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化学 > 正文

【《燕燕》,谁在送别】 燕燕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诗经?邶风?燕燕》   原诗:   燕燕于飞,   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   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
  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
  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
  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
  上下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翻译:
  燕子燕子比翼飞,
  一前一后紧相随。
  心爱的姑娘要嫁人,
  远远送她到郊外。
  直到踮脚望不见,
  泪落如雨水。
  燕子燕子比翼飞,
  上上下下紧相随。
  心爱的姑娘要嫁人,
  远远暗送她离去。
  直到踮脚看不见,
  站立自流泪。
  燕子燕子比翼飞,
  呢呢喃喃紧相随。
  心爱的姑娘要嫁人,
  远远送她向南去。
  直到踮脚看不见,
  叫人好伤悲。
  《诗序》说这是“卫庄送归妾也”:“诗三家”则说这是卫定姜送其守寡的儿媳妇回娘家的:
  《毛诗》干脆说《燕燕》就是庄姜所作;
  大家各寻依据,或《史记》,或《左传》,或《烈女传》,生拉硬扯出一些历史故事来,相互打架,把一首唱男女别情的民歌,搞得不清不白。以至当代人也糊涂在里面,以为真是“送子妇”,或送归妾。
  对《燕燕》的解释,比较典型地表现了在《诗经》研究中几千年来,经师们重考据,重说教,轻诗意,轻文本的偏狭研究方法。
  只要我们从文本出发,沿着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信息分析开来,其实并不难解开这一千古之谜。
  “之子于归”,在《诗经》里多处出现。《桃天》、《汉广》中都有,是说女子出嫁。以燕子的比翼双飞为比兴的。这于送儿媳妇之类,完全构不成情感对应,只能是男女之间情感的比喻。
  这比兴,其实已给了我们拆解这首诗的钥匙了。被送的人是一个要出嫁的女子;送行的人只能远远的暗送,不能亲近,不能执手道别;悲痛欲绝,“泣涕如雨”,“伫立以泣”。他是什么人?与出嫁的女子是什么关系?显然,这人既不是女子的丈夫,更不可能是她的婆婆。这首诗,侧重点并不在那远去的女子,镜头的焦点始终对着送行的人。
  沿着诗句指向,我们只能认为送行者是出嫁女子失意的情人。他爱她,或者他们相爱,却没能结合,她成了别人的妻子,要出嫁离他而去;他只能痛心地暗暗相送,远远流涕,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远处。
  一对分飞的“劳燕”。诗里充满了爱情的不幸和悲伤。
  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还有一个第四节赘在后边: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读过形象、细致、动情的前三节,再读这一节;顿觉概念枯索,面目狰狞。堆砌了许多如同“年终鉴定”、“死者悼词”一样的好话:“温”呀、“惠”呀、“淑”呀、“滇”呀;而且,十分突兀地冒出“先君”、“寡人”之类政治身份,让人不解。
  从这一节的语言风格看,已远离风体,没有一点民歌意味。倒像是《雅》、《颂》中的段落。
  依我的主观推测,这一节确有“续貂”之嫌。大概因为前三节这种暗恋式的送别,不合礼仪,整理《燕燕》的人便后加上这一节。这虽是大胆推测,尚无史证,但绝非粗暴武断,细读文本,必然得此结论。
  《燕燕》一诗,就前三节而言,确实不负王士祯在《分甘余话》中所称:“万古送别之祖”。
  只要摆脱了古代经师们的种种缪说束缚,一部国风,便会展示给我们一个全新的面目。

标签:送别 谁在 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