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阅读答案 > 正文

《月夜》阅读答案

时间:2017-03-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朝烟夕岚待月夜》阅读题及答案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朝烟夕岚待月夜

若水如诗

①明代人袁宏道在《晚游六桥待月记》里写道,“西湖最盛,为春之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袁宏道独特的审美观照,把西湖美在春月、在朝烟、在夕岚,尤以月夜为最。文中无“待”却题称“待月”,以实写虚,勾起读者期待的兴趣,袁氏真会吊人胃口。②此景之游,今春最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恼人的雨春却带来赏春的奇景,就在这雨末与初晴的夹缝里,稍纵即逝。不过不急,正好小花探春,梅花樱花桃花玉兰竞相闹春,杏花惜春了,百花次第,西湖的花期更长了。朝烟夕岚也正是这个季节容易产生。

③第一束晨光刚刚扫描湖面,西子姑娘正待梳妆,隐约的轻似梦的晨雾笼在她的发髻,薄如蝉翼。细如新丝一样的山霭从湖心岛慢慢匀开来,散到四围的湖堤,满是活力的负氧离子被晨练的人使劲贪婪地吮吸,一张张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几岁的脸此时红润鲜活富有朝气。哪个园里的小鸟试探着吐出第一缕馨香,随后就有婉转的清唱此起彼伏。虫儿不甘寂寞,拱动出土的希望,窸窸窣窣的声音匀在这晨幕里,真切地摩挲我的耳鼓。早起的野鸭拨动湖水的旋律,鹅也不示弱,嘹亮的管弦,大自然最美的天籁,就在云霓明灭的光影和路灯倒影的映衬下奏出动人心弦的晨曲??

④美景主的时间流逝得最快。

⑤正在欣赏“夹岸桃花蘸水开,小舟撑出柳阴来”的美景,却见日已偏西,游人的潮水开始回流??

⑥夕阳的红晕氤氲在西子多情的脸上,接待过如潮涌的游客,苏堤舒一舒疲惫的腰身,白堤也眩晕起轻柔的梦,幽淡的山岚,懒散的暮霭慢吞吞地踱过来,要和西子悄悄秘密地私语。倦鸟悠悠归巢,懒虫沉沉入窝,南屏晚钟的韵律在霓彩飞扬的初韵里弥散开来,温润着游人匆匆归旅的脚步,西子的身边渐晚渐静。

⑦我邀朋友说,这个时候来平湖秋月待月是最美的景致。朋友告诉我,累了一天,哪还有个闲情逸致?我留同行的年轻人—起待月,他们心焦,耐不住,就回家了。

⑧旷寞的西湖就剩我一个待月痴人。

⑨袁氏最后写道,“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①。其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本地人早起匆匆上班,无心赏朝烟,晚归匆匆回家,无暇观夕岚;外地游人皆作白日的过客,月下难得的景致更是无人知道了!如此,朝烟夕岚待月之奇景妙趣唯我独得了!

⑩在皓月当空的湖边,我坐在寂寥的椅子上,看月笼堤岸,湖染夜光,花沉重梦,冷香袭人,柳睡魅态,其姿可人,水厚雾薄,幻象环生。想了许久,人的一生漫长,旅途必然有许多奇景异趣,要时刻珍惜,莫把生命里美好的时刻错过。醉心的把握、美丽的邂逅,往往或因疏忽或因无知或因耐不住擦肩而过了,给精彩的回忆留下许多遗憾和后悔的败笔。(选自《岁月》2012年第7期,有改动)

[注]①午、未、申三时: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②夕舂(chōng):夕阳.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引袁宏道游记的文字,指出春日的朝烟、夕岚、月景为西湖最美之景,由此

引发审美期待,为下文写“我”的游湖作铺垫。

B.文中画线的句子既是上下文的过渡句,又照应第②段的“赏春的奇景,就在这雨末与初晴的夹缝里,稍纵即逝”,都是写美的短暂与难寻。

C.文章写无心待月的众人和“待月痴人”的“我”,形成对比,以突出“我”在朝烟夕岚待月之中赏得奇景妙趣,从中获得了审美愉悦。

D.作者详写朝烟夕岚,略写赏月,以详衬略,意在表现月景的迷离艨胧,非言语所能传达,也非常人所能欣赏,因而往往被错过了。

E.本文的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展现了朝烟、夕岚、月夜中的西湖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妙境界。引用古诗文,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

14.第③、⑥两段分别描写朝、夕两个时段的西湖,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15.文章第①段,作者提及“袁宏道独特的审美观照”,其中的“独特”二字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文眼”。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独特”二字的?(6分)

试题答案:答案尚未转成文字,请下载此题所属试卷查看。

篇二:吴敏树《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饥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 明日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周:环绕

B.水益平不波 波:波浪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 奇:余、多

D.乃命酒肴 命:准备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余四人寻山以归

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斧斤以时入山林

7.下面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B.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D.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8.作者写到月夜君山泛舟,多次运用联想手法。请试举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3分)

②、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4分)

③、又北入后湖,旋而东。(3分)

5、答案:B 波:名词活用为动词,起波浪。

6、答案:B A、介词,用;B、连词,表修饰;C、连词,表并列;D、介词,按照。7、

答案:D

8、①“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这是联想,作者联想到当年苏轼畅游赤壁,让这次月夜泛舟洞庭湖,同名人名赋自然地联系了起来,更见风雅。

②“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这是联想;又由“神人金堂数百间”进而联想到“恍惚如可问”的“湘灵”、“洞庭君”。山背水湾,风平浪静,本是习见景象,作者却通过一系列联想巧妙地引出神怪传说,渲染水府灵域气氛。

③ “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这是联想。君山倒影里飘出团团白云,本不足为奇,因这一联想,倒也凭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9、①译:现在是丁卯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机会环游君山。

②译: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独自挺拔的树影,就是这棵樟树。

③译:又从北面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

作品译文

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夜游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经有没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现在是丁卯年(同治六年即1867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这样的机会环游君山。

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月儿从树顶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图画里行进。同游的人是“开上人”“达上人”两个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南边高崖下有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仔细地看)原来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开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树对我们说:“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被一块大石头围住,那石头一丈多见方。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的一个树影突现的事物就是这棵樟树。”但是现在在月光中从船中仰望它,觉得它并不是特别的高大。我是初次知道这个情形。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与我们今天泛舟游洞庭湖(七月十五日)只差一天的时间啊。”我回过头对子孙吴坡说:“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星和牛星之间吗?”于是我们一起朗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

后来再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刚开船时,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到这时风从背后斜吹。水面越加平静不起波浪,看到了水湾堤岸,想到这里可以暂时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还是那么航行,经过观音泉口,来到响山(又叫鸣山)之前一起谈起这个地道可以通往吴中(江苏太湖)的事,有人说:“有神仙居住的黄金殿堂,应当在这个下面啊。”夜色降临,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那情形仿佛可以访问传说中湘灵和洞庭君。后来又从北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岳州城的灯火之光。云雾从船边出现、升腾,水上弥漫着迷蒙的云气。平视这些云气,变成了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腾,消散不见了。我的孙子吴坡说:“有一天晚上,从沙嘴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升起,白色的雾团有的像车轮,有的像巨大的水瓮,大约有十多块,就是这个地方。”然而这样,那么这里往下接近山中洞穴,不是应当贮云的山洞吗?山后没有人居住,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岛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喧闹的人声。再转而向南行驶,出了沙嘴,穿过柳树林,便可看见老庙门。《(岳州地方)志》记载“君山周长七里有余”,根据我们乘坐的船缓缓地行进(来测度),似乎不止(七里长)。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鸡搅和着苦瓜,这时候,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点点,吃了几片梨子,返回到庙里,拿来了准备的茗茶。半夜时分,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

及黎君,我们四人顺着上路回家了。第二天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

篇三:吴敏树《君山月夜泛舟记》阅读答案翻译译文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途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 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觜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饥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 明日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 周:环绕 B.水益平不波 波:波浪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 奇:余、多 D.乃命酒肴 命:准备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余四人寻山以归 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斧斤以时入山林 7.下面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B.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C.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D.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8.作者写到月夜君山泛舟,多次运用联想手法。请试举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3分) ②、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4分) ③、又北入后湖,旋而东。(3分) 5、答案:B 波:名词活用为动词,起波浪。 6、答案:B A、介词,用;B、连词,表修饰;C、连词,表并列;D、介词,按照。7、答案:D 8、①“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这是联想,作者联想到当年苏轼畅游赤壁,让这次月夜泛舟洞庭湖,同名人名赋自然地联系了起来,更见风雅。 ②“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这是联想;又由“神人金堂数百间”进而联想到“恍惚如可问”的“湘灵”、“洞庭君”。山背水湾,风平浪静,本是习见景象,作者却通过一系列联想巧妙地引出神怪传说,渲染水府灵域气氛。 ③ “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这是联想。君山倒影里飘出团团白云,本不足为奇,因这一联想,倒也凭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9、①译:现在是丁卯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机会环游君山。 ②译:从岳阳

《月夜》阅读答案

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独自挺拔的树影,就是这棵樟树。 ③译:又从北面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 作品译文 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览;而在这样的游览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夜游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经有没有过这个经历?我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环游君山当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经在诗歌中写下了这个愿望。现在是丁卯年(同治六年即1867年)农历十五日夜,我才获得一次这样的机会环游君山。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月儿从树顶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金碧山水的图画里行进。同游的人是“开上人”“达上人”两个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南边高崖下有十几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向着西方前后相接,一个接一个地从我们身旁经过,(仔细地看)原来是渔民摇着小船

在捕捞虾子。开上人指着高崖上一棵树对我们说:“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被一块大石头围住,那石头一丈多见方。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见到的一个树影突现的事物就是这棵樟树。”但是现在在月光中从船中仰望它,觉得它并不是特别的高大。我是初次知道这个情形。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与我们今天泛舟游洞庭湖(七月十五日)只差一天的时间啊。”我回过头对子孙吴坡说:“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星和牛星之间吗?”于是我们一起朗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后来再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刚开船时,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到这时风从背后斜吹。水面越加平静不起波浪,看到了水湾堤岸,想到这里可以暂时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还是那么航行,经过观音泉口,来到响山(又叫鸣山)之前一起谈起这个地道可以通往吴中(江苏太湖)的事,有人说:“有神仙居住的黄金殿堂,应当在这个下面啊。”夜色降临,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那情形仿佛可以访问传说中湘灵和洞庭君。后来又从北进入后湖,不久又转向东面行进,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岳州城的灯火之光。云雾从船边出现、升腾,水上弥漫着迷蒙的云气。平视这些云气,变成了横长的形状,云气逐渐上腾,消散不见了。我的孙子吴坡说:“有一天晚上,从沙嘴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升起,白色的雾团有的像车轮,有的像巨大的水瓮,大约有十多块,就是这个地方。”然而这样,那么这里往下接近山中洞穴,不是应当贮云的山洞吗?山后没有人居住,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岛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喧闹的人声。 再转而向南行驶,出了沙嘴,穿过柳树林,便可看见老庙门。《(岳州地方)志》记载“君山周长七里有余”,根据我们乘坐的船缓缓地行进(来测度),似乎不止(七里长)。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鸡搅和着苦瓜,这时候,月儿高挂在空中,风起浪兴,对着明月和风浪痛饮,大家喝酒都超过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点点,吃了几片梨子,返回到庙里,拿来了准备的茗茶。半夜时分,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及黎君,我们四人顺着上路回家了。第二天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

标签:月夜 答案 阅读 杜甫《月夜》 《月夜忆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