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的人和事】 赵国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老子?妻子?儿子      天下父母皆“望子成龙”。但子女究竟是成龙的材料还是成虫的坯,父母最清楚。   这里蕴藏着人类社会延绵几千年来解不开的情结。一方面,古人云,天之大德曰生。生育是天下的事,女性孕育生命的器官叫子宫,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宫是皇帝的居所,每个人降生之前享受的都是王者的待遇;另一方面,尿一把屎一把把孩子拉扯大,孩子究竟能不能成龙成风,父母心里早就有数。
  为父为母的悲哀,就在于这种种明明知道子女不可能成龙成风,却仍不放弃期盼甚至不放弃子女努力争取的矛盾之中。
  我们看看赵奢一家三口做人的态度。
  先说老子赵奢。他是河北人,出身布衣,公元前二七一年,是个收田租税的小官。虽然史料中对赵奢如何依法收租的做法没有详细记载,但他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是肯定的了。一次,赵奢到平原君赵胜家收田租税,赵家人依仗平原君贵为国戚的权势,抗拒不交。赵奢则不管你国戚不国戚,依法处置,处死了分家管事的九人。平原君是赵王的弟弟,王族贵戚,你一个小小的田租官竟杀他家九名下人,他能不火吗?于是他找到赵奢,打算拿他的小命开刀。赵奢则对平原君说:“君于赵贵为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守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威,岂轻于天下邪!”赵奢这番话运用辩证法,来了个连环套。他先从――贵公子不守法则国家法纪削弱,法纪削弱则国家削弱,国家削弱则各国就会来侵犯,国家完蛋了你也就享受不了富贵――完成了第一个连环套;接着又从――贵公子带头守法上下一心则国家强大,国家强大则赵家江山稳固,江山稳固则王族贵戚受到各国重视――完成了整个连环套。平原君倒也贤明,听了赵奢这番话,不仅放弃了杀他的念头,而且把他推荐给赵王管理国家的赋税。史书记载,自从赵奢当赋税官以后,“同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
  赵奢不仅赋税官当得好,而且带兵打仗也很有一套。公元前二七。年,秦国军队围困赵国的阏与城(今山西和顺),大将廉颇因路途遥远不敢率军救援,赵奢站出来领兵前行。他采取迷惑秦军的战法,发奇兵,大败秦军,凯旋而归。赵王因此封他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地位相同。
  再说儿子赵括。赵括很聪明,从小就跟父亲赵奢学研兵法,读了大量的兵书,谈兵论战一套一套的,就连赵奢都难不倒他。因此,赵括很有些名气,人称马服子。但作为父亲赵奢,生前对儿子早有评价:“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公元前二六○年,秦同军队攻克赵国的上党,赵王即遣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抵挡秦军的进犯。几战不胜,廉颇便下令坚守营垒,拒不出战,以图破秦之策。秦同于是派人花重金到赵同实施反问计,说秦军所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果然上当,不顾众臣劝阻,派赵括为将取代廉颇。
  赵括一上任,另搞一套,全部推翻原来的规定,调换军官,下令部队出击。他的对手是赫赫有名的秦军占将白起,几经交手,赵括就陷入了白起的圈套。赵军被秦军一分为二,运粮的通道也被切断,赵军被困于两地,断粮四十六天.官兵们饿急了互相残杀为食。赵括在穷途末路之际,率军与敌肉博,战死于乱军之中。可怜赵括率领的数十万大军。除二百四十个年轻娃娃放回赵国外,其余的不是战死就是投降后被活埋,总共达四十五万人之多!
  回过头来再说说赵奢的妻子,也就是赵括的母亲。这位母亲姓甚名谁何方人氏,史书中没有记载。但司马迁所花笔墨不多的几笔,却使这位母亲的作为令人肃然起敬,也令人怦然发醒!
  赵王撤换廉颇而改任赵括为将,这位母亲急忙上书,说他的儿子赵括不能重用,她陈述的理由是:当年她丈夫赵奢为将时,亲自端着碗先让客人;赵王分封给他的赏赐,他全部发给将士。他从为将受命那天开始,就不再管家里的事,全部心思用在了军队上。而儿子赵括刚作大将,就高堂而坐,接受礼拜,吓得大小军官都不敢抬头看他;赵王赏赐给他的金银绸缎,他全部拿回家藏起来;他受命后不是忙于军务,而是每天察看哪里有美宅良田可以买下。最后,这位母亲语重心长地对赵王说:“您以为他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的心里完全不同,请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不听,这位母亲便提了一个要求:一旦赵括出了差错,请大王不要连罪赵家――从保持赵家门庭清明的角度,干脆与儿子划清了界限。
  赵同的历史,就因为没有听这位母亲的劝阻而改写了。
  儿子要做统率数十万兵勇的大将,在哪朝哪代都能为历史留下光照门庭的一笔,赵括的母亲却出面阻拦,并找国君历数儿子不能重用的理由,这有悖于“望子成龙”的华夏常理的。
  但正是这位伟大母亲的有悖常理,向后人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最了解子女的莫过于父母。父母花费毕生精力培养子女,以图其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进而因为子女的出息使门庭荣耀、宗祖受尊,也无可厚非。但既然知道子女属于什么样的材料,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子女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明明知道子女挑不起那副担子,却还要想方设法、不惜血本为子女去谋求,轻则害子辱家,重则祸国殃民。
  做父为母的,是不是该这样去解释“望子成龙”的情结呢?
  
  和氏璧?蔺相如
  
  在邯郸市的西北角,有一条宽不过五米的小街,小街的中段有一条横插进去的小巷,叫回车巷,小巷的入口处,有一块被岁月磨蚀得模模糊糊的石碑,石碑上记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很小,小得就像“回车巷”那么不起眼。但就是这个小小的故事,揭示的却是国家民族大义,是永远值得我们赞美和推崇的一种“官吏”精神。
  公元前八世纪,楚国珠宝专家卞和,找到一块其中蕴藏着罕世珍宝的石头,献给楚王芈熊煦。芈熊煦认为其中有诈,砍掉卞和的左脚。芈熊煦死后,芈熊通继位。卞和再次献宝,芈熊通也认为诈骗,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右脚。砍掉双脚的卞和,怀抱宝石,在荆山脚下日夜啼哭。新继位的楚王芈熊赀派人询问,并教工匠把石头剖开,发现其中果然藏着一块宝玉,故取名“和氏璧”。
  公元前二八三年,罕世珍宝“和氏璧”传到了赵王赵何的手里。秦王赢稷想得到“和氏璧”,提出用十五个城市与赵王交换。历史证明,这是一个阴谋。赢稷想得到“和氏璧”是真,而提出用十五个城市交换是假。对此,赵何也看得清清楚楚。但赵何为难,不同意吧,失礼在先,况且秦国是当时的强国,经常无端发起对别国的攻击,如让秦同抓住这个茬口发起对赵国的掠夺,赵国将背着“失礼”的罪名,不仅难以找到同情者,而且战火不可避免。不同意吧,十五个城市明摆着是一个骗人的筹码,“和氏璧”将一去不返,白白断送。经过文武臣僚一番谋划,认为赵国不应先行失礼,而应把“和氏璧”送去,但如果泰国不用十五个城市交换,那么“和氏璧”就要带回 来。
  谁能担当如此重任?赵国的宦官缪贤,推荐了他手下的一个小人物蔺相如。蔺相如果然不负重望,怀换宝玉,只身前往。在秦王领着臣僚嫔妃欣赏“和氏璧”时,蔺相如看出秦王的真实意图后,设法把“和氏璧”从秦王手里拿到后,高高举过头顶,当面揭穿秦王的阴谋,并表示如果秦王强夺,他将与“和氏璧”同归于尽。秦王抵赖不过,只好将蔺相如放回,完璧归赵。蔺相如这次携璧入秦,创造了我同古代外交史上的一个典范,既为赵国挽回了礼仪上的面子,又没有激起秦、赵两国的剑拔弩张,而且把“和氏璧”带回了。由于蔺相如充分显示了其外交的高超才华,由此,赵王破格任命他为上大夫。
  四年后的公元前二七九年,秦王邀赵王在渑池会盟。此时秦国以白起为将,连续攻击魏国、楚国,气势正盛,来势正猛。在这种情况下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会盟,赵王胆怯,不敢应邀。后经文武臣僚策划,叫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秦、赵两国国王见面后,秦王处处以天下强国之君才有的目光小视赵王。酒喝得半醉不醉的时候,秦王掩饰不住地耍起威风来叫赵王弹琴。这种王者喝令下人才十的事情,赵王不敢抗拒,忍气吞声弹瑟一曲。秦国官吏于是捧着史册上来,记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看在眼里,气上心头,他灵机一动,手捧瓦缸走到秦王面前,请秦乇击缸。秦王怒不可遏,决意不肯。蔺相如跪下说道“大王如不击瓦缸,五步之内我的鲜血溅到您的身上。”一听这话,秦王极不情愿地击了瓦缸。蔺相如谢过之后,在史册上工工整整地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瓦缸。”
  秦、赵二王渑池会盟,蔺相如据礼为赵国挽回了面子。因而赵王拜他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蔺相如,一个宦官手下的无名之辈,四年时间官至上卿,使得对赵国有攻城夺地之功的将军廉颇位居其下,这口气廉颇怎么咽都咽不下。但廉颇毕竟是驰骋沙场的战将,性格直爽,心里不痛快,不藏在心里,而是用嘴公开说出来:“我再碰到蔺相如,得叫他好看!”蔺相如听说后,尽量避开与廉颇见面,就连每天的会朝,都托病不参加。一次外出,在邯郸城那条不足五米的街道上,蔺相如远远地看到廉颇驱车过来,急忙转身钻到横插到这条街道的一个小巷里,待廉颇威风凛凛地过去了,才若无其事地从小巷时出来。对此,蔺相如的幕僚、好友愤愤不平,说蔺相如官在廉颇之上,却因为廉颇的公开挑衅而对其躲躲藏藏,实在是窝囊。蔺相如则心平气和地说:“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发动战争,是因为我和廉颇将军同在朝为官。如果我们俩斗气,犹如二虎相争,绝无两全之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把个人的恩怨搁在后头罢了。”
  蔺相如这番话,不仅说服了他的幕僚、好友,而且传出去之后,深深地打动了廉颇。廉颇于是袒露上身,背负荆鞭,特地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当面检讨了自己的浅薄,表明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态度。两人为此结为生死至交。
  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引出了一串曲曲折折的故事,树起了我国史典上一面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光辉旗帜。在这面旗帜下,站立着蔺相如、廉颇两位世代称公布颂的历史老人。老人告诉我们这们的“官吏”精神:一个人为官并不重要,但无论是排在第一位的,还是排在最末一位的,无论是站在第一排的,还是站在最末一排的,在维护国家利益上都处于同一位置,都属于第一位、第一排。

标签:人和事 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