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答案 > 正文

[中国青铜礼器衰落的必然性] 中国复兴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铜器在中国的滥觞,距今约4000年。禹铸九鼎始于洪荒之后的不久,在夏王朝不知所终之后,九鼎也随之烟灭。殷姓的商民与姬姓的周人都非常善于冶铜,也非常懂得艺术,于是,他们创造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而把青铜器与礼制结合起来,创作出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更加丰富了中华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本文首先介绍了青铜器的分期问题,引入这一问题产生分歧的根源――青铜礼器的衰落;而后介绍了青铜礼器在中国商周时期的特殊地位,指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其衰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最后又探讨了青铜礼器的原料选择对其衰落的影响。
  关键词:青铜礼器 必然性 局限性
  
  ■一、礼制的渐遭破坏导致其衰落成为历史的必然
  中国的奴隶社会不同于欧洲,不是典型的领主土地所有制与农奴制,至少到《诗经》的时候,中国已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中国特色发生得太古老了,以至按照马恩的经典理论,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被争论得莫衷一是。但那样的一个时代,那种等级森严的人身依附观念,中国古代则与欧洲各国是相通的,不过更具体而微就是了。青铜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本质特点 。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制逐渐地遭受破坏与瓦解,导致了青铜礼器的衰落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此时的周王朝,已经由于外扰内乱,其实力衰弱犹如侯国,已经不足以威慑诸侯。而其他诸侯国,凭借多年的经营,政通人和,其实力强大甚至可以公然与王室抗衡。特别是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自率领陈、蔡、卫等诸侯国的军队讨伐郑国,结果王师惨败,连桓王也被箭射中了肩膀。天子威严扫地,从此一蹶不振。然而此时强大的诸侯国却并不敢取代天子的位置,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若公然夺取王位势必会遭其他诸侯国的讨伐,于是他们打起“尊王”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周天子名义上虽仍为天下的“大宗”,诸侯的“共主”,实际上成了大国争霸所利用的工具。随着宗法制的破坏,维系这种制度的礼乐制度, 已失去规范、教育的严肃性而变成统治者和王公贵族的享乐工具,而礼乐的物化形式――青铜礼器也便自然而然的走向没落。青铜礼器在此时虽然仍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但却失去了神秘性与庄重性,诸侯不断的僭越列鼎制度,私铸重器,甚至追求推陈出新,如楚国的青铜礼器形制繁多、造型生动、纹样缛靡、装饰富丽,一改西周以来中原地区青铜礼器制作力求庄严、厚重、简朴和规范化的风格。楚人独创了许多融入了自己的社会意识和审美观念的礼器,诸如束腰平底的楚式升鼎、深腹圜底的楚式于鼎、盖身同形的楚式敦、直口细颈的楚式盏等等。这些器物普遍密布流利畅达的动物纹、植物纹和几何纹等各种纹饰,有的还附饰有形象怪异、栩栩如生的攀附兽,有的则采用了镶嵌红铜、绿松石甚至是黑漆的工艺,其制作精美而奇丽,一改中原礼器的庄重、严肃气氛,显得清新活泼,情趣盎然。虽然诸侯国的这种创新的做法对于青铜的铸造工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对于礼器,却是一种毁灭性打击。在礼的具象世界中,人们总是要按照自己的希望来赋予器具以特定的性质,比如神圣性,当人们强制地赋予了器具以意义之后,器具就获得了自身的意义,并仿佛是器具的内在属性,反过来支配人们对待器具的态度。诸侯国此时对于礼器的追求,主要不是出于对礼制的维护,而更多的是为了显示自身的强大与富足,因而青铜器的铸造力求复杂繁缛。这就使得青铜礼器的象征意义越发淡化,而趋于生活化、平民化。
  ■二、青铜礼器的原料选择注定了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当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迎来了辉煌的青铜时代,青铜以其自身的优越性,被用来制造生产工具,成了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然而商周时期无论是铜或是锡,其矿藏在中原地区都是很少的。正是由于铜、锡资源的匮乏,青铜必然被世人认为是极其稀有的东西,物以稀为贵,青铜被视为人间珍贵的物什供奉于神灵,恰可以表现出人类的虔诚,而把青铜器作为财富的象征,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然而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铜矿和锡矿得以大量开采,青铜礼器的数量越来越多,其社会价值也就越来越低,从客观上削弱了青铜礼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此外,春秋时期以前,国家所需铸造青铜礼器的原料,可以有诸侯进贡或中央武力掠夺,而平王东迁以后,诸侯对周王朝的供奉只是出于形式。由于各地势力此消彼长,战争也不断升级,因此对制造耕战器械的金属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周王朝的供奉,必然不会拿出大量的铜锡来应付这个形式,即使供奉,也是非常少量或品质较差的铜锡矿。
  总之,中国青铜器礼器,是奴隶社会时期人类文明的精髓,它伴随着奴隶社会的兴盛而辉煌,也随着奴隶社会的衰落而消亡。中国青铜礼器,正是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功能,才会出现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艺术成就。也正是这种这种社会功能,决定了它不可能伴随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始终。社会总是要发展的,人类思想总是要进步的,对于青铜礼器的衰落,我们无须惋惜,但先人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却永远值得我们自豪!
  参考文献:
  [1]马承源.《中国青铜器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2]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
  [3]金泽.《宗教禁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第2版
  [4] 夏湘蓉.《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地质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责任编辑:梁天梅)

标签:礼器 必然性 衰落 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