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历史 > 正文

中考历史材料热点

时间:2017-03-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中考历史专题热点及答案

日关系:日本大肆侵华

热点一、 中日关系 (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热点二、 中美关系 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热点三、 中英关系 (2)1900--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热点四、 中俄关系 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热点五、 中非关系和世界经济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趋势 (3)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山东的权利中考历史专题热点及答案

热点六、 中国共产党 热点七、 中国的科技成就 热点八、 当前国际局势 热点九、 中国梦 热点十、 走向海洋 热点十一、改革开放 全面改革再启新程 热点一、中日关系 【中考预测】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与中国近邻。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之一。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日本右翼否认发生过南京大屠杀,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钓鱼岛之争使中日关系摩擦不断。日本发展史及中日关系是历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在中考中同中美关系一样经常备受命题者的亲睐,必须重点掌握。考察的重点有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战后日本的崛起及原因、中日关系等。【考点链接】一、日本发展史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成为战胜国。 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抑制。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亚洲的策源地形成。7、二战中,日本企图建立东亚—太平洋共荣圈,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8、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军占领。日本利用各种因素,使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9、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国”的战略;但法西斯势力并未根除,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二、中日关系的曲折历程:1、古代中日关系:(1)唐朝时,中日交流密切,日本多次派遣使团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日本有深远的影响,646年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2)明朝后期,倭寇骚扰中国沿海,戚继光抗倭,肃合法化,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被美国所排挤,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4)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

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中国进行了抗日战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3、现代中日关系:从冷冻走向复苏,曲折前进(1)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2)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3)1972年至今,中日一直处于和平交往时期,友好合作共同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和平是中日关系的主流,但中日围绕历史和现实问题也存在着矛盾斗争,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篡改历史教科书,掩盖侵略罪

行、日本扩充日本国民自卫队并参加海外军事活动、领土之争,钓鱼岛归属问题、海洋资源之争、台湾问题,日本插手台湾事务,支持台独等,这些也成为中日交往的主要障碍。

(4)中日关系的现状:目前双方仍处于政冷经热的时期,政治上的分歧对两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合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历史问题。

★ 4、如何发展中日关系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信守和平承诺,妥

善处理历史问题; 中日两国应增进了解,扩大共识,;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和交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求同存异,和平

共处,开创未来等。巩固和扩大经贸合作;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加大在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

★ 三、如何看待日本某些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残暴罪行,铁证如山,国际社会对此早有定论,不容置疑。公

开否认南京大屠杀,歪曲历史,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影响了中日间的健康、稳定合作。希望日方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侵华历史,维护中日关系政治基础。

四、中日关系的认识1.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结局、影响和启示

结局:(1)甲午中日战争:①结果:中国战败。②原因: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统治者的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政策。日本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2)抗日战争:①结果:中国胜利。②原因:建立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或人

民战争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影响:(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加剧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后,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2)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启示:(l)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2)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3)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4)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亚洲人民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2.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的改善和主要障碍(1)改善: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但中日关系的发展是不顺利的。(2)主要障碍: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3.日本当局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的目的、实质及影响。(1)目的:否认侵略,美化战争,掩盖日本在中国及亚洲犯下的滔天罪行.(2)实质: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军国主义在复活。 (3)影响:这些做法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不利于日本同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友好往来,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在台湾问题上日本政府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什么? 日方应该谨言慎行,不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不让“台独”破坏中日关系,危害地区和平。5.看待钓鱼岛问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方任何旨在强化对钓鱼岛控制的做法都是非法的,他们的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和公民人权的严重侵犯。★ 6.处理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7.战后日本的崛起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的启示(l)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起来。(2)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3)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技。(4)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持社会的稳定。★8.青少年应怎么做?(1)牢记历史.珍爱和平。(2)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3〉呼吁日本右翼势力,深刻反省历史,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中考考场】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53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日本经济遭到摧残,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材料二:1931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1/3,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约50%,失业者多达300万,在业工人工资降低了1/3以上。1/3的农民失去土地,许多地方发生饥荒,农民要求减租的斗争达3400多起。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300万人丧生,所有大城市都因空袭而遭到严重破坏,全国1/4的财富被毁,生产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1/3,经济陷于崩溃。(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次危机出现的直接原因。 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2)为摆脱这三次危机,日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结果,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

资产阶级统治扩大;华盛顿体系逐渐瓦解,轴心国集团形成;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趋势(资本主义世界三足

鼎立局面出现)。 2、材料一:隋唐时期中日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使团

到唐朝学习,把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文化带回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的社会改革,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

向封建社会过渡。材料二:清朝前期,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认为国

内“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所以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既严格控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厉行海禁“片帆不许下海”。造成了清政府的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材料三:1853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日本向欧美学习,实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摆脱了沦为

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1)结合材料一,试举出唐朝时中日友好交流的一个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答出一例即可)(4)

(2)材料一中,“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是哪次改革?大化改新

(3)材料二反映的是清朝前期实行的哪一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闭关政策)

(4)材料三中,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是哪次改革?

明治维新 (5)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日本民族善于学习的精神;改革是社会或国家发展的

根本动力;对外交流与开放才能不断进步;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等等。

3、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孔庙题词“温故创新”,对抗日战争中的标志性事件

孔子的“温故知新”做一字之改-使人不禁联想到一波三折的中日关系,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日关系之温故篇】材料一:

(2)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体现什么民族精神? 答:(1)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材料二

图一1853年美国舰队抵图二日本1926-1937年出口图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中日关系呈敌对状

态……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图三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

,宣布两国建立外交(1)图一和图二反映的是日本曾经面临的两次危机,面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

对危机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分别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关系,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摘编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影响?

图一:面对民族危机,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强大以材料二反映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三,概后的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中国开始进括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3)变化:从敌对到建立外交关系。主要因素:历史认知行戊戌变法。

图二: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日本建立了法西的问题(侵华战争)

斯专政;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2)图三反应出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情况,而中国材料三

一是历史认知的问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却错失良机,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 中日两国间存在不和谐的因素:

题(侵华战争),二是现实的领土争端(钓鱼岛、东海油气原因是什么?

。中日之间现在真正的矛盾冲突,对于中日关系最致命左倾错误的泛滥,或出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田)

的冲突,可能还不是历史认知的问题,而是现实的领土争文化大革命等。

端。——摘自新华网 【中日关系之创新篇】

(4)综观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处理中日关系的材料二:日本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

材料三: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如果正确态度是什么?

日本领导人为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和殖民统治历史而答:正确态度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热点二 中美关系 “自豪”,日本将永远走不出历史的阴影,同亚洲邻国的关

【中考预测】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系将没有未来。

根据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日本现任领导人对待侵略历一举一动牵动着整个世界。中美关系是个敏感话题,是世史持何种态度?(2分)你认为日本怎样才能“走出历史的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考常以时政材料创设情境,考查美

国的发展史,特别是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罗斯阴影”?(2)分

福新政,新经济时代等,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事件,答:否认侵略,美化侵略,为殖民扩张“自豪”。

纵向考查中美关系的历史轨迹,并对中美关系进行展望。面对今天的钓鱼岛局势,舆论争议一片:中国该不该亮将中(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中考历史材料热点)美关系放在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中考查,综合考查新中

国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成就。剑?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考点链接】看法:

一、美国发展史观点一,要敢于亮剑。理由:只有强大的军事压力,南海

(一)美国历史发展线索诸国才会同我国进行接触,承认我国的主权。

⒈1775年--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推翻了英国观点二,不要亮剑。理由:现在的局面一般不会升级为军

事冲突,在坚持主权的情况下,还是以和平谈判为主,可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⒉19世纪中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加强军事威慑力以显示军事存在,也可采取宣示主权的

⒊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北方取得胜利,行动。(任意一种观点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中考预测】

中、日两国均为世界重要国家,中日关系对世界的和平与展的又一障碍,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⒋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工业产值跃居发展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第一。材料一

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利用中立的地位,大发战(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四幅图片信息中得出的。某班要

出一期黑板报,板报设计如下。假如你是黑板报的设计者,争横财。

⒍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成为一战的战胜国。请你在一、二、三、四的板块的括号内分别填上适当内容

⒎1919年--1921年美国先后参加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重大事件)概括反映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历程。

会议,开始争夺世界霸权。在巴黎和会上受到英法抵制,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没有加入国联;在华盛顿会议上处于主导地位。(3)中美关系发展态势:交流中有冲突(近年来中美

⒏1929--1933年,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1933年,美冲突:1999年,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中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美撞机事件;美国对台军售;近年来,以人权、宗教的问

⒐二战前,美国推行绥靖政策,并利用其中立的地位,题干涉中国内政;允许达赖访美;允许陈水扁过境美国,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军火,大发战争横财。助长了台独的嚣张气焰。),合作中有摩擦,交流合作是主

⒑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二战,1942年要特征,当前,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加入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重要力量。繁,在诸多领域展开合作,中美关系稳定发展(2001年,1944年,美英盟军进行诺曼底登陆战,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参加雅尔塔会议,并加入联合国。1945年8月,美军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⒒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实行热战政策,并积极展开与苏联争霸。⒓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危机,经济地位受到欧共体与日本的挑战。⒔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⒕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⒖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以民主、自由、人权为借口,继续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利用北约随意干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务(发动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还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加紧研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二)美国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科技;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大力发展高科技;实行民主的政治体制等。二、中美关系史1、旧中国时期的中美关系:(1)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成为英法的帮凶。(2)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3)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的合法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4)1921--1922年,主导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重申“门户开放”政策。(5)抗日战争时期,扶蒋联共抗日;1942年,中、苏、美、英等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日。(6)抗日战争胜利后,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2、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包围(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1950年,以联合国的名义侵略朝鲜,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1953年,被迫同中朝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的改善: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71年,美国尼克松的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会谈,共同发表联合声明;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中国加入WTO;中国在上海召开APEC合作峰会;2006年,中美领导人实行互访等),但发展前景有许多曲折。由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对中国的崛起采取遏制政策,中美

在台湾、钓鱼岛、南海等问题上仍存在一定的分歧。3、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1)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南京解放,国民党

败退台湾,美国为控制东亚,把台湾作为反共反华基地,扶植蒋介石在台湾的统治。1950年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入

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此,台湾与大陆一直长期分离。

(2)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做出断交、撤军、废约的三原则。1979年中美建交。此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推行双轨政策,20世纪90年代美、台关系改善,美对台军售,允许李登辉访美等,中美关系恶化。1997年江泽民访美,双方声明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9年李

登辉提出两国论即一中一台,美国一方面奉行一个中国的原则,一方面继续以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陈水扁上台以来,继续推行台独政策,分裂祖国,美国继续推行双轨政策。★(3)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原则:台湾自

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反对一切外来干涉,不排除使用武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4、如何发展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应增进了解,扩大共识,求同存异,构筑长期稳定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巩固和扩大经贸合作;妥

善处理台湾问题;加大在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和交流;相互

尊重,平等相待等。【中考考场】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以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立。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材料二:从1840年至2009年,中美两国关系在曲折中发展,说明了中美两个国家在地球上谁也离不开谁。今天,两国关系不断发展:2011年1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

举行会谈。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表示“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新华网(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在崛起过程中先后遇到过

哪些重大的问题?举两例。 答案:(3)原因:二战后,冷战开始,为遏制共产主义;

问题:南北分裂(奴隶制存废)问题。经济危机问题。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2分) (2)“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并材料四:(中美)双方必须充分汲取历史经验,以“只争朝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和50年代,美国

夕”的精神加强对话、互信、合作,使巨大合作潜力进一步

分别是如何主导国际格局的建立的?

主导建设国际格局:20年代: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得到发挥;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精神妥善处理敏感问力支配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题,有效管控分歧,确保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中国的利益冲突,形成了华盛顿体系。50年代:推行“冷----习近平在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战”政策,与苏联争霸世界,形成美苏两极格局。 (4)你认为中美之间 “敏感问题”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四,

(3)为什么材料二中说“从1840年至2009年,中美放眼未来,你设想中美两国应构建一种怎样的外交关系? 两国关系在曲折中发展”?请各举一例史实加以说明。曲折:a.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强

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b.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c.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

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发展:a.1942年1月,中、美、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中美两国在战争中结为盟国,互相援助;

★(4)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大的发

展中国家,你认为未来中美两国关系怎样才能得到健康稳

定的发展?

①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共同面对复杂多变对国际环

境下出现的挑战; ②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中考预测】

在近现代史上,中美日三国的外交关系风云变幻,跌宕起

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一佩里率舰队到达日本 图二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为了摆脱图一所带来的民族危机,日本进行了什么改革?

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1)明治维新;实行了全民族抗战(2分)

材料二:“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理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2)试结合所学知识,对列宁的上述观点加以论述说明。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限制了日本在亚太地区

的扩张,损害了日本的利益,美日矛盾不断加剧;(2分)

材料三: 二战后,由于美国对日本的扶持,使日本经济迅

速腾飞,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致力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并奉行不同于美国的中东政策,1985年起日本支付联合国会费在全部成员国中居第2位,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日本、欧洲共同体与美国的贸易战》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为什么扶持日本?材料三中日本的这些举动其真实意图是什么?(3分)

(4)台湾问题;(1分)相互理解和尊重,和平共处;互

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加强联系与交流,共同发展;平

等互利、合作共赢等。

(2分) 热点三 中英关系 【中考预测】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欧盟的成员国,也是当今世界具有影响的强国之一。英国的发展史和中英关系,是历年中考的热点。常以热点时事为话题,

来考查英国发展道路,重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日不落帝国”、对外侵略等。国际关系和中英关系,也是考查的重点。

【考点链接】一、思想近代化:1、时间:15、16世纪2、代表:莎士比亚3、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密雷特》。4、影响:推动了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政治近代化: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

2、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3、开始时间及标志:1640年,召开议会,议会斗争 4、高潮: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

任护国主5、低谷:封建王朝复辟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6、巩固: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资产阶级

君主立宪制

7、影响:①英国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②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③为日后进行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三、经济近代化:1、早期的殖民扩张:时间:16—19世纪“三角贸易”:成为奴隶贸易的主

要经营者

方式殖民掠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建立殖民地,抢劫当地财富(殖民头子克莱武抢劫孟加拉国库,印度成为英国最大殖民地。)

影响:①英国用抢来的财富发展国内经济,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②同时殖民地也为英国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篇二:2015年中考历史重点热点真题(历年)

s="txt">一、 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约在150年前,(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

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六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今天,这个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电视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这个国家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

——电视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岛国”指的是哪个国家?19世纪60年代末,该国抓住机遇“弃旧图新”,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弃旧图新”的结果使它逐步转变为什么社会性质的国家?

(2)材料二中的“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指的是哪个国家?该国通过哪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20世纪30年代该国为应对经济大危机实行新政,新政的特点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该国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这两个大国崛起的成功经验,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1、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公布法律,实行连坐法。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诗

材料三

(1)据材料一,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中,除改革土地制度、奖励军功、严明法令之外,还有哪两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不得照抄材料原文)(2分)

(2)材料二中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1分)

(3)据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

什么?(2分)

3、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中日两国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其结局与影响却截然相反。今天让我们探究这段历史,以资借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同治夷务》

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材料三 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材料一是哪一派别的观点?(1分)该派别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1分)该运动在中国近代 史上的地位如何?(1分)

(2)据材料二,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所起的作用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日本“社会变革”(即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4)据材料三,写出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1分)

篇三: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

一、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进程及阶段特征

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9年)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近代企业在中国被迫开放的港 口城市出现,这些企业使用机器生产,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领导的,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到了中国;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的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最重要的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缓慢

地、艰难地向现代化中国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2.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1949——20世纪90年代) (1)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1978年)特点:探索中曲折前进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表现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③明确提出富强(经济现代化)、民主(政治现代化)、文明(文化现代化)的目标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特征

1.从1840年到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原有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机器工业出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3.从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经济结构表现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为支配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4.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并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构成了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5.从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从1956年底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7.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国营、集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并存发展。

8.20世纪90年代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三、近代前期几种主要的经济形态

1.本国封建自然经济:鸦片战争以后逐步解体。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土改运动将其消灭。2.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甲午战争后取得合法地位,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新中国成立后,将其没收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发展(4)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5)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折;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壮大(6)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商业得到合理调整;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4.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依附于英美,迅速聚敛巨额财富,控制了全国经济命脉。新中国成立后将其没收,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建国伊始,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了市场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统一财政经济,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备了条件。

2.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到1957年,第—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58年初到1960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指导思想上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的“左”倾错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时期,自然灾害严重,再加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从面造成了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从1960年起,中共中央决定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准备了物质技术基础和骨干力量及工作经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十年工

作中的主导方面。但是,由于错误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左”的错误在经济方面尚未彻底纠正,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又有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使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从反面为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4.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责任制,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家庭变成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家庭联承包责任制,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在城市的重点是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 2)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目的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经济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加速现代化的进程。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随后,对外开放区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1992年中共“十四大”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开始步入小康社会。 五、政治的近代化(民主制度)

1.戊戌变法时期: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2.辛亥革命时期: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表人民的利益。 六、思想的近代化

1.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李鸿章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以“自强”和“求富”。

3.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倡西学、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主张用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提出民主和科学。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挥集体的智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7.社会主义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专题2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清朝地主统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代表人物、口号、内容等,均需要掌握,重点是对这场运动的评价。 情感态度: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所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戊戌变法

背景国内: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国际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②启蒙运动的影响 .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主要活动:序幕:公车上书--发展;创办报刊、组织团体(严复)――高潮;百日维新——结束;“百日维新”的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文化教育。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地位: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情感态度: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爱国救国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品德。通过变法失败,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内容:①政治: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②经济:赎买份地;③“村社”管理。实质:俄国沙皇政府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双重压榨与掠夺。意义: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最积极意义是使上千万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局限性:一是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没有改变,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二是使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总之,俄国近代化缓慢而沉重。 3.日本明治维新

①政治方面: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②经济方面: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③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积极准备对外扩张④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强制实行义务性教育(最深远影响)历史影响:①积极成果:

实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由封建社会迈入资本主义社会;摆脱民族危机;启示亚洲国家。②消极影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军国主义传统,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给亚洲国家人民带来灾难。 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国开始向政治近代化方向迈进,中国的维新变法正是学习日本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情感态度: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打击下出现政治统治危机。目的:度过经济危机,挽救政治危机,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特点: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实质:在保持资本主义不变的前提下,政府干预经济,维护资本主义统治,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核心和基础:《全国工业复兴法》。影响:度过了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提高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程度。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一)苏联 实施新经济政策 改革内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于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历史意义: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最主要的探索,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额指导意义.

(1)赫鲁晓夫改革1954年至1964年期间,赫鲁晓夫试图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

(2)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①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②经济基础日趋衰弱,综合国力不断下降,社会矛盾不断积聚。改革战略: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发展战略”。内容:先经济改革,失败;转入政治改革,失败。结果:导致苏联解体。

(二)东欧改革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代表:匈牙利改革。结果:东欧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之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行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

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这种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影响:①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在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受挫的情况下,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创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启示:①改革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②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③改革要注意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情感态度认识改革在推动世界前进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深刻认识改革对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培养每个人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并树立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学生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专题3中国的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2.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布我们决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 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建国初期的外交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成就:

⑴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②成就 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

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⑶中日建交⑷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的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②成就 ⑴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⑵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 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三.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四. 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五.针对某些国家散布的“中国军费增加”“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如何驳斥

1、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2、中国军费开支虽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及一些国家,如只占美国的七十份之一,也远远不及日本

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的传统。

专题4中美关系

一、近代史上美国的侵华步骤:

1.追随英法、协同侵略。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等,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独立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一战期间和20年代,与日本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一战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4.“扶蒋反共”政策。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二、现代史上中美两国关系

1.1949年~1972年的全面对抗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2.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和解、建交和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3.发展到今天的合作与斗争相交织(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美国始终未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专题5中日关系

1、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成为亚洲的强国;

(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②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④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⑤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⑥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⑦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 2、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3、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专题6国共关系

一、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 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 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

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表现:1927.4.12,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5月,许可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1927.7.15,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 1.国共的对峙 (1)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8.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前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1)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中共的推进:1935年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形成: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⑤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⑥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 ⑦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⑧1937年,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4.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1.根源: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②美国的干涉。 2.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五)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 1.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 2.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六)国共关系的缓和(1979年以后)

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二、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

1.中共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5~1927.7)

(1)对策: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依据: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帝国主义采取了“以华治华”政策,北洋军阀实行黑暗统治,因此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北洋军阀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作用:国民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1)对策:武装反蒋→抗日反蒋→逼蒋抗日。

(2)依据:随着法西斯上台与扩张,蒋介石推行屠杀共产党,“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等政策,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逐渐转化为民族矛盾。

(3)作用:中共获得了人民拥护并开辟了新道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对策:联蒋抗日。

(2)依据: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层、各阶级都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作用:国共两党基本上能并肩战斗,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第三次同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8~1949.10) (1)对策:自卫反蒋。

(2)依据: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美国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以及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中共领导的广大民众与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3)作用:中共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0~1956.12) (1)对策;彻底倒蒋。

(2)依据:由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和对新中国采取扼杀政策,国民党又垂死挣扎,因此,中共领导的广大民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作用:中共通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不但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而且使人民民主政权得以巩固。 三、关系的认识

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

标签:热点 中考 材料 中考历史热点专题 中考历史材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