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阅读答案 > 正文

别人的光芒 王广成的老婆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回过头来总结近30年来以汽车合资方式发展汽车业的模式,尽管圆了国民的轿车梦,建起支柱产业的庞大基业,但是,无人感到踏实或者舒心         颜光明
  《汽车商业评论》评论员
  中国汽车产业今天的繁荣与昌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合资企业撑起来的。从产品的角度看,市场的话语权依然是洋品牌掌控。这样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中国市场对于世界汽车巨头们来说则是饕餮大餐,胃口是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自主品牌的尴尬不仅是生存面临困境,还遭到来自洋品牌的抢、逼、围,还以合资自主的名义对自主品牌进行“围剿”。
  这样的现状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而当下的中国汽车业,可以说,世界汽车都忙着围绕中国市场转。每当老外恭维中国是他们的第一市场,中国最重要时,作为中国汽车人是怎样的感受?你又是怎么想的?由此产生的格局是,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外市场国际化。那么,在这样的格局中,作为本土汽车又处于怎样的角色?
  毋庸置疑,汽车合资企业在中国除了极个别,基本上都是成功的,尤其是大众和通用,他们在中国的成功不仅成就了他们在世界汽车业的地位和话语权,还证明了他们的眼光和“凶猛”。
  是喜还是忧?如果说参半,不真实。至少老百姓不这样认为,满大街跑的都是洋车心里总不是个滋味,在别人花园里自恋的洋品牌已经膨胀到反客为主,到处跑马圈地,还要指点江山,这是谁给的权力?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某著名汽车集团80%核心技术都还掌握在外方手里。故有人担心,这样下去汽车自主难以站立,独立恐怕更加艰难。回过头来总结近30年来以汽车合资方式发展汽车业的模式,尽管圆了国民的轿车梦,建起支柱产业的庞大基业,但是,无人感到踏实或者舒心。原因很简单,“我们是在抱养别人的孩子,孩子养得再好,也不是你的。”
  这样的事实令人纠结,但也无奈。别人合资,你不合资,就要被淘汰;你引进,我不引进,就要落后。有人曾这样总结,不合资的干不过合资的,干自主的干不过引进的。这是既省力,来钱又快的方式,同时又没风险,而且能够出政绩。如某汽车集团的一位高管私下里承认的那样,合资一点都不操心,利润有保证,又轻松;而干自主,不但不挣钱,非常辛苦,要面对各种压力和风险。
  面对这样的选择,对于今日的车企和决策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两难。如果不改变以合资为主的中国汽车格局要想成为汽车强国,那是一句空话。而当下的汽车繁荣只是表象,事实上是“缺钙的巨人”;而昌盛的背后,却是洋品牌的欢歌,自主品牌的哭泣。
  洋品牌,青菜价却能卖成猪肉价,比如某合资汽车生产的一款A级车却卖的是B级车的价。而自主品牌则恰恰相反,辛苦不赚钱,老是被说事。高端车清一色被洋品牌垄断,疯狂吸金,还颐指气使,价格越贵越好卖。
  纵观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洋品牌和自主品牌的竞争是不对等的竞争,无论是产品结构和技术背景,还是资本实力和营销手段等,对比起来,相差悬殊,不得不承认,差距客观存在,破解的途径依然艰巨。用套话说,纵向比,在进步,横向比,在拉大(差距)。现实是,汽车合资企业的产品一旦往下探,本土汽车的生存就更难,而打着合资自主的牌子对于本土汽车则是雪上加霜。
  比如,某知名的汽车合资企业生产一款5万元左右的轿车,主攻三、四线市场,实际效果不仅打压了自主品牌的传统市场,还扩大了合资产品的市场基盘,赚了吆喝,卖了乖,并释放了技术存量,使合资的边际效应得到了充分发挥。这对自主品牌构成的危机和打压可以说是致命的。
  汽车合资走到今天,主流市场洋品牌把持,关键技术外方控制;低端市场,合资自主对自主品牌进行“围剿”。这样的态势,究竟对谁有利?这在世界汽车发展史上也不曾有过。以合资的方式促进本国的汽车发展,日本、韩国都曾当作圭臬,不过,仅仅是权宜之计,到头来还是要摆脱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这个例子被当作模式,在改革开放之初敲开了汽车合资的大门,代价则是“以市场换技术”。从历史上来看,这一步没有错。如果没有当初引进桑塔纳,成立上海大众作为“试验田”,中国轿车业起步就不会有“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提出,发展的速度也不会像今天这样迅猛。
  历史不能假设,只能承认事实。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背景下,以合资的方式发展轿车,应该说是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一种正确选择,而且是顶着“卖国”的压力,冒着“试验”的风险在开创一个轿车工业的新纪元。
  应该看到,“桑车”的成功是国产化的成功,引进一个车型改造了一个行业。这种成功,奠定了中国轿车业的基础。即便是今天来看这段历史,,以汽车合资的思路和方式来推动当时的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当初国家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通过汽车合资,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国产化,进而走向汽车产业自主发展的道路。
  历史证明,汽车走合资,技术引进发展汽车工业的道路是正确的。日、韩汽车的起家和发展都是走的这条路。合资不是目的,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发展自己的汽车才是真正的目的。
  问题是,我们是引进有余,消化不足,长进不大,以致于大家都走上了重复引进的怪圈,忘记了“自主发展”的使命。快30年了,中国轿车业还是没有长大,叼着奶瓶,这就不像话了。尤其是在当下不缺财力、人才和经验及市场的背景下,还想躺在合资的怀抱坐享其成,那就难以容忍了。
  其实,早在“桑车”等一批车型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并实现国产化之后,在打下零部件基础之时,汽车合资的使命其实也就基本完成,应该向自主研发,摆脱外来技术控制的深层次领域发展,以构建自己的品牌和产品结构及产业体系。
  对照日、韩汽车的成功,就是通过一次引进,彻底消化,国产之后,转身独立自主。事实上,汽车合资不可能拿到核心技术,因为这是外方的命根子,岂能轻易让人?所以,真正的核心技术还得必须靠自己探索,天上不会掉馅饼。
  现如今对汽车合资仍抱幻想,或想依赖的,那不仅是没出息,而且是没志气。从市场需求和产业的整体实力来看,汽车合资企业的意义其实已经不大。现在应该到了扶持自主品牌成为主流的时候了,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大国尊严的必然,也是一种民意。否则,我们如何向后人交代,对历史负责。
  汽车合资本身无可非议。问题是看合资的目的。是否有利于行业的发展,要从大的战略和方向思考,如果妨碍本土汽车的发展那就不可取。如果一味地为某集团和局部利益考虑而不关注国家利益、人民意愿、民族尊严和可持续发展,那就会出问题。
  事实上,当下的汽车合资已经过度,远离了当初搞合资的初衷,没有了信念和追求。全世界的汽车厂家都在中国扎堆设厂,产品重复引进本身就值得思考。汽车是特殊商品,没有本土汽车的强大,引进再多的汽车,我们脸上也是无光,况且,国民的尊严又从何体现?
  中国汽车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应该对汽车合资功与过进行总结和思考了。

标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