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阅读答案 > 正文

青花瓷茶具套8件套 [浅析唐代茶具的设计观]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唐代较之以往,在饮食上的新变化就是饮茶风气在全国的流行。正因为饮茶风气的流行,才使茶具在唐代成为专门的器物类型而被创造出来。本文结合唐代出土的茶具实物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对隐藏在其中的唐人的设计观进行分析
  关键词 唐代;茶具;造型设计;设计观
  
  Brief analysis of Tang Dynasty tea design concept
  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than before, in the diet on the new change of ethos in the nationwide prevalence is tea. Because of the prevalence of tea culture, to make tea in Tang Dynasty as a special type of objects created. This combination of Tang Dynasty unearthed tea materials and relevant documents, the hidden in which people design concept analysis
  Keyword The Tang Dynasty; tea; design; design concept
  茶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饮料作物,因其生长在南方的植物,所以茶之为饮的流行地区主要是在南方,直到南北朝时期,茶饮在北方仍受冷遇。而到唐代尤其是中唐以来,则出现“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局面。“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而废”,这是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关于茶、水、器、火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足见茶具在饮茶中的重要地位。唐代饮茶风起的盛行,必然要求相应的茶具的出现,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1.“唐风贵茶”的原因
  1.1 禅宗的兴盛
  造成唐代这种全国不论南北皆盛行饮茶风气的原因,首先应与这一时期禅宗的兴盛有密切关系。禅宗自五祖洪仁分成南北两宗,北宗在唐前期最为鼎盛。讲求渐悟的北宗,要求打坐“息想”,而茶具有提神、令人不眠之功效,十分投合禅僧破睡修功的需求,僧人通过品茶以助参禅。随着北宗在北方地区的兴盛,直接促成了饮茶风气被北人所接受,不仅使茶饮在信奉禅宗的皇室中流行,通过其在民间的信众也造成其在民间的普及。即使南宗在中唐后逐渐势起,由于性俭的茶因其饮后可“洗尘心”、“开烦襟”,与南宗提倡清静本心、遁身自然,追求“净心自悟”的主旨十分契合,更助长了茶在禅僧中的流行。
  1.2 上层社会及文人的推崇
  唐代宫廷中十分喜好饮茶,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全国各茶叶产地每年都要贡茶以满足皇室的需求。而自唐初施行的科举制,许多南方士人应举登第、入朝为官,包括唐代宫廷中的宦官也以南方人为多,这些人不可避免的会将他们饮茶的习惯也带入朝中,从而推进了饮茶在上层社会的流行。而茶所具有的涤烦提神、醒脑益思的效用使其同样受到文人的喜爱,并常常以茶为题作文弄诗记录下自己喝茶的感受,这些言茶之妙用、宣茶之功效的茶诗在被人所传颂的过程中,无疑对社会上饮茶风尚的形成也是一种促进。
  1.3 南北交通的便利
  饮茶风尚在唐时能风靡全国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就是自隋炀帝时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的开通,使主要产自南方的茶可以依靠水路源源北上,保证北方充足的茶叶供应,从而有利于茶在百姓生活中的普及。
  
  2.适用、节用的功能观
  由于唐代以前的饮茶方式是“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1] ,即将茶与葱、姜、橘皮等放在一起,煮出的汤汁如同菜汤一般,如此煮法使在煮茶、饮茶时借助可当时普通的炊器、饮器,没有专门茶具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唐代,在陆羽《茶经》中《之造》、《之煮》两篇的内容中,将采茶、炙烤茶饼、碾茶成末、取水煮茶、三沸分茶的过程交代得十分清晰。如此繁杂的步骤必定要使用特定的器具才能完成,可贵的是陆羽在书中特辟有《之具》、《之器》两篇,将上述过程中所使用器、具都一一列出,并详述其尺寸、材料、造型、用途、使用方法,其中仅茶器就包括有升火、炙茶、碾茶、储茶、盛水、煮水、量茶、饮茶、清洁所使用的二十四器,足见其分工之细、用途之专、组合化程度之高。并且对于这24件茶器的使用,陆羽在《之略》中补充到其可随时间、地点、人数以及茶的准备情况适当的进行调整和省略,不必拘泥,则显得十分人性化。
  在对这二十四器的设计上,以煮水煎茶用的?为例,陆羽认为在材料选择上最好使用生铁,原因是其最为经久耐用。在制造时,用粗糙的沙土制造外模以使?的外壁粗糙而更容易吸收火焰的热力,内模则用细土制造以使内壁光滑、易于洗涤。在造型上,陆羽要将?的腹脐拉长,因为这样做可以使水在?当中沸腾,投入的茶末容易扬起,从而确保茶味的纯正。同时又将?耳作成方形、?边加宽以取其方正、广阔务远之义,通过细处的设计提升了此器的文化品格,也符合在唐代文人眼中将饮茶看作是一件雅事的心理。从上面的分析可看出,陆羽在设计时完全是从功能出发,所进行的设计都是为了使其使用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对于当时社会上以瓷土、银为材料制作?的现象,陆羽也没有因其“雅”、“洁”而妄加推崇,而是明确指出其制作成本过高、无法在生活中长期使用等特点,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对照这一时期的出土实物,偃师杏园唐墓群开园十九年郑氏墓出土的铜?,器身还通体抛光、呈钵形、在?口沿两侧局部铆接环扣并有双股提梁相连,而到了宣宗大中元年穆?墓出土的铁?,其侈口、广腹、口沿上附加一对方形耳的造型与《茶经》中的几乎如出一辙,足见在《茶经》写成后,其所追求适用、节用的器物设计主张已在民间得到广泛认可并应用。
  
  3.以人为本的造型观
  在饮茶器具的选择方面,《茶经》中所记载的唐人饮茶主要是用碗,结合《茶经》中所提倡的煎茶法,是在水二沸时于沸水中心投入适量茶末至水三沸时立即酌出、趁热饮用,而碗较为开敞的口部,十分便于将茶舀入其中,因此被选作饮茶器是十分适用的。
  对于茶碗的造型,陆羽在文中认为应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陆羽的这句话中的“受半升已下”说明在他看来茶碗在容量上不能太大。唐代的饮茶方法相比前代“采其叶煮,是为茗煮”的粗放式饮茶已变得十分精细,文人雅士在饮茶时所追求的是一种细煎慢啜式的品饮因此所饮茶量应十分有限,《茶经》中将煎茶用水定为一升,在经过一沸弃其沫、二沸出水一瓢至三沸茶成后,还要酌分为三碗或五碗,每碗所盛茶至多不会超过二百毫升,再加上浮在茶水表面的“沫”、“饽”,放在容量为三百毫升左右的茶碗中是十分合适的。而在长沙窑曾发现有两件自铭为“荼?”、“岳麓寺荼?”的饮茶器,经研究人员检测,两件茶碗的容积分别为250ml和360ml [2] ,也与《茶经》中的要求基本相符。
  在具体造型方面的“口沿不卷,底卷而浅”的描述,与自中唐时期新出现的一种浅腹、斜身、玉璧底造型的碗十分相符,其在腹部造型上的一个突出特点都是口腹部自碗底向外斜出,碗腹都比较浅,且都为玉璧底。由于唐代主要是饮末茶,饮茶时要将茶碗中的茶末、茶水、煎茶时浮在水上沫、饽一起喝下,浅腹且腹壁斜直的碗显然更易于饮茶时茶水、茶沫等沿着其在与口唇接触时所形成的倾斜角度流动,从而方便人们趁热啜饮。口部采用不向外翻卷或稍稍内敛的造型,可以使茶水以及表面茶沫不会因碗壁的坦张而向外流溢,并且在啜饮时残留在口沿上的茶水不易顺碗外壁向下滴淌。这类碗的高度尺寸,变化范围多在4厘米、5厘米左右或之间,口径多在13~15厘米之间变化,且口径、底径比多为1:2,这种尺寸的选择十分适合人们用拇指和其余几指将碗钳住,而玉璧形圈足的设计更是人们在拿碗时手指不宜打滑,同时在品啜热茶时能减缓热量传至碗底的速度,不致烫手。因此完全可以将中唐时期碗的造型的这样一次大变化视作是唐人为了适应当时的饮茶需要所进行的一次再设计。
  唐人另一常用的饮茶器是茶托。唐人李匡?在其于懿宗、僖宗时所著的《资暇集》中认为茶托子的出现是始于德宗建中年间,当时蜀相崔宁之女完全是因为喝茶时茶水太热烫手,而取碟子垫于杯盏之下以起到隔热的作用,因为盏和碟之间缺乏固定装置在啜饮时杯盏容易倾倒,遂以蜡将盏碟固定,此后又以漆环代替蜡环。由于其形制的特殊而使蜀相备感新奇,为其命名为茶托并推广。后因其使用便利而为人们所接受,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其造型。短短的一段文字,将促使古人设计茶托的设计动因、设计的实施过程、改进步骤等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从中可看出唐人对饮食器所作的设计,其出发点完全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基于实用的目的,并且是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对造型进行创新。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在《衣物帐》中记为“琉璃茶碗柘子”的组合茶器,敞口、腹部直壁斜收的茶碗造型,与宋时饮茶用的斗笠碗有几分相似,不仅方便啜饮,而且在使用模制技术制造时还十分便于脱模。茶托则将托盘中心做成凹槽起到固定茶碗的作用。整套茶托所用的玻璃材质透明又略带淡黄绿色,通体无饰,造型规整,大小适度,显现出简洁大气的造型意向。作为皇家供奉之物,其造型、规格应具有一定代表性。
  
  4.取法自然的审美观
  茶具作为一种功能性极强的饮器,唐代人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并没有因为对功能的重视,而忽视了对人在使用时审美心理的关照,对茶具的造型美也同样重视。唐代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开放的社会环境所给唐人带来的心态上的解放,开放的心态可以使唐人自由地将欣赏的眼光投向自然界中自己所喜爱的一切,尤其是前代所多受忽视的自然界中的花草植物。所以使得唐代茶具在造型的选取上也从身边的植物获得灵感。尤其是对于茶托这类只起到承托作用的器物,因为只需具备一个平稳放置茶碗的平面,所以也为其造型设计上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唐代明确标注为“茶托”的实物,目前所发现有明确纪年的是在西安和平门外出土的七枚鎏金茶托。这七件茶托,在造型上均为莲荷形状。尤其是“大中十四年”铭文的茶托,利用金银柔软易于造型的特点,将托体打造成曲分瓣、且每个曲瓣的顶端向上卷起的造型,环绕盘中心起固定作用的圆形托圈错落有致的装饰有大小两圈莲花形瓣。疏密有异的三层的、瓣造型,舒缓的漫圆弧形瓣与角点清晰的莲花形尖状花瓣形成一种对比,层次表现丰富。再如宁波和义路遗址出土的瓷质盏托组合,托盘的造型也是卷边荷叶形状,为了避免托盘中心起固定作用的向外凸起的托环影响整体造型的流畅,将其改为圆形凹陷的样式,使用时可将碗底直接插入凹槽之内,功能上并未削弱,而在审美上,没有了托圈的干扰,托盘的荷叶造型更显生动形象。配以青翠的釉色,难免会使人发出“越瓯荷叶空”的感叹。
  
  5.结语
  唐代茶具在造型设计中充分表达了其适用、节用的设计主张,并采用丰富的造型手段对其进行美化。根据人在煮茶、饮茶时的不同要求设计出各具功能的器具,以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二十四器”为代表,其分工之细、用途之专、组合化程度之高,标志唐人在茶具设计上已十分注重配套化。单一个小小的茶碗,就根据人品饮的需要,来选择碗内容积;根据人端拿茶碗时手的尺寸来设计茶碗各部分的比例、尺度;根据人在喝茶时的舒适度来设计茶碗的口沿;根据对茶饮色泽观赏的要求来选择茶碗材质,可以说是关照了人在喝茶时的全部需求。这也为现代饮食器在设计时如何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皮日休,《茶中杂咏》序,《全唐诗》卷611,7053页
  [2] 周世荣,《长沙窑自铭诸器及主要特点》,浙江省博物馆编,《东方博物》(第二辑),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80页

标签:茶具 浅析 唐代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