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哲理名言 > 正文

咬文嚼字是一种学习习惯|

时间:2019-02-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课堂中如何体现成了课堂评价的标准,各个学校也在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模式,老师也在突破创新课堂教学。一些教育改革先锋也做出了可以学习效仿的榜样。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活动的设计有些过于肤浅,热热闹闹之余,课堂余味少了很多。文学讲究文以载道,这个“道”怎么把握?语言讲究锤炼,这个“炼”怎么体会?这都得在“品”字上下功夫。课堂要多设计学生品鉴语言的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是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当今语文之课堂,不能只顾形式而忽视内容,我们需要感受语言,鉴赏文字,思考文意,领悟精神。晓前人锤炼语言之要义,扬今人品味文字之精神。课堂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习惯的培养。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养成咬文嚼字品鉴语言的思维习惯。具体训练浅列如下:
   一、词语的辨析
   汉字词语中,同音近义的词语很多,在实践运用中,一字一词之差,表意甚远。有些重要的文字运用场合,还需要谨慎措辞,以免发生纠纷甚至对簿公堂。所以,我们要识记运用词语时,要注意区分词语的含义、色彩和搭配。有效方法就是抓住语素差异仔细斟酌。词语在积累阶段,要注意语义的程度轻重、范围大小。词语有感情色彩,我们要准确使用,就得分清褒贬。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具体语境中,还要注意词语的语法功能,搭配对象。比如:
   【嘲笑和讥笑】两个词区别嘲和讥这两个语素。讥有讥讽挖苦的意味,讥笑比嘲笑语义要重。例句:老舍《四世同堂》:“当她没有把粉擦好而被人家嘲笑的时候,她仍旧一点也不发急,而随着人家笑自己。”这句话中“人家”没有讥讽的意思,若改为讥笑就严重了。【战争和战役】战役是局部的,战争是一个整体。战争的范围较大,战争与战役是属种关系。例句:作为一个军事迷,战争片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战役中牺牲烈士的家属什么都不想要,仅仅想为死去的亲人得到一个烈士的称号。在这两个句子中,这两个词语就不能互换。
   又如【不负重望与不孚重望】负,是辜负;孚是使…….信服。这两个成语语义色彩的区别显而易见。【抚养与扶养】抚养是教养爱护的意思,扶养是养活的意思。前者用于长辈对晚辈,后者可用于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于夫妻间、同辈人。
   准确、鲜明是高考考查得知识点,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点。我们可以下放到平时的课堂,学生多多练习,养成辨析习惯,遇到词语就多加揣摩区别,在词语使用上就会达到准确鲜明的表达效果。
   二、句子的锤炼
   提起用字的讲究,句子的锤炼,当属诗歌。古人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锤炼语言的精言妙语,诗歌语言以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见长。诗歌用词不多,字字饱含作者的思想、情感、风格,含蕴丰富。尤其独具匠心之笔,更是传神。如:
   李白“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雁把愁心引去,山把好月衔来,其中的“引”和“衔”用得好,用了拟人手法。大雁高飞,好像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李白流放遇赦,其轻松愉悦的心情跃然纸上。
   蓝仁德《题古木苍藤图》:“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寒山惨淡中。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诗人描绘了两个意象:古木和苍藤。“独立空山”和“争附托”描写了图中两个事物的生长状态。但如果赏析紧紧到此,俨然浅显,诗中还有一些词语不能忽略,“惭愧”一词寄寓了诗人的情感态度,诗人为什么说“惭愧”呢?“惭愧”什么呢?这里稍作质疑,诗人的用意就出来了。诗人不仅是描述画面,而且这里的古木和藤萝人格化了,“独立”和“争”两词还刻画了古木的独立不依、坚贞不屈和藤萝的攀缘依附、随时俯仰,用这些词语表达出了诗人的态度――对古木的肯定与赞美,对藤萝的否定与讽刺。赏析到此,诗歌由一幅画上升到一个社会场景,由物及人,诗歌的内涵就在这细咬慢嚼中拓展延伸了。
   分析鉴赏能力在诗文的阅读与鉴赏中加以训练,在优美的诗文中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走进精妙字句所描写的情境,认真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仔细感知诗文丰富的意蕴、情感,尽量与作者对话,去感受作者,体会作者,与作者达到共鸣,品读作者的精妙用意,赏读诗文的美。
   三、文章的把握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倡导:“一字未易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经典名著中精言妙语很多,我们可以用名著带动兴趣,让学生多做鉴赏评价,培养学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夫,领略语言的言外之意,赏析文章语言的魅力。
   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的语言描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些话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呢?说话老道,讨好逢迎。这些性格特征从哪里得来?语言描写。短短几句,有哪些言外之意呢?“标志”,夸赞了林黛玉,同时“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又顾全了贾府三姐妹,而且“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还转达了贾母对林黛玉的关心,“妹妹这样命苦”还向众人表示了自己对林黛玉遭际的同情。字字含义,句句带心,说者有意,听者有心。这段语言描写对于王熙凤的形象刻画非常生动深入,只有细细咀嚼,体味言外之意,才能品出王熙凤的八面玲珑。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在实际的语言文字运用中不断揣摩,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进而强化学生语言文字的修养。
   赏析品鉴语言,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也是我们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高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评价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新课改的潮流中扎稳脚跟,坚定方向,少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多多引导学生与文字亲密接触,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就是在鉴赏中学习,在品味中提高的。鲸吞牛饮,既不助消化又浪费了美味。只有细嚼慢咽,才能品出个中滋味,消化吸收。诗文品读,养成习惯,既可以提高我们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也可以塑造我们沉稳含蓄的风格;既品文又养人;既是必须又是享受,何乐而不为?
   (责任编辑:崔少梅)
   收稿日期:2011-11-12

标签:是一种 咬文嚼字 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