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韵古筝谱_乡韵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当咿咿呀呀吊嗓的评腔袅娜在晨起的薄烟,当叮叮咚咚的鼓韵荡漾在夕阳的柔晖,当蹦蹦跳跳的影戏奇幻在夜幕的星空,心会被这种种曼妙澄澈得湛蓝如洗。那,便是乡韵。   乡韵,每天缭绕在家乡。
  那片丰美的土地,滋养了我挚爱的家乡――滦南。她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奇,有着深厚浓郁的文化底蕴,诞生了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皮影大王”张绳武、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靳文然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均发轫于此,被誉为冀东文艺“三枝花”。
  乡韵,便濡染了评剧的婉约、皮影的厚重、大鼓的铿锵,在时光中唱响,唱出家乡的古韵新风,唱出岁月的悠远绵长。
  浓浓戏韵唱响情趣人生
  深秋过处,层林尽染。在这诗意盎然的秋日,走进一家农家院落,眼前乍然一亮:黄灿灿的玉米棒子,小山似的码在走廊两侧,殷实、喜人的收获感立时充盈心头。再看院内,葱郁的白菜、藤起的葡萄架、挂满“红灯笼”的柿子树,更烘托出农家院的殷实。不过,这些,和其他农家院无异。独特的,是这些身着艳丽戏服,在农家院里有滋有味唱大戏的农家妇女们――这,才是农家多姿多彩的生活。
  这是滦南裴洪林村邢凤娟的家,她既是这家的女主人,也是村里“百花业余评剧团”的主要负责人。50多岁的她,精神抖擞,忙里忙外风风火火,唱起戏来却有板有眼,一颦一笑尽显气韵,一腔一调妙不可言。她家,是演员们聚会排练的地方。每天,从这里飘散出呔腔呔韵的乡音,也飘散出婉转悠扬的评剧唱腔。这,已然成为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屋内温热的土炕上,散乱地摆满了五颜六色的服装、各样道具、不同戏稿,花样繁多,目不暇接。
  说到“百花业余评剧团”,几个手上、鞋上、裤脚上还沾满泥土的农家妇女笑得如花绽放。“忒好哇,我们自从唱上评剧,麻将都不打咧,心情可好咧。”她们用朴实亲切的乡音说。
  “百花业余评剧团”是家乡打造的以裴洪林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各村的一个民间社团,共计30余人。像这样的票友社团,在滦南有59个。剧团成员忙时干农活,闲时唱评剧,致富、娱乐两不误。该剧团演出的剧目既有传统折子戏《茶瓶计》、《杨三姐告状》等评剧唱段,也有她们自编自演的反映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弘扬传统美德、倡导社会新风尚、宣传家乡新变化、讴歌新农村生活等的剧目,这些剧目,以最淳朴的方式演绎着对故乡泥土的深情。
  宣传计划生育的剧目《新风盛开文明花》,似一股清澈的涓流浸润了农家妇女的心田;表现反腐倡廉的剧目《夸夸咱们的父母官》,如一阵清新的风拂过了百姓的心扉……演出,不仅深受群众喜爱,也以其寓意深刻的内涵,喜闻乐见的形式,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正因如此,这群散发着泥土清香的农家人,她们演出的名声越来越大,以大河奔流之势,走出了家乡,给丰南、乐亭等地群众送去了浓郁醇香的戏剧大餐。
  皮影老艺人守望殷殷情
  正午的阳光温煦地洒在农家院内,照在鹤发童颜的老人身上,给老人镀上一层安详的光芒。这个正要赶去丰南唐人街演出的古稀老人,叫邢兆良,是滦南邢二村人。
  “这些影人,都是驴皮影,是咱们老祖宗给留下的宝贝,演出时,灯光把这些精巧的影人映照在屏幕上,人在幕后操纵影人,随着伴奏音乐歌唱来表现故事情节,是一种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我从小就喜欢这玩意儿,以前跟人学唱过,后来“文革”期间就断了,老人顿了顿,是不愿提及那不堪回首的蹉跎岁月吧。“改革开放后,我又重新拾了起来,既自娱自乐,又宣传咱们县的‘三枝花’。现在,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我们要把皮影这一艺术传承给后代。”老人说到这里,神情凝重起来。
  听着老人的介绍,看着屋内那根长长线条上搭满的影人,不由人想到:老人不只是对皮影酷爱,内心深处,更有种无形却有质的责任意识在潜滋暗长。
  这间有些昏暗的老屋内,除了大量姿态各异、雕刻精美的影人,还摆放着四弦、二胡、京班鼓、钹、棰、板等锣鼓家什,整整一屋子,包括炕上,都放满了这些演出用的东西。显然,这间屋子是专门盛放邢大爷嘴里的“宝贝”的。
  邢大爷的团队叫“海燕皮影队”,老、中、青年人都有,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掌握操纵影人的技术和板腔体的唱腔。他们演出的内容有传统作品《铁丘坟》、《大金牌》等,这些手抄的影卷,在邢大爷的炕上码了厚厚的一摞,泛着古旧的斑驳,记录着文化的悠远。作品还有邢大爷自己编的反映家乡新变化、歌颂党的好政策等的内容,如《老汉夸村里变化大》、《新农保就是好》等。
  邢大爷说,他们的演出越来越受群众的欢迎,尤其孩子们对耍影人很感兴趣,每当唱影时,他们总是爬上后台看如何操作影人。闲暇时,艺人们不厌其烦地指导孩子。邢大爷说,他们正着手操办吸纳一些孩子加入皮影队。队伍壮大的同时,邢大爷他们演出的范围也从家门走得越来越远,每次演出,那充满乡土气息的表演都会吸引众多的群众观看。说到这儿时,邢大爷笑了。盈盈笑意中,我们感受到,邢大爷正和他的团队影响着身边的人,用他们原汁原味的表演展示着皮影这门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并延续着它日渐蓬勃的生命力。
  鼓腔声声曲悠悠
  踏八这所幽静的小学,立时被墙壁上一幅幅设计清新雅致的宣传画所吸引。“踏艺海拾珠,扬个人才艺,走全面发展之路。铸逸夫品牌,创特色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这是写在滦南靳营村逸夫小学特色教育长廊前面的话。再看一项项内容:“冀东三枝花――艺海奇葩,滦南人的骄傲”“乐亭大鼓――我成才的阶梯”“靳文然――家乡人的骄傲”“身边的榜样周悦――第四代乐亭大鼓传承人”,还有一幅幅写若乐亭大鼓剧目名称和内容的画,如《盲人摸象》、《小蝌蚪找妈妈》、《校园内外都精彩》、《八荣八耻牢记在心间》等。
  这一幅幅画,这一行行字,带着乡村泥土的气息,透着传统文脉的朴拙,和着新时代的节拍,给人以陶然、厚重之感。
  徐校长介绍,乐亭大鼓是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艺术。靳营村是闻名遐迩的乐亭大鼓靳派创始人靳文然的家乡。逸夫小学是乐亭大鼓第四代传人周悦的母校,周悦曾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三等奖、第二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河北选拔赛一等奖。逸夫小学也是全县乐亭大鼓传承的教育基地,2010年荣获河北省第三届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作品小学组二等奖。
  如果说这些成绩有着绮丽的光环,那么,更靓丽的,是这些表演乐亭大鼓的小演员们,但见她们:双眸似蓓蕾初绽的晨露,唱腔如清流婉转的山泉。她们,小的只有8岁,大的13岁。别看年龄小,击板、敲鼓的动作却精准到位、“四大口、八大调”的唱腔韵味十足。
  辅导教师钱伟介绍,自全县号召“三枝花进校园”后,逸夫小学为了传承乐亭大鼓这一传统艺术,全校220人利用音乐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参加乐亭大鼓的学习,这些小演员们就是从全校学生中精挑细选出的佼佼者。
  小雅静学习乐亭大鼓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常常,吃着饭,便拿着筷子当板儿练起来,逗得家人笑得合不拢嘴。
  小王爽在课余时间,在玩耍中,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在家中,总是不停地哼唱乐亭大鼓小调。同样,如醉如痴。
  刚开始练习打板儿和毽时,小玉冰的手都磨出了血泡,每打一下,都有一股钻心的疼痛,但她咬紧牙关挺了下来,由起初的打板声像敲破铁的声音,到现在发出清脆悦耳的曲调。问及后不后悔时,她坚定地说,不后悔!
  在逸夫小学的档案室,我们看到了《乐亭大鼓校本教材》及《学生大鼓成长记录袋》。“开创素质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美好乡音,伴我成长。”以艺辅德、以艺益智、以艺养性――这,正是逸夫小学创办特色教育的理念,也是乐亭大鼓发出美妙鼓腔弦韵之所在。
  (责编:郭文岭)

标签: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