次石油危机”将接踵而至。然而,笔者认为,利比亚等地缘政治因素所引致的油价飙升态势只是一种短期现象,人们应当坚信国际社会如今对石油市场的应变与调控能力。
  理论上而言,在全球权重中的占比微小的利比亚石油产量并不足以左右国际石油市场的大局,而即便独裁者卡扎菲继续在国内杀戮并致全国陷入严重混乱和石油整体性停产,欧佩克也能随时通过提高产量和补给供应量来维持石油供求的平衡。从目前来看,欧佩克石油市场供应依然充足,而且沙特手中握有每日400万桶左右的闲置产能,可用来弥补利比亚减少的产量。不仅如此,国际能源机构发布最新报告称,经合组织成员目前商业原油库存充分,可满足57.5天需求,高于五年平均水平的54.6天。值得庆幸地是,沙特等87个国家的代表于日前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签署了《石油宪章》,会议着重解决石油生产者和石油消费者的对话问题,以保障石油市场的稳定与安全。
  令人关注的是,国际社会解决和平抑利比亚政治危机的姿态日渐强硬。日前,联合国安理会全票通过了1970号决议,决定对利比亚实行武器禁运、禁止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和其家庭主要成员等人出国旅行,并冻结卡扎菲和相关人员的海外资产。另外,国际能源署作出最新表态,鉴于中东地区政治动荡持续不断,IEA将动用原油战略储备以降低原油供应短缺风险。
  实际上,只要我们稍微考察一下百年的石油危机史,就不难厘清本次石油价格飙涨及其相关影响的基本属性。由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将石油价格在原来基础上推升两倍之多,但随后产生的OPEC组织则将油价打回原形。1980年代爆发的“两伊战争”令全球石油产量从每天580万桶骤减到100万桶以下,原油价格从每桶13美元飙升至34美元,但半年之后,油价就从高位崩盘。1990年代的“海湾战争”使国际油价3个月内从每桶14美元飙到42美元高点,但是,渐次而至的亚洲金融危机却让油价彻底崩溃,最低低至只有每桶12美元。显然,因政治冲击引发的石油产能变动其实并不是决定油价的长期核心力量,因此,随着利比亚局势的平静,国际油价将会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上,漂浮在人们头上的“第四次石油危机”乌云也会渐次褪去。

标签:油价 冷思考 破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