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志愿填报 > 正文

电子货币的风险研究 电子货币实用模型研究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首先对现行三种主要类型的电子支付方式的分析比较,探讨了电子货币的定义,指出电子货币或准电子货币,可以使影响货币供给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发生变化,且我国在货币电子化的同时,货币政策也迎来了许多挑战。
   央行在加强监管,间接调控准电子货币的前提下,还可以主导基于金融IC卡的电子货币的发展,并运用与其配套的货币政策。本文给出了我国电子货币的一种可行性方法,供对电子货币关心的决策者、实践者及使用者参考。
   关键词:电子货币 金融IC卡 实用模型
  
   一、电子货币的分类与定义
   人类交易支付发展,经历了以货易货(实物货币)、贵金属(有价值代币)、硬币纸币(无价值代币)、支票(符号货币)、信用卡(信用系统)、电子货币等阶段。
   因目前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与实质在理论界尚无统一认识,为方便电子货币实用模型讨论,本文先讨论电子货币的定义及范围。
   (一)现有电子支付方式与电子货币的异同
   货币的三种基本职能为:价值本位、交换工具和购买力储备。同样,电子货币在货币职能上,也体现了这三种角色的统一。
   目前出现的电子支付,总体上可以分为信用卡、虚拟币及虚拟账户三类,但是,它们可否归于电子货币,可由货币的三种基本职能来界定:
   1.信用卡、贷记卡
   信用卡是第一个应用电子技术的支付工具。从价值本位上看,信用卡本身没有“币值”,仅代表储存在银行的现金、存款,而不存在兑换关系,本身不能作为价值尺度;从购买力储备上看,信用卡本身不具备储备能力,是其代表的现金、存款具有储备能力。因此信用卡、贷记卡仅仅是一种延期支付的信用凭证,本文不将其归于电子货币范畴。
   2.网络虚拟币
   网络虚拟币是由互联网公司发行的网络支付产品,主要用于购买各种网络服务。从价值本位上看,网络虚拟币具有“币值”,网络虚拟币一般可以一定比例与人民币进行兑换,即网络虚拟币以发行者即互联网公司的信用为基础,其“币值”可以作为价值尺度,标准与人民币具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从交换工具方面看,网络虚拟币可以换购网络服务,并且在交换过程中传递的是“某某币”这种“资金流”,在一定范围内有交换工具的属性;从购买力储备上看,因为目前国家规定网络虚拟币只能单向兑换,即网络虚拟币不可兑换成人民币。所以网络虚拟币没有可赎回性,不具储备职能,不能归于电子货币范畴。
   3.网络虚拟账户
   网络虚拟账户是由互联网技术公司或银行发行的网络支付产品,主要服务于互联网电子商务中的商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易。从价值本位上看,用户通过充值(实质上是兑换),把银行存款转成网络虚拟账户的“资金”。与银行卡代表的银行资金不同,网络虚拟账户资金以发行者,即互联网公司或银行的信用为基础,它是有“币值”的;从交换工具方面看,网络虚拟账户作为网络电子商务的主要支付工具,已承担了交换工具的职能,在交换过程中传递的是“网络虚拟账户资金”这种资金流;从购买力储备上看,“网络虚拟账户资金”有可赎回性,可1:1赎回为银行存款,因此具备储备职能。由于以上三个职能的完全具备,网络虚拟账户属于电子货币。
   (二)电子货币的属性
   按照参考文献【2】,纸币属于外生货币(outsidemoney)。电子货币具有内生性(insidemoney),即电子货币供应量不由中央银行控制,而是由经济体系内部各共同体共同决定。与纸币不同,电子货币的产生是经济实体的内在需求。
   在众多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中,我们来看欧洲中央银行(BCE)和国际清算银行对电子货币的定义:“电子货币通过电子手段储存货币币值,可以不必通过银行账户,在使用后最后由发行者进行最后的兑付”。
   用这条定义重新评判虚拟账户符合定义描述,属于电子货币。然而根据货币法定的原则,电子货币要成为真正的货币,还需经国家立法的明示认可,网络虚拟账户具有电子货币的实质,但没有货币的法律地位,也不可能取得法律地位。因此,以上各种电子支付严格来说,都应称为广义电子货币或准电子货币。
   二、电子货币的重要性
   (一)准电子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影响
   准电子货币作为一种全新的支付工具,虽然目前占我国支付交易量的比例很小但发展很快,网络第三方支付年交易规模有望在未来三年内突破3万亿,为了说明准电子货币对现有货币体系可能造成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看只有纸币现金的情况下,货币体系的运作情况:
  
   只有现金纸币的货币体系包括现金纸币取得、交易、存款、行间清算与资金划拨等流程,有点需要强调的是,银行通过贷款,又可产生派生存款,对基础货币有乘数扩大效果,有很多金融投资性交易是由电子转账完成的。
   准电子货币出现后,与只有纸币的货币体系共存的流通状况如图二所示:
  
   通过对比只有纸币的货币体系和准电子货币共存的体系,可得出以下结论:
   1.准电子货币对现有通货有替代作用,监管不力会严重影响基础货币量
   基础货币作为具有货币创造能力的强力货币,对货币供给起着决定作用。准电子货币的发展使流通中的货币需求减少,从而减少了金融当局的货币发行数量,使得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缩小,并减少了金融当局的铸币收益。准电子货币对流通中通货的替代作用,会对银行流动性管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活期存款和银行准备金,进而对基础货币及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
   2.准电子货币有货币创造功能,监管不力会严重影响货币乘数
   准电子货币的发行与银行券发行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在银行券发行初期与金属铸币(如黄金)保持等额兑换关系。当某家银行的银行券被普遍接受时,银行券的发行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与金属铸币的等价兑换关系,演变成一种信用创造过程。当准电子货币被普遍接受时,准电子货币的发行者可以将准电子货币赊卖、借贷给需要准电子货币的具有良好信誉的消费者。另外,消费者购买准电子货币后,可能没有将全部资金用于支付,而是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时准电子货币已经不仅仅具有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还具有储藏等职能,准电子货币发行已经具有货币创造过程。因为准电子货币的交易基本脱离银行账户的监督,由此无法估计虚拟货币余额与总量,如果不进行有效监控,该领域可能导致大量的投资与滞纳资金,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
   综上所述,准电子货币发展与监控的滞后会影响国家支付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高效性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二)对准电子货币已经采取的监管措施
   准电子货币环境下,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更复杂,加大了央行对货币供给的监控及调节难度,央行有必要对准电子货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来进行调节。
   (三)央行主导方式下的电子货币发展
   目前我国准电子货币的发行者,主要为银行和非金融支付机构。本文认为,央行除了对其加强监控外,还可以主导真正意义下电子货币发展,其原因是:
   1.有利于直接减小准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由央行主导发行电子货币,那么余额与总量都在央行控制范围内,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2.有利于保护金融当局的铸币收益
   准电子货币对现有通货有替代作用,而现有通货的减少,使得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缩小,减少了金融当局的铸币收益。由中央银行主导电子货币发行,作为发行方,中央银行仍可获得电子货币的“铸币收益”,只是形态与纸币有所区别。
   3.可丰富货币的种类
   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分为纸币与硬币,这两种货币在印制、发行、回笼和反假等诸多环节中,央行均需投入巨大的资源和精力。由央行发展卡基电子货币,不仅丰富了货币的种类,支持与加快我国现代支付产业发展,而且可大大节约资源。特别是在解决小额支付领域的纸硬币流通问题,尤其能取得理想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4.己具备良好的实现基础
   实际上,央行多年来致力于支付现代化,已经为发展电子货币,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现基础。
   (1)金融IC卡是电子货币的理想载体
   (2)低成本高可靠性小额支付终端是电子货币流通使用的良好工具
   (3)央行大小额支系统和银联的银行卡跨行转接清算系统是电子货币资金清算的理想平台
   三.电子货币的应用模型
   本文将着重研究电子货币的实用模型,出于以下原因:
   1.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与国际对比相对滞后。
   2.在面对面交易的应用中,卡基比数基具有优势。是实现货币电子化的主要手段。
   比照纸币体系,电子货币的应用模型也可以分为发行模型、流通模型及清算模型。
   (一)发行模型
   严格意义上的电子货币是经国家立法明示认可的货币,发行机构只能是中央银行。
   目前纸币通货投放、回笼、销毁过程如图三所示:
  
   电子货币的制作、投放、回笼、销毁过程与纸币有所区别,如图四所示:
  
   (二)流通模型
   为实现流通顺畅,电子货币可以支持卡与卡之间进行资金划拨,电子货币与现金及银行存款账户可进行等值兑换。其流通流程如图五所示:
  
   (三)清算模型
   纸币的清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纸币本身的调拨,需要在中央银行及各银行的金库之间进行运输与储存,成本很高。二是纸币对应的存款数据在中央银行及各银行之间的划拨,这个过程通过电子化手段来完成,由中央银行提供清算系统(主要包括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及银行卡跨行转接清算系统等)来完成。两种清算方式差别很大,需要配备不同的流程来完成。
  
   电子货币的清算方式相比纸币更具有一致性。中央银行建有电子货币总数据库,各代理机构建有分库,电子货币在总库与分库间的调拨及分库与分库间的调拨完全可由统一的中央银行电子货币清算系统完成,这一过程与存款的调拨过程十分相似,对中央银行来说具有处理的一致性。
   对有余额的电子货币卡也存在中央银行与代理机构之间的调拨,这种调拨方式流程与纸币调拨类似。但因为电子货币币值与载体的可分性,这种调拨相对纸币来说大为减少,不是主要的方式。
  
   (四)安全与防伪
   传统纸币通过印刷技术,造纸技术实现交易安全与防伪,但伪造技术也步步跟进,让人防不胜防,伪造货币案时有发生。传统纸币由于易在水火下损坏,占用空间,易于失窃,因此不适合作为储蓄、投资的工具。
   电子货币由于有密钥系统、电子认证技术的保障,伪造可能性几乎为零。随着金融业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人们更习惯以电子方式进行储蓄、投资、交易。
   央行发行的电子货币,相对于非金融机构的准电子货币来说,具有更高的公信力,且金融IC卡作为载体,应用了目前最先进的电子安全技术,比目前大量使用的磁条银行卡更安全可靠,可以很好满足大众交易、储蓄的需要。
   四、电子货币环境下的货币政策及监管措施
   (一)电子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电子货币有效运行的指南,央行电子货币政策最基本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央行发行的电子货币是有法律保障的合法货币,具有独立性。人民银行作为卡基电子货币的唯一发行机构。电子货币具有价值本位、交换工具和购买力储备的职能,与纸币相同,电子货币是不可赎回的。
   2、电子货币具有可兑换性,电子货币与纸币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并可互相兑换。电子货币也可兑换为银行存款。
   3、电子货币作为纸币的替代品,同纸币一样也是高能货币,银行机构可通过电子货币存款准备金的方式开展信贷业务。
   4、人民银行允许银行及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公司发行准电子货币,与央行电子货币不同的是,减少并禁止用现金对准电子货币的兑换,不能基于准电子货币开展信贷业务,发行者必须对其发行的准电子货币余额建立无条件赎回机制。
   电子货币、准电子货币和纸币共存的货币体系如下图所示:
  
   (二)监管环节
   电子货币与传统纸币的巨大差异,在监管上需要解决很多新的问题。
   1.避免电子货币过度发行
   要求电子货币发行的余额,有相应比例的安全资产如国债等做担保,电子货币发行的担保机制可避免过度发行,也可避免当电子货币出现流动性危机时,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
   2.对银行机构实行电子货币准备金制度
   由于银行可以进行信贷业务,那么同纸币一样,需要对银行实行电子货币准备金制度,目的是对电子货币的信用创造功能进行有效监控与测度。
   3.减少并禁止用现金对准电子货币的兑换
   减少并禁止用现金对准电子货币的兑换,包括禁止用现金购买充值卡类产品对准电子货币进行充值,逐步过渡到由银行账户转账兑换。目的是防止洗钱风险,并且可以方便中央银行对其它机构发行的准电子货币余额进行统计和管理。
   4.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尽管电子货币对央行基础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都会很显著,但是由于电子货币发展不能削弱金融机构对央行结算服务和最后贷款人作用的需求,因此也无法完全改变利率的决定和调控机制,央行的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发挥稳定币值和稳定经济的作用。
   五、结论
   电子货币与准电子货币的发展对经济繁荣与方便民生都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我国也有了基础并发展迅速;同时,电子货币与准电子货币可以使影响货币供给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发生变化。在推进我国货币电子化进程的同时,货币政策也迎来了许多挑战。
   我国在规范监管非金融支付机构,间接监控准电子货币的前提下,可以以央行为主导基于金融IC卡、小额支付终端及现行支付清算体系发展电子货币,主动管理电子货币及在新环境下运用货币政策。根据研究,央行发行电子货币具有重要性、可行性,提出了我国发行电子货币的一种可行性方法,供所有对电子货币关心的决策者、实践者及使用者参考。
  
  
  参考文献:
  1、贝尔纳德.列特尔 货币的未来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周虹 电子货币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周光友 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年第3期
  4、周虹、王鲁滨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影响 金融电子化 1999年第5期
  5、Benjamin M. Friedman, Decoupling at the Margin : The Threat to Monetary Policy from the Electronic Revolution in Banking, International Finance , Oct .2000
  6、Benjamin M. Friedman,The Future of Monetary Policy: The Central Bank as an Army with a Signal Corps? NBER Working Paper No.7420, Nov,1999
  7、Berentsen, A.Digital Money, Liquidity,and Monetary Policy. First Monday ,Vol2,No7 July 7,1997
  8、Drehmann,M.,C.Goodhart and M.Krueger,2002.“Challenges to currency. Will cash resist the e-money challenge?” Economic Policy, April 2002
  9、Gittins, R The banknote is dead:electronic money rules The Age(Australia),July 23,2003

标签:货币 模型 实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