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致辞 > 正文

[设疑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尝试]初中物理转换法例子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好学、乐学,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也会得到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设疑法;物理教学;情境创设;过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198-0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多重设疑,为学生创造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以及体验成功,课堂教学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功能。
  下面谈谈用设疑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物理课程的尝试。
  1.坚持做好课前练习,精心设计预习题目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材重点、难点,掌握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生活经验,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提出预习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自学兴趣。如刚学完牛顿定律,给学生布置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一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再如讲动量定律之间,布置预习题,玻璃杯为什么落在硬地上会破,而落在棉被上却不破,在热学学习玻――马定律和查理定律之后布置,当一定质量气体P,V,T三个物理量同时发生变化时,所遵循规律又如何?这样的预习题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还有探索性,学生上课时带着疑难和求知欲望听课、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尝到了经过自学获得知识的甜头,增加了自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也培养了能力。
  2.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从学生所经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这是物理教学中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正如《标准》所述, “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课堂伊始,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想象、思考,进而发现问题。
  如教学“物质的密度”一节可通过举例和实物展示,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水和酒精怎样鉴别?铜块和铝块怎样鉴别?盐水和水怎样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又怎样鉴别?
  通过问题情境的渲染,学生会急切地想知道鉴别的方法,从而引入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质的密度。
  3.实验讨论,程序设疑
  鉴于物理学科特点,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新颖有趣的实验,观察美妙的现象,讨论新奇的问题,可以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通过讨论澄清知识、发展思维。为此在引入新课后,学生带着“通电线圈而在磁场中为什么能转动起来”的问题,急于求知的情况下,我让学生参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并且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由浅入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知识的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
  根据自然界中任何事物之间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首先从理论设疑:既然丹麦的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场对于放到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那么反过来磁体的磁场对于放入其中的电流会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呢?经这么一问,学生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猜想出磁体的磁场对电流也应该产生力的作用,也产生了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欲望。
  4.通过疑难解决,使学生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
  有些同学课本看得不可谓不多,要是问他看懂了吗?他也认为看懂了,但实际应用的时候还是不断出现问题。他们是真的看懂课本了吗?回答是否定的。物理课本的内容是非常严谨的,有些谴词造句是不可替代的,而学生往往不能分辨出这个词和那个词在科学含义上的区别,从而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另外,教材有其中心和思路,知识总是围绕着某个中心联系在一起的,而这恰恰是学生不能理解清楚的,虽然看了几遍书,可其中的精义并没有深刻理解,知识不能很好地消化,自然也不能恰当地运用,出现错误就在所难免了。这种情况下,我会与有相应疑难的学生分析物理课本的特点,做到字斟句酌,同时举出相应类似的例子,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物理概念与原理。
  5.通过疑难解决,培养学生对物理过程的分析
  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构成了物理现象,物理状态反映了研究对象在某时刻、某位置的物理量。物理过程反映了研究对象在某段时间、某段位移上的物理量物理学的规律,往往是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严密的数学推导所得出的结论,这又涉及到学生的两个能力:一为数学能力,二为思维方法。学生要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过程,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物理解题中,首先要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分析,经过概括、抽象.再根据物理规律和公式结合数学知识列方程,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有了类似疑难时,我会与学生一起分析,这是基本知识问题,还是过程原理问题,同时,是否存在着数学方面的某些方法技巧用不好的情形,找到问题所在,共同突破,让学生不仅仅会一道题,而是要学会分析,学会方法。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好学、乐学,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也会得到全面地发展。

标签:尝试 物理 初中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