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招聘会 > 正文

【泛谈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泛谈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即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1996年我国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正式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2000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改革我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结息方式,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2004年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但不可较基准利率上浮;
质量比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发行票据和企业债来进行融资,其价格已经完全不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2006年8月,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
2008年5月**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2012年6月,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我国商业银行70-80%左右的利润来自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率差,而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又是由中央银行限定的,不是由资本市场的供求决定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旨不是调节利率水平,而是改革利率(资金价格)的形成机制,使之成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准确价格信号。利率管制的初衷是控制金融资产的分配,并通过这种控制加强银行体系的安全,并促进经济增长。利率市场化是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尽管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其影响如下:
(1)利率水平升高的风险。利率市场化的结果是利率水平的升高,对于我国这样的资金短缺型国家更是如此。利率升高可能带来两方面的消极作用:一是企业和政府筹资成本增加,降低企业投资积极性,也导致政府投资规模减小,使经济增长减缓;
二是利率过高引起大量境外游资流入,造成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不稳定。

(2)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利率市场化就是要银行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主要原因是银行觉得风险太大,与利益不对称。利率升高也可能使逆向选择问题更加严重。因为高利率无形中会抑制稳定、低回报项目的投资,积极寻找贷款的却是回报高风险大的投资者,这不是银行希望看到的。

(3)银行和企业风险。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银行有了利率自主权,可能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这样利差缩小,银行的利润相应减少;
另一方面,利率风险却增大,经营不善的银行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对于一部分效益低下的企业,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率上扬将是对他们的严峻考验,也给银行出了难题:如果继续放款,它们可能连利息都不能支付;
如果不继续给它们资金支持,它们可能破产,银行原来的贷款就不能收回,坏账增加。

银行的垄断问题并不是主要反映在利差上:我国商业银行享受的3%左右的存贷利率差基本上是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并不比利率充分市场化的发达国家高。而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缩小银行的存贷利率差,也并不是解决银行的垄断问题的主要手段。虽然利率市场化会给商业银行带来竞争性,但银行业的垄断问题还要靠其它改革措施来解决,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资本市场能够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也为其它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如汇率浮动和资本项目的开放,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我国从1996年就已经开始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于2003年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线图。目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是,中央银行仍然控制着人民币贷款利率的下限和存款利率的上限。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到了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最实质性,最难的一步。在一个充分竞争的有效经济体中,长期平均实际利率应该与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基本持平:前者是投资的平均单位成本,后者是投资的平均回报率,两者应该相等。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遗留的影响,公共部门(包括各级政府和各级国营企业)对储蓄和投资起着主导作用。低利率不但没有造成低储蓄,反而推动了高储蓄:首先,政府和国营企业的储蓄行为与利率相关甚微。其次,非国营企业由于外部融资困难,不得不依靠提高自身的储蓄去发展。再次,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储蓄与存款利率成正比,其前提是居民已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有完好的消费信贷市场,居 民可以权衡今天与未来消费的效用来决定目前消费和储蓄的比例。而在我国,这些前提基本不存在。居民明确了对未来一些需求的预期之后(例如,买新房,买车,子女的教育费用),存款利率越低就意味着居民当今必需储蓄越多。因此,在我国,低利率的不良影响不是反映在储蓄和投资不足,而是反映在宏观经济结构失衡,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处于世界最低水平,投资比重过高,投资效率下降;
反映在一些行业存在的资产泡沫和产能过剩;
反映在国营企业与民间企业之间资本和资源分配的欠公平。由于中央银行压低了利率,使公共部门享有低利率成本,非公有部门,如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高利率成本(包括非法集资的高利贷)。从整体经济来看,公共部门的低利率和非公有部门的高利率加权之平均应该等于均衡利率,既GDP增长率。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后,储蓄和贷款的利率将会比现在高。公共部门面临的利率成本将会增加,而非公有部门的利率成本将会比现在低。实现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宏观经济方面失衡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使微观经济中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与资本成本相匹配,鼓励创新产业的发展。没有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汇率市场化,也不可能是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当然,利率市场化,以及其它金融市场改革措施,会给银行带来竞争的压力。利率市场化之后,面临压力最大的将是国营企业,它们的资本成本将会明显提高。利率市场化也可能会增加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这些都是决策者需要谨慎考虑和权衡的。不推行利率市场化和其它方面的金融改革,我国恐怕将无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世界经济强国。

? ? ? ? ? ? ** 2017年5月23日 本文来自https://www.zaidian.com/

标签:利率市场化 泛谈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 市场化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