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历史 > 正文

讲座陕西省中考历史命题高新一中历史教师

时间:2017-05-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高新一中中考历史复习-繁荣开放的唐朝

繁荣开放的唐朝

材料一: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魏征既殁,吾痛失一镜矣!——以上材料均出自《贞观政要》

材料四:唐太宗看见新科进士从金殿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引申为收罗、网罗之意)中矣!”——《唐摭言》

请回答:(1)材料一中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能认识到这一道理? (2)材料二中,唐太宗对治国安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一认识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相应的政策?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很重视什么?为什么他说“魏征既殁,吾痛失一镜矣”? (4)从材料四看,唐朝最重要、也最受士人追捧的科举考试科目是什么?

(5)请从材料一、二、三中任选一则材料,以这则材料所蕴含的思想为主题,拟一条评价唐太宗治国思想的小论文标题。

所选材料_________论文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秦始皇)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汉书〃贾邹枚路传》

材料二 材料三

(1)读图填空:秦朝定都_________,唐朝定都长安,时间相隔________年。(2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在交通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并分析其积极作用(4分) ②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交通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4分) (3)综合上述内容,对你有何启示?(2分)

篇二:中考历史命题专家面对面

近距离接触中考命题专家,面对面了解中考前沿信息

——记2013中考命题专家面对面交流研讨会

随着2013年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 5月10日下午,包河区历史学科在29中举行了一场中考命题专家面对面交流研讨会。区教研室历史名师工作室特邀了中考命题专家x老师进行中考命题方向和趋势专家讲座。(应专家要求,略去讲座专家姓名)为全区九年级老师提供了一次与中考命

题专家面对面、零距

离交流的机会。全区

九年级历史教师积

极参加学习并积极

与专家交流。

在交流会上,x

老师首先以近几年

中考历史真题为依

托,对中考历史真题

进行总体评价,后又

从试题解析、试卷特

点、考试结果三个方

面细化中考,并根据

中考的出题特点和考试结果针对教师教学提出四大建议,针对学生答题提出两大要求。 其次,x老师从细磨考

纲的角度对《2013年

初中历史(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讲座陕西省中考历史命题高新一中历史教师)考纲》加以

解析。让老师明白《考

纲》是为考生、教师、

考试而编的,是大家

的共享资源。所以要

求教师一定要细磨考

纲,对考纲的每一个

部分都要仔细揣摩研

读。

之后,x老师根据

中考的长效考点和时

事热点,从“弘扬爱

国情、共筑中国梦”、

“民族团结与国家主

权”??等专题角度

加以关注今年中考命题,并且提醒老师不要刻意的关注热点和周年,要求重点关注长效的、主旋律的考点。开卷考试实际上是考查学生运用熟悉的历史知识,应对新材料、新的历史情境的能力,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新材料,多一些情境体验的机会,对学生更多一些思维训练的引领,让学生明白材料题、探究题,这些题目是有章可循的,要培养学生找答题规律的能力。

通过x老师的讲座,让在座的老师明白“教无定法,但有章可循;考无定势 ,但有纲必遵”活动进入交流环节,在场的老师根据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对中考命题的困惑向x老师提出来几个具有针对性的疑问,并与x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最后訾老师对中考历史后续的教研工作做了部署,要求各位毕业班历史老师按照讲座专家x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八大专题命题趋势和方向,进行细致的把握,仔细揣摩,认真消化,对照考纲进行仔细的梳理。訾老师还要求九年级毕业班历史教师在考前一定要回归课本,返璞归真。2013年中考历史考纲考点填空已经上传在包河历史教研QQ群,历史教师要多让学生在临考前进行考纲考点的填空,以夯实基础知识,开卷考试同样需要知识储备,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做到在考试当中的灵活应用。

通过参加此次交流会,老师们积累了许多知识和经验,也更好的了解了中考,从而为下一步的中考复习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四十八中崔棋贤供稿)

篇三: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计60分)

1. 胡适曾说:“《春秋》那部书,只可当做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做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做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胡适认为《春秋》

A.记述的历史不可信 B.编写体例不合规范

C. 其目的背离修史原则 D.选材记事范围狭窄

2.人们对中国古代君主的称呼或以年号相称 ,或以庙号、谥号相称,按上述习惯以下对古代君主的称呼归类不一致的是

A. 周文王、周武王B. 汉高祖、汉武帝

C. 唐太宗、唐玄宗D. 顺治帝、光绪帝

3.在中国古代史上,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地位最早可追溯到

A.4000多年前 B.3000多年前 C.2000多年前 D.1000多年前

4.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5.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认为“海内新定,同姓寡少”,为了“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柳宗元说:“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秦朝灭亡是由于未实行分封制

B.秦朝灭亡是由于实行了错误的地方管理制度

C.西汉统治者正确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D.柳宗元认识到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6.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B.中书省草拟的 诏敕 超越其部门权限

C.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7.图2—01是武则天陵墓前有名的无字碑,若要写上她当政期间

的政绩,下列哪一内容不能书写

A.创立“自荐求官”制度B.发展科举,首创殿试制度

C.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D.任用庶人,抑制门阀士族

8. 史载:宋太祖曾令后苑造一荚笼,数天未成,太祖怒责左右,某僚答此事必须经过尚书省、本部、本寺、本局等许多关口,等到逐级办齐手续后方奏,得到皇帝的批示“依”字,然后方可制造,宋太祖听后大怒,说:“我在民间时,用数十钱即可买一荚笼。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也?”对此,宋太祖的举措或态度有可能是

A.精简机构,提髙效率 B.禅位于弟,自求清闲

C.整顿吏治,严格升迁 D.无可奈何,按部就班

9.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

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帝权威不断加强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10.北京是著名的古都,它拥有众多的古代建筑。下列建筑能够充分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

11.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房屋建造 B. 谷物种植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

12.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其中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A.吃葡萄、喝肉羹 B.盖棉被、穿绸衣

C.放鞭炮、听说书 D.抽卷烟、烤甘薯

13.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上述言论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14. 下列货币在我国古代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并影响深远的是

①秦半两钱 ②隋五铢钱 ③开元通宝 ④民国银元

A.①②B.①④ C.①③D.③④

15.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名士,竟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唐代

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 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

16.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

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 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荣

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 D.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

17.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18. 明清时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的说法,这句话反映了 ①专业市镇发

展 ②区域分工加强 ③经济重心南移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说明明代

A.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

C.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 D.政府已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20.下图中清代人均占有耕地呈现的趋势出现的原因是

①“摊丁入亩”的政策 ②土地开垦速度相对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③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 ④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 D.②④

21.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

A.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产生

B.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22.“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23.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25.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这表明,宋代儒学家开始从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指

A.万事万物的本原 B.天理与人欲

C.天人之间的关系 D.人的本性

26.永乐九年(1411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27.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意在

A.肯定郡县制对于君权强化的作用 B.批评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压迫

C.认为“郡县”要比“封建”进步 D.对社会政治体制变革的考量

28.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29.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30.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B.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计40分)

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大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二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回答:

(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的看法有何不同?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不许

照抄材料)

(3)根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从制度角度说

明你的认识。

(4)上述材料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什么特征。

32.(14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汉代外交以“博望”“定

远”作为成功的主要标志。唐代国威强

盛,却没有大规模的远行出使记录。当时的外

交,有所谓“万国朝未央(宫)”“万国拜含元

(殿)”的形势。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教化于

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布国威

于四方”。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标签:陕西省 历史 命题 亨德森高新一中 高新一中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