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招生简章 > 正文

北方传统童谣在学前儿童汉语教育中的作用浅析 学前儿童童谣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童谣因为自身简短易学,又富于音乐性、故事性,容易引起学前儿童的兴趣;同时又因为童谣本身承载了汉语普通话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如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这就使学前儿童在听和说唱童谣的时候,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掌握这些知识和能力,对以后的学校语文教育及其他教育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字:童谣,汉语教育,积极作用
  
  童谣是由民间创作,口耳相传的一种文学艺术样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童谣是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它们短小活泼简单易懂,富于生活情趣,是一种重要的儿童语言训练形式。
  张明红教授提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培养儿童正确说普通话。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培养儿童语言交往的习惯,提高儿童语言交往的能力,发展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积极指导与提高儿童倾听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引发儿童对阅读与书写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儿童入学后的继续学习做好准备”。
  童谣在学前儿童的汉语普通话教育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童谣自身在语言和教育上的特点决定的。
  
  一、童谣在语言上有丰富的表现样式,充分体现了汉语语言的丰富性,更特别针对学前儿童在汉语语音中的一些语音难点加大了训练力度,运用了灵活的手法,提高了效率。
  
  1、训练儿化的作用,
  儿童在学习普通话的时候,其中一个比较难的是儿化。普通话中的儿化非常的多,学前儿童在学习的时候会比较吃力,而童谣却在这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富有情趣化的语料作为练习。例如:《水牛儿》、《小小子儿,坐门墩儿》、《我有一头小毛驴儿》、等等,都是用丰富的趣味性、故事性的内容,从听到说唱上全面调动儿童的内在自觉性,从而使学前儿童能够较早的较快的完成儿化的使用过渡时期。
  如:《罗锅子桥》
  “罗锅子桥,罗锅子桥,一磴儿倒比一磴儿高,银鱼儿咬着金鱼儿尾,灯笼儿闸草木皮儿漂,大肚子蛤蟆石上坐,哇儿呱,哇儿呱,哇儿呱的叫。”
  这则童谣唱得是一座桥,用“罗锅子”来形容,又用了“金鱼,银鱼、灯笼、木皮、蛤蟆及蛤蟆的叫声”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儿童无形当中就会自动地去模仿,其中的儿化现象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学会。
  
  2、区分声韵母的作用。
  学前儿童中存在着一批很难分辨的非常接近的声母和韵母,如zh、ch、Sh和z、c、s,eng和ong,eng和en,in和ing等。而童谣中广泛的采用了韵语模式,使儿童在听和说唱的时候就会形成相应的语感体验,从而为以后正确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
  如:《小老鼠上灯台》,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吱叫,叫奶奶,奶奶奶奶抱下来。”
  这里采用了押韵的形式(如“来”字还押了两次),无形中提醒儿童,这些字词是有某些相同之处的。
  再如:《涩柿子与石狮子》:
  “树上结了四十四个涩柿子,树下蹲着四十四头石狮子,树下四十四头石狮子,要吃树上四十四个涩柿子,树上四十四个涩柿子,不让树下四十四头石狮子,吃它们四十四个涩柿子,树下四十四头石狮子,偏要吃树上四十四个涩柿子。”
  《涩柿子与石狮子》这?童谣里面却采用了“s、sh、z、s”等声母不断变换,进行对比性的练习,使其中的相应的发音部位都得到训练,提高了发音的准确性。
  而在学前儿童中因为教育环境的影响,导致缺乏规范的普通话语音的训练,因此,在后来的普通话学习和交流中就会存在很多困难,如许多方言区的“z、c、s和zh、ch、sh”这两组音混淆不清的问题就在许多地方存在,如山东的西南部、东北的某些地区以及江南大部都存在。如果能在学前就通过运用童谣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语感和音感,那么,在将来的教育中就会少掉许多困难。
  
  二、童谣涉及生活中的多个层面,词汇丰富,学前儿童通过童谣的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的词汇,提高词汇运用能力。童谣当中涉及到的词汇包括动檀物、节气、数字、日常用具,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对提高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有重要的作用。
  
  如:《一年里的蔬菜》
  “一月菠菜才发青,二月栽的羊角葱。三月芹菜出了地。四月竹笋出圪莛。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葫芦弯似弓。七月茄子头向下。八月蓁椒满树红。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萝卜上秤称。十一月白菜家家有。十二月蒜苗人人称。”
  这里面既有日常的蔬菜,也有它们的颜色、情状等的摹写,非常的形象真切,使学前儿童在形象中就记住了这些词并且会应用这些词。
  再如:《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
  这是最好的数字启蒙式的童谣,要比我们在课堂上拿个道具来教授学生数字更为有效。
  除了这一类之外还有一些问答式的童谣更有游戏性和吸引力。
  例如:《什么尖尖尖上天》
  “‘什么尖尖尖上天?什么尖尖在水边?什么尖尖街上卖?什么尖尖姑娘前?’
  ‘宝塔尖尖尖上天,菱角尖尖在水边,粽子尖尖街上卖,花针儿尖尖姑娘前。’……”
  这里用带有游戏性的问答式方式,对形状与生活用品相对应,使学前儿童在认识形状的同时也知道了生活中的这些事物。
  这类童谣还有《十二月歌》、《正月梅花香又香》、《月月花问答》、《石榴花儿姐》等。
  小小的几则童谣负载的词却有如此之多,这些词如果能够和词形练习结合起来,儿童就可以应付了基本的阅读了。而汉语的词汇学习占了小学学习任务的相当大的一份。如此看来,学前儿童的童谣的学习的意义非常重大,儿童将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更丰富的知识。
  
  三、在语法和修辞上有着较强的规范性和代表性。学前儿童通学习童谣可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修辞理解运用能力。形象的内容和活泼的语言对学前儿童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
  
  如:《一园青菜成了精》
  “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成了精,绿头萝卜坐大殿,红头萝卜掌正宫。江南反了白莲藕,一封战表打进京。豆芽菜跪下奏一本,胡萝卜挂帅去出征,白菜打着黄罗伞,芥菜前面做先锋,小葱使的银杆枪,韭菜使的两刃锋。牛腿葫芦放大炮,绿豆角子点火绳。轰隆隆大炮三声响,打得辣椒满身红,打得茄子一身紫,打得扁豆扯起棚,打得大蒜裂了?,打得黄瓜上下青,打得豆腐尿黄水,打得凉粉战兢兢,藕王一见害了怕,一头钻进泥土中!”
  这一则童谣通篇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来进行描写和叙述,使整个内容生动活泼而且富有故事性,比单纯的讲解“这是什么菜,那是什么菜”效果要好得多。
  儿童有赋情于物的能力。这在儿童的装扮性游戏的研究中已经证实。因此,他们很容易理解到这类童谣的拟人化、比喻化效果,潜移默化当中促进了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
  合辙押韵的运用使童谣富有音乐节奏性,儿童受到这种韵语的熏陶,自然在自己的语言运用中就会运用。
  如:《拉大锯,扯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
  这里面运用了合辙押韵,使童谣朗朗上口,甚至还有环环相扣的美感,有些为了达到合辙押韵的效果把本来不很一致的字音通过变换使其基本一致,例如:《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哭啼啼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做什么?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
  这里的韵脚并不相谐,但是在说唱时儿童就会变换其中的一些音使它们自然成韵,这是一种灵活变通的方法。
  童谣还对他们的语法运用,尤其是对汉语普通话常用的一些语法规则的运用有积极作用,如倒装、存现等语法现象。
  如:《摇、摇、摇,摇到外婆桥》中“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这种修饰语前移的现象在汉语中很多,儿童读来也就会自然的接受这些规?并运用它们,从而提高学前儿童的语法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传统的童谣在汉语普通话教学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传统童谣的音乐性和形象故事性,增长了学前儿童的兴趣,有承载了语音、词汇和语法修辞方面的潜在知识和能力,从而使学前儿童在自发的传唱中,自然的受到熏陶和教育,为后来的学校语文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汉语 童谣 浅析 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