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志愿填报 > 正文

[语言艺术在历史课堂的应用]语言艺术的魅力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学生喜欢历史,但是学生并不喜欢历史课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堂呢?在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中,易中天、纪连海等老师的讲座深受学生、社会大众的喜欢,他们不仅讲出了历史,更讲出了历史的艺术,历史的韵味。笔者近来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究,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语言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和实践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言艺术;历史教学;应用与实践
  
   一、冷、热反差,引发思考
   说到底,教师这个职业还是一门语言艺术。历史本来是枯燥的,用历史课程这种形式解说历史更是无味的。因此,如何运用好语言艺术,在课堂45分钟这有限的时间充分传递我们所要传递的知识、表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也让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学会学习,应该说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努力的地方。
   1、百家讲坛的风云热闹
   在2004年央视推出了百家讲坛,成为收视率名列前茅的知名品牌。借助于央视这个媒体,涌现了很多的学生的偶像,如易中天、纪连海等历史教授和普通的历史教师,特别是纪连海讲课幽默风趣又自然平实,创下央视《百家讲坛》开播5年来最高的收视纪录。由此在中国出现了一股学习历史的热潮,他们的奥秘在哪里?
   2、一份调查引发的思考
   学生希望听到怎样的历史课,希望展现怎样的历史课堂,我进行了一份学生的调查,来了解情况。学生的调查反馈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以前在初中的时候,我不太喜欢历史,因为我觉得历史最主要的就是讲讲朝代,显得有单枯燥,所以我希望以后在上历史课的时候能够稍微生动一点,毕竟学习是要靠兴趣的,有了兴趣,也就听的进去,记得牢了,以上是我的个人的想法。”汪露佳
   “老师,我希望老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给我们讲一些历史典故,让我们每个人都对历史充满兴趣,让每个人都觉得学历史、读历史也是一种乐趣。”徐秋华
   “我喜欢听历史故事,但我不喜欢听历史课“这是09年毕业的一位文科班的学生非常坦诚的交流,引人深思。
   反观我们课堂的无奈和央视百家讲坛的热闹,我想学生不喜欢历史课,不在历史本身,而在于我们教的历史!不在学生,而在我们教师自己。回顾自己的一贯教法:剔去肌肉挤干水分,只让学生记住知识的骨架:没有过程,缺少分析,只让学生记住历史的结论。让我想起了北京著名历史教学前辈、特级教师陈?秀老师的话“历史教师要换历史有血肉之躯,不能只是干瘪瘪,瘦愣愣,一二三四,ABCD,几条杠杠,几句结论。瘦骨嶙峋,缺少血肉,如何叫学生吞下肚去?又如何叫他们消化吸收?”看来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历史,去领会历史的真谛,确实任重而道远。
   同样的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教学,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有的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有声有色;有的教师虽有满腹经纶,讲起课来却往往词不达意、言不传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教师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高低优劣,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教师能否运用好语言这一工具,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当下历史课堂,缘何缺乏魅力
   1、心中无学生是当下历史教学的第一缺失。
   不止一次的问卷调研表明,学生大多喜欢历史,但又不喜欢历史课。问题出在哪里?不在学生,而在我们自己!在于我们不敢于反思自己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把学生装在心中。不少教师课上把学生讲睡着了,还以为自己的水平高,课讲得多么好。试想一下,你的课讲得真是那么好,学生会呼呼大睡吗?说到底,还是自己的课讲得差劲,学生不想听,听了反而难受,不如睡觉得了。透过《百家讲坛》的内外,看到纪连海老师的讲座如此深受大家的喜爱,因为他的讲座让大家觉得听历史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想睡都睡不着,就是有睡意也早早赶进太平洋了。
   心中无学生是历史教学的一大缺失,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缺失仍然发生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所谓“以生为本”的历史教学多是口头上的空谈罢了。
   2、语言无魅力是当下历史教学的第二缺失。
  现在不少历史老师离开电脑课件不会讲课,何以致此?在于他们惭惭放弃了对教学语言的学习与积累。电视有电视的语言,网络有网络的语言,教学有教学的语言。历史教学的语言要准确达意,生动激趣;语速要快慢有致,节奏鲜明;语调要抑扬顿挫,表现力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从评书、相声等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苦学苦练语言艺术。一个优秀的老师,其语言必定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离开了电脑课件,一样能讲课且讲好课,纪连海正是这样的优秀老师,没有高科技的电脑媒体,更多的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评书语言和相声的包袱,展示了自身的语言艺术。我们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媒体,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脑课件终究是外在于教师的媒介和手段,教学语言永远是内在于教师的功力和艺术。语言艺术是一个历史老师永远修练不尽的功课。
   语言无魅力是当下历史教学的又一大缺失,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缺失同样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所谓“回归本色”的历史教学更是遥远的期待了。
   3、讲述无感情是当下历史教学的第三缺失。
   历史是有感情的人创造的,同样需要有感情的人去讲授。我们不可能要求历史老师都像纪连海那样,讲到动情时拍桌跺脚,手抖落泪,但我们需要像纪连海那样动情地讲历史。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情皆付笑谈中。历史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素材,仅以中国史为例,讲人文思想,科技创新,我们要自豪之情;讲岳飞被害、嗣同殉难,我们要有悲愤之情;讲红军长征、抗战胜利,我们要有激昂之情;讲改革开放,中国崛起,我们要奋发之情等。讲某些历史人物有时不妨也可来点“煽情”。历史教学有时需要理性的分析,但没有激情的理性分析往往也是苍白的。不动感情地去讲历史,历史只能是“越讲越死”,一条本该是流淌着情感的历史江河,在一些历史课上全然变成了一片情感干涸的历史荒漠。
   讲述无感情是当下历史教学的又一大缺失,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缺失同样没有看到明显的变化。所谓“动之以情”的历史教学实在是太少了。
   三、历史课堂的语言艺术的思考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
   所谓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历史教学语言实际上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要实施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学科专业性语言。
   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于板书、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是口语表述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运用语言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
   掌握语言技巧,讲究语言艺术、魅力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语言技巧主要是指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抑扬顿挫、情感合理、语速适度、语势顺畅、词义贴切、修辞得当、逻辑准确。教师在有意识的训练下,语言的修养会得到提高。而且,在语言艺术的熏陶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情感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提升。
   四、语言艺术教学的实践
   1、严谨科学
   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历史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历史语言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谈古论今,叙事议人,必须言之有据,决不能为了追求生动性而失去科学性。严谨科学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性是表达内容必须准确,无任何知识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2、精炼简洁
   教学语言的精炼简洁是由教育、教学的特殊任务所决定的。历史教学具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表现在,教学内容繁杂,信息量大,而相对的课时量却有限,领导、学生重视不够,可以说任务重,时间紧,给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说,如果教师的语言不简明,势必给学生吸收教学信息带来不便;另外,教学语言冗长也使学生难以理解和回忆。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对繁杂的内容要尽量用简明的语言来表达。
   有的教师讲课,知识量、信息量丰富,语言表达又准确精当,逻辑性强,学生获益非浅。而有的教师话语过剩而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或者虽然并未离题,但含金量太少,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正确有效的运用语言,锤炼我们的语言艺术,并积极避免“课堂垃圾”的产生,提升课堂效率。
   3、生动形象
   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历史教科书却往往是抽象的,凝炼浓缩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史实,给学生提供想象和思维的根据,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再现历史过程,从而认识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逼真的语言具体地讲授历史知识,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同教师的讲授交织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深深地记下老师所讲的内容。孔子认为"言之不文,行而不远",所以,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观点具体化,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语言象磁石一样始终吸引着学生。要使教学语言生动形象,除了通俗易懂的讲述外,还应不要忽略那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因为细节往往是具体逼真的。
   4、充满感情
   著名的特级教师刘宗华说得好:“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只有言为心声,言语中表露出来的情感才会自然亲切,才能感人至深。
  要逼真地再现历史,教学语言必须富有感情。感情是语言的内核,没有感情的语言是单调乏味,苍白无力的。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情才能达理。因此教师要深入"角色",置身于此境此情中去。首先以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和走出历史人物的道德情感和崇高的品质感染中,去培养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为这些感情所感染,感受到这些感情。
   5、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这种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我们要求历史教师的语言要有历史特色,但并不是要语言的生涩隐晦,如果教师满口的"之乎者也",学生必然如入云里雾里,不得要领。所以应当尽量用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更应如此。怎样使语言通俗化呢?一是要用口语,不要用书面语言。书面语言虽然严整但不如口语活泼、生动。二是要深入浅出。要运用浅显、贴切的词语解释难懂的概念。
   当然,语言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却不能流于庸俗,不能为追求通俗化、口语化而失去语言的科学性。
   6、张弛有度
   然而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可谓是由浅入深、逻辑严谨,但学生的注意力却仍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只追求逻辑推理而忽略了语调节奏感和起伏感。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节奏与起伏感,也是一个不容轻视的方面。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信息、指导学生、发布活动指令的载体。教学语言不但要清晰流畅高亢激昂,而且要轻重合理,高低相宜,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讲到重要的地方加重语气,讲到成就的地方时要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教育学生的觉悟时要亲切充满希冀;讲到坏人时要表现出愤慨和仇视;特别是小结概括或讲结论性观点时,语调要稍稍缓慢,给学生以思考和回味的余地。只有高潮与低潮相间,节奏时驰时缓,抑、扬、顿、挫适时的教学语言,才能将历史课讲“活”,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历史的情景之中。
   五、语言艺术在历史课堂实践中的效果
   1、语言艺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和人的人数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处于良性情绪中,大脑的觉悟水平高,思维敏捷,联想丰富,而且,良好的情绪状态能激发起人的活动能量,使人充满活力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相反,不良的情绪状态会削弱人的活动能量,使人萎靡不振,从而降低额学习活动的效率。因此,积极的情绪才有助于有效学习,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显得分外重要。那么,教师语言的艺术表达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这个教学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语言艺术,当然他没有优美华丽的语言,但是在他的语言表述中,却汇集了关于希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产生了莫大的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之佳,可想而知。
   2、语言艺术教学充盈着人生的智慧
   从教育的本质上讲,没有智慧的课堂就是没有意义的课堂,历史学科是一门修炼智慧的学科,学习做人做事的智慧是历史教育的根本价值之所在,否则,就谈不上历史教育。有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历史课堂上的智慧有两种表现形式。
   (1)、历史教学传递智慧。
   在历史课堂上传递智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首先要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中找到历史的智慧,再通过教学活动展示给学生。
   案例:讲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时候,讲述了薄伽丘的《十日谈》中的小故事“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
   《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
  从这一则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以父亲为代表的封建神权的专制、压制,更告诉我们人的自然天性是无法阻挡的。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重要的作品来解释历史,抓住作品本身的内容讲述人文精神的实质,在讲解过程中就渗透了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智慧。
   案例:在必修三专题八介绍《打破隔离的坚冰》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去欣赏并理解现实印象派画家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为契机,并进行讲解和分析,来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化艺术的融合和发展。
   首先展示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
  
  
  
  
   讲述毕加索的一个小故事:
   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曾发生了一件小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通过油画《格尔尼卡》的展示、“杰作”的小故事马上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进而通过对油画《格尔尼卡》的解读,我们感受了这幅画对法西斯的罪恶的控诉,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也从其中感受了毕加索的立体派的画风,感受了艺术的熏陶,启迪了智慧。
   (2)、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生成智慧。
   智慧在严格意义上说是不能传递的,智慧只能自主生成的。客观地讲,教师的“讲”即使是充满智慧的内容,但“听”的学生却不一定能接受和掌握这些智慧!因为学生的个性理解和感受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生成智慧。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开启学生的智慧,应该是充满质疑、探究、解疑的语言和教学。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适当的设置、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而且能是学生的思维一直被老师引领者,更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3、语言艺术教学开启思维的异彩
   课堂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学习途径,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有思维得以开启,思路得以拓展的强烈感觉。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更要有思维的质的提升。
   讲解必修一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为了更好的讲解、分析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变化,进行了教材知识的重新整合,把从秦朝一直到清朝制度的发展整理成两大关系(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演变。君权和相权的发展,在不同的王朝出现了怎样的具体措施、发展变化的具体原因及根本原因等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于是设计了几则小故事,并运用了简洁的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故事的讲述,让学生知道皇帝和丞相的故事,反映其中的矛盾和问题,理解皇帝削弱、分化甚至废除丞相的原因,从中可以理解专制主义制度的发展变化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巩固统治;专制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通过这样的讲述,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的累积,更在知识的累积基础上,有了思维的提升。
   4、语言艺术教学弥漫师生交流的情感
   课堂是教和学的场所,教学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情感既是教学目标,艺术学习的保证。在师生融洽的环境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艺术的感染,在“感悟”、“体会”、“内化”等情况下,得到了感情的升华,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流、融洽。
   六、反思和启示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问题依然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还是会出现昏昏欲睡的状态,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反馈认为课堂枯燥乏味的依然存在,看来课堂的语言运用、课堂教学艺术的提升还需努力。
   1、要充分掌握史料,不断加深功底。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史料积累的过程,是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语言的准、精和美,要以教师掌握的丰富史料为基础,教师只有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史料,才能判辨真伪,用词精当,恰如其份;才能形象生动,具有文采而又感人心弦;也才能选用恰当的原文原话。
   2、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
   优秀的教师的讲课,语言干净,简洁,用词准确,到位,概念清楚,明了,课堂效果好。这里,不仅是教师的语言艺术高,还在于他们对于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课堂教学的各种优势。反之审视我们自己的课堂,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语言不当、理解不清等等,都暴露了我们问题和缺点,更需要我们努力改变的。
   3、提高文学修养,提升内涵。
   所谓文史不分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史记》,司马迁写事,亦是跌倒起伏,情节丰满,另人身临其境,触之可觉之感。那么我们要提高课堂的语言教学艺术,也必须加强文学修养,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4、要加强语言表达的技术。
   虽有满腹经纶,但是词不达意,言不传情,也是一大憾事,因此作为教师,要多读,多练,加强语言表达的技术,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艺术。
   成功的课堂要求教师用舒展大方的教态、抑扬顿挫的声调、寓意深刻的说理、生动幽默的语言、旁征博引的讲解、深入浅出的分析、真情实感的流露、饱含深情的激励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引起他们心灵的碰撞和激荡,让他们在“鼓舞与鞭策”中呈现出一条“求知若渴、主动学习、争先思考、相互策应”的学习风景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历史教师,一生的奋斗目标应该是用课堂教学的艺术,锻造艺术的历史课堂,塑造学生的艺术人生。
  
   参考文献:
   [1]>人教版.
   [2]《历史老师的语言艺术》纪连海.
   [3]《历史课中语言运用技巧初探》林莉《中外教学研究》2006.11.
   [4]教学理论与实践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陈毓秀.
   [5]《略论历史教师的语言修养》何大进.
   [6]《从纪连海老师上央视《百家讲坛》说起》傅元根(博客).
   [7]《历史教师的“史艺”》徐赐成著《中学历史教学》2010.10

标签:课堂 语言 艺术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