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在人文心态上的美】 两汉时期人文心态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陆文夫是致力于弘扬苏州文化的当代著名作家,他的许多散文作品由环境到语言都取材于苏州,尽显苏州风情和地域特色。他以苏州为背景的散文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流淌着浓郁的姑苏风情。品读他的散文作品,可品味到老苏州的味道。
  关键词:陆文夫 散文 苏州地域文化
  
  当代著名作家陆文夫从事文学创作五十多年,他的作品扎根在苏州文化土壤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当他40年代穿着长衫乘着木船进入苏州的山塘河,他就对苏州的美景着了迷,他觉得“这苏州简直是一部历史书,一幅风景画”。喜爱文学的他感觉“文学与苏州的美景合成了一种针剂,把那艺术的基因注进了我的血液里”①。苏州的地域文化是他写作的背景,他也用智慧优雅的语言写出了苏州地域文化的精髓。
  陆文夫以写小说著称,他的散文同样精致而富有特色。阅读陆文夫的散文,我们仿佛跟随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引领着我们“沿着高高的围墙往前走,踏着细碎的石子往前走,扶着牌坊的石柱往前走,去寻找艺术的世界,去踏勘生活的矿藏,去倾听历史的回想”②。他的散文写他平常生活中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情感、经历、生活、体验去写,具有真情实感,清新淡雅、情趣盎然。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流淌着浓郁的姑苏风情,使读者品味到老苏州的味道。
  一、幽深小巷展开生活画图
  陆文夫40年代在苏州高级中学就读期间,喜欢穿街走巷,领略小巷的生活气息,感受小巷的文化氛围。苏州的小巷是他生活的天地、艺术的天地,陆文夫把它称为梦中的天地。
  《深巷里的琵琶声》《梦中的天地》《姑苏之恋》《深巷又闻卖米声》等散文用饱蘸感情的笔墨,书写苏州各种类型的小巷,寻觅老苏州人家的小巷生活。那叫卖大白米和白兰花的甜美、悠扬、清脆的声音,回荡在幽深的小巷,似苏州女子唱着熟悉而又古老的吴歌。
  《梦中的天地》用诗化的语言展开小巷生活画图。小巷铺着长长的石板,石板下还有流水淙淙作响。小巷很窄,两部黄包车相遇便无法通过,作者从多个角度来描写小巷,先站在小巷从低处往上看,低矮的平房,晾衣裳的竹竿,低垂的竹帘,掩蔽着的长窗。作者又登上小楼从高处俯瞰小巷,从前楼的窗口往下看,那是人来人往,市井繁忙的一派景象;从后楼的窗口往下看,却是一条大河从窗下流过。曲折的小巷变化无穷,小巷的房屋分隔着陆与水,两岸的房子把河道也挤成了一条狭窄的水巷。
  作者着力描写小巷人家的市井生活。小巷人家一面临街,可以感受人间的喧嚷,白天倾听那清脆的叫卖声,夜晚回荡着尖脆悠扬的评弹声;一面临河,每家都有临河的长窗和石码头,简单而又灵巧的码头像云梯挂在小巷人家的后门口,女人们凌空上下,出现在波光与云影中。那沿河叫卖货物的单桨小船,慢悠悠地随水流飘荡,当临河人家叫卖时,便如箭快速射到窗下,楼上垂下一只篮筐就可谈成交易。夜晚的河面闪烁着波影与月光,夜磐声低沉回荡,是那么的宁静和祥和。
  作者既从空间角度的变换描写小巷,又从时间的变换描绘小巷生活,从夏日的清晨到夜晚,小巷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随着烟雾升腾,小巷苏醒了:带着睡意的妇女在水井边慢条斯理拉着吊桶绳汲水,退休的老人们或来到茶座里打拳喝茶,或在庭院里侍弄盆景,或坐在藤椅上喝着浓茶。小巷的夜晚更加迷人,天空星光低垂,凉风把深藏在小庭深院中的生活吸到外面,洒了凉水的砖头地,舒适的藤椅,人们坐着躺着接受凉风的恩惠,纳凉休憩,互相问候。
  小巷更深夜静,一天的生活由青年人来收尾。作者描写了两对情侣的动人情态:一对情侣是深情厚谊,依依不舍,女的推门而入,还要探出身来向男友频频挥手惜别;另一对男女在赌气闹别扭,男的手足无措,女的依在那牌坊的石柱上,两人在僵持着。空巷沉寂,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作者的眼里,苏州的小巷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一支歌,默默诉说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因为小巷是通向人间生活的路。
  二、文化遗存彰显姑苏韵味
  苏州这个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陆文夫在苏州度过了六十多年的时光,苏州是他观察世界的窗口,他的散文《人与城》《人造的自然》《阳刚轻柔舞姑苏》等着力描绘苏州的城市特色和民风民俗,他把苏州城比作一个江南的美人,娴静、高雅,有很深的文化教养,又多才多艺。苏州的园林、苏州的刺绣、苏州的评弹与昆曲都是那样精巧与细致。
  “你在苏州的大街小巷走走,看见一座园子,一顶小桥,一个井圈,一间临河的小楼,会觉得古朴、优美。”③这是一代代苏州人,用他们的耐心、细致和坚韧,改善和美化着生活,渗透他们的个性、爱好和审美观点,为苏州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与可贵的城市特点。
  散文《人造的自然》写苏州人在修造园林时把住宅融入园林之中,以求天人合一,表现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在平地上造出了山林沟壑、小桥流水,大自然浓缩于小小的园林中,小中见大,富有创造性。
  散文《阳刚轻柔舞姑苏》主要描写吴地歌舞,作者从吴字的形状似一个人在跳舞,吴字的发音是跳舞时发出的声音,分析苏州人的老祖宗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作者结合苏州歌舞团编排的舞剧《干将莫邪》,叙述如何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复兴吴地歌舞。
  他在散文《吴文化与现代化》中谈到在现代化的潮流中,苏州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特点,展示自己的个性,做到传统与现代同在,紧张与闲适并存。
  三、吴地美食品味饮食文化
  一篇小说《美食家》使陆文夫以喜爱美食而著名。他也写了许多有关美食的散文,如《永不凋零的艺术――吃》《姑苏菜艺》《吃喝之道》《吃喝之外》等,作者用充满哲理的语言评说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他认为饮食是一种文化,美食是一门艺术。
  作者写吴地美食,写出了吴地的饮食文化,写出了吃喝时的心境,充满了清新淡雅的生活情趣。
  苏州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作者在散文《姑苏菜艺》中,谈到苏州菜的三大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认为这三大特点是由苏州的天、地、人决定的。苏州人性格温和,办事精细,菜也就精致。苏州是鱼米之乡,地处水网湖泊之间,在自家的水码头就可以捞鱼摸虾,城里菜园里的菜挑到巷口,菜叶还沾着夜来的露水,四时八节都有时鲜菜。
  他在散文《吃喝之道》中将苏州宴席中菜肴的配制比做昆剧,由浅入深,有序幕,有高潮,有结尾。大幕拉开是冷盆,冷盆要成双,重点是色彩和形状,先有眼睛、鼻子和耳朵激发起食欲,然后是热炒,荤素搭配,甜咸相间,还要有点心镶嵌其间,把点心的形状与色彩和菜肴融为一体,眼耳鼻舌同时发挥作用欣赏美食文化。
  散文《吃喝之外》写他五十年代在江南一个小镇的经历,采访时近中午,他来到一家临河而筑的小饭馆,饭菜已卖光,只有一条鳜鱼养在河里,可以做个鱼汤聊以充饥。当作者随着店主人从嘎嘎作响的木扶梯登楼,“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有青山隐现”④。作者面对碧水波光,低吟浅酌,尽情享受那青山、碧水、白帆、闲情和诗意。作者后来无数次吃鳜鱼,都不及三十年前在小酒楼上所吃到的那么鲜美。
  作者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描写吃的味道。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到处寻找糖粥、小馄饨、豆腐花等儿时经常吃的食品,可吃到后总觉味道不如从前。那是因为小时吃糖粥是依偎在慈母身边,吃的不仅是糖粥,还有慈母的爱怜、温馨的童年;吃豆腐花是和儿时的伙伴一起,因此童年的欢乐、儿时的友谊,会留在那一小碗豆腐花里;吃小馄饨是和初恋的情人在一起,冬夜、深巷、寒风、恋火,那小馄饨的味道含有爱情的添加剂。
  陆文夫对饮食文化理解深刻,认为饮食和地理、历史、物产、习俗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都有关联。他反对浮华奢靡之风,他把饭店的豪华装修和精致餐具比作空心汤团,比作泡气,如果追求饭店的气派和气势就是吃空气。他注重营造饮食的环境、心情和氛围,追求吃喝时的那种境界。
  四、茶馆书场共赏雅俗风情
  陆文夫的散文写茶馆书场也是出神入化,寄寓了他的审美理想,他对淡逸的审美追求,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
  在《梦中的天地》中有大量的笔墨描写茶馆白天和夜间的情境。白天茶馆最闹猛,方桌、长凳、乌油油的紫砂茶杯,茶客高谈阔论的嗡嗡声,兜售瓜果的清脆叫卖声,戴着墨镜拉二胡的瞎子沙哑的说唱声。到了夜间,茶馆店变成了书场,琵琶叮咚,吴语软侬,苏州评弹尖脆悠扬。
  陆文夫的散文《门前的茶馆》把小茶馆比做大世界,饶有趣味地介绍苏州人的茶馆生活。茶馆店随着曙色朦动就热闹起来,老茶客迷糊着跑进茶馆,一杯浓茶开启一天的生涯。茶馆店是信息中心,是交际场所,是交易市场,是聚会场所,是民间法庭。作者着力写了苏州吃讲茶的风俗,把民事纠纷拿到茶馆店来评理,纠纷双方各聘请能人申述理由,由地方上较有权势的头面人物进行裁判,达到讲和的目的。
  散文《深巷里的琵琶声》描述了苏州早年间的书场,在书场里泡一杯香茶,听名家的演唱,是人生莫大的享受。苏州评弹以其语言生动,唱腔优美,叙事刻画人物细腻而深受人们喜爱。一条小巷里如果能出一个走红的评弹演员,邻里间都会感到光荣。秋天的小巷飘溢着桂花的香气,伴着香气而来的还有叮叮咚咚的琵琶声,在苏州的那些石库门中、庭院里、门堂里总能发现一个美丽的姑娘或少妇,在弹着琵琶,唱着苏州评弹。
  陆文夫是致力于弘扬苏州文化的作家,他的许多散文作品由环境到语言都取材于苏州,尽显苏州风情和地域特色。他运用对比的手法写苏州的今昔变化,他用当代的意识来审视苏州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风貌,体现出一个智者对苏州的热爱之情,对生活中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他的散文,展示了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① 陆文夫:《姑苏之恋》,见陆文夫:《深巷里的琵琶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② 陆文夫:《梦中的天地》,见陆文夫:《深巷里的琵琶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③ 陆文夫:《人与城》,见陆文夫:《深巷里的琵琶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④ 陆文夫:《吃喝之外》,见陆文夫:《深巷里的琵琶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参考文献:
  [1] 范培松.中国散文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 肖玉华.陆文夫散文论[J].中国文学研究,2010,(04).省略

标签:凝聚 人文 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