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设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亲近善知识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的有趣”。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源泉。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
  【关键词】情境 兴趣 能力 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亲近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儿歌情境,让学生“唱”数学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 可用一首儿歌导入新课:“一只青蛙一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这首儿歌反映了青蛙只数和青蛙嘴的数目、眼睛的数目、腿的数目和跳下水的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即青蛙眼睛数目等于青蛙数目二倍,腿的数目等于青蛙数目的四倍,青蛙嘴的数目和跳下水的数目等于青蛙数目,假如有a只青蛙,那么有多少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呢?由此说明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二、创设数学内在美情境,让学生“读”数学
  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曾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本质是反映自然界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上表现出来的简洁美(抽象美、符号美、统一美等)、和谐美(对称美、形式美等)、奇异美(有限美、神秘美等)。美在一个困难问题的简单解答,一个复杂问题的简单答案;美在种种图案、建筑物、衣服式样、家具及装饰等事物的对称性上;美在人们对和谐、有规律的事物的喜爱以及从事物中发现普遍性与统一性的秩序和规律中。如在教学“黄金分割0.618”时指出,符合这样的比例,人们就看着顺眼、舒服。比如人体黄金分割因素包括4个方面,即18个“黄金点”,如脐为头顶至脚底之分割点,喉结为头顶至脐分割点,眉间点为发缘点至颏下的分割点等。
  三、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思”数学
  有人说过“疑问号”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如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电影院放映一部电影,每张票价为5元,购买30张票以上为团体票,每张3元,某班组织26个学生去看电影,他们应付多少钱?在怎样的情况下买团体票最划算。有学生就会想,要给130元,但学生会想到,好像给90元就可以了呀!这样的学生的大脑思维被高度激活,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敏捷、高效。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让学生”做”数学
  如数学活动:《矩形仓库的设计》
  现有80m的篱笆材料和一面长50m的旧墙,计划利用它围成一个矩形的露天仓库,要求其面积不小于750m2。如何设计矩形的长和宽,才能符合要求?请写出详细的设计方案。
  (一)讨论与思考。
  1.假设矩形的面积恰好为750m2,则满足条件的矩形有几个?计算其长和宽;
  2.假设矩形的面积不小于750m2,则矩形的长和宽应在什么范围?
  3.所能围成的矩形的面积最多可以达到多少平方米?(二)整理你的设计方案并与同学交流。
  这样把单调的数学课引向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之际增加实践活动。再次验证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原理。他们在活动中聚在一起切磋琢磨的研究探讨数学问题,又极大地渲染了学习的气氛,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数学
  知识来源实践,知识又指导实践。这就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知识的同时,就应为学生创造运用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
  如学了“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布置学生“设计铺设自来水管的最佳方案”。教学“一次函数”时联系家中电话费、手机话费及出租车费用的计算等;这些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贴近生活地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主动探究的学习最佳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塔山中学)
  编辑/张俊英

标签:情境 亲近 数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