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生物 > 正文

简谈月琴的发展流变_彝族月琴舞音乐

时间:2019-01-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月琴在京剧乐队中的作用众所周知,月琴是我国民族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渊源历史。据史料记载,月琴是由“阮”变化而来,自晋代就已发现月琴在民间广泛流传,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如:彝族、苗族等地,更是盛行,并占有一定的地位。
   关键词:月琴;合理化;发展及创新
   在琴弦的演变京剧乐队中,月琴是怎么由四根弦改为两根弦的,在《徐兰沅操琴生活》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次梅雨田先生在舞台上拉琴,觉得月琴弹得乱,搅得他很厉害,他就回过头来对弹月琴的先生说:‘怎么弹的,你怎么弹得蒙小孩的琴车似的?’弹月琴的被问得哑口无言。梅又说:‘减去两根吧。’后来弹月琴的就去掉了两根弦。孙佐臣先生也主张去掉两根弦。”
   月琴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于清代中前期甚至更早的时间就被引入秦腔(京剧西皮调的源头)。《燕南小谱》记载:“西秦腔……其器……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几十年后,作为京剧重要源头的汉调已由月琴与京胡、三弦一起伴奏,“月琴、弦子与胡琴,三样和成绝妙音”。在吸收徽剧、汉剧、昆曲和梆子等剧种音乐的基础上,京剧逐渐形成以西皮、二黄为主的声腔音乐体系,京胡、月琴与三弦继续为京剧伴奏,它被后人称为京剧文场中的“三大件”。
   月琴,音色清晰明快、灵巧活泼。从秦汉时琵琶到阮咸问世以后,人们便仿效制作,张其弦而弹之,以其形似“满月”,故名“月琴”。据考:秦时琵琶类型乐器,经过以后不断改进,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宋以前统称琵琶。早在明清时期,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交流频繁,以及戏曲的兴起,使得月琴的传播更为广泛。它以质朴姿态进入我国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在长期的京剧伴奏的实践中,使月琴更具有了独特的演奏方法,其配置的琴弦和品位数与其他用途的月琴也有所不同。为京剧伴奏的月琴,是京剧文场中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为适应京剧现代戏音乐编配的需要,京剧月琴由传统月琴的两根弦改为三根弦,采用十二平均律,增加半音品,品数由原来的几个增加到十几个(一般为十三至十七个),音域加宽。品位和弦数的增加,使京剧月琴也可以自由转调,能够满足京剧现代戏音乐音域宽、转调多的要求。京剧月琴与民乐月琴的弦数,弦粗与品数,音域与定弦方法以及演奏技巧不同,京剧月琴重视右手力度和摄和点的运用,重视与京剧演员、京剧乐队的整体配合,民乐月琴则重视各乐器间的和谐配合。月琴在京剧伴奏中不是主弦乐器,而是.使乐曲富于节奏感,同时.配合京胡高低音,即在京胡拉高音时,月琴弹低音;京胡拉低音时,月琴是高音(即第二把位),这样,两件乐器高低音相配,使乐曲更加丰满。
   早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前87年),我国汉族已经创造发明了阮,但当时这种以“弹”和“挑”为主要演奏手法的乐器,都笼统地称为琵琶。据东汉傅玄《琵琶赋》序所载,阮是当时乐工参照琴、筝、筑、卧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是:“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可知,当时的阮长三尺五寸。汉时称秦琵琶,它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域传播,在甘肃麦积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画上,均能见到它的造型。东晋(公元317年―420年)“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弹这种乐器。在三国(吴)青釉瓷仓陶塑上有其图像,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刻画和江苏丹阳南齐墓砖刻画中,都能见到阮咸演奏的图像。唐武则天时(684年―701年)称其为阮咸。《旧唐书?音乐志》:“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所弹与此类,因谓之阮咸。咸,晋世实以善琵琶知音律称。”月琴是由阮演变而来的。北宋陈?《乐书》(卷一四一)载:“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当时月琴的形制与阮相近,后来逐渐变化。到了清代,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琴杆缩短为琴颈,演变为现代的式样。
   我国的月琴在唐代传入日本,19世纪30年代达到最盛时期,遍及一般人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月琴在日本被禁,战后才又恢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制成宽颈月琴。长67厘米。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用尼龙缠钢丝弦。
   八十年代制成长杆月琴,长80厘米,缚弦下移,增置弦码,音箱内横音梁间增置两条竖音梁。三十品,定弦g、c1、g1、c2。
   月琴,云南少数民族叫做“弦子”,是成年男子必备之物。
   云南月琴种类很多,以“镇南月琴”最著名。“镇南月琴”制作精细,历史悠久,音色清脆。镇南就是现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华县。“镇南月琴”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品位音阶与琵琶大致相同,一般为四弦,也有两弦的。琴身多揪木板做成,也有用闪片板(薄松木材)的,讲究的还有用楠木做的。琴头大都雕成一个龙头饰以龙须。琴的正面板上雕龙刻凤,有的还在琴面正中镶上一面小圆镜。小伙子们抱琴弹奏时,龙须上下点动,圆镜闪闪发光,龙飞凤舞,活灵活现。
   月琴既是兄弟民族叠脚跳歌时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又是小伙子抒发自己情思的特殊工具。由于它音色清脆悦耳,节奏鲜明,轻轻弹动,有如丝丝细雨;急促拨弄,犹如万马奔腾。小伙子们常常用优美的琴声,引来自己心爱的人。在恬静的月夜里,姑娘们踏着琴声,走到山寨边的树林里,跟自己情人相会,互相倾诉爱情。彝家人称道:“响篾是姑娘的心声,弦子是小伙子的伙伴。”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琴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比如,月琴传到了台湾以后,形状有了一些小变化。台湾月琴的颈较长,音箱为木制圆形,偶有6角形或8角形,面板常用台湾泡桐(台语称梧桐,玄?科)制,设4项7品,张2条弦,偶有3条弦(其中2弦同音),以纯4度定弦为主,演奏特定曲调(比如台湾恒春民谣曲牌《四季春》)时用纯5度定弦。早期用蚕丝弦,现常用尼龙弦,颇流行使用钓线。是台湾歌仔戏、歌仔说唱、民谣说唱重要的特性(特色)乐器。闽南的歌仔戏(芗剧)和歌仔(当地称锦歌,民谣的总称)说唱亦使用台湾月琴。台湾壳子弦(壳仔弦)、台湾大广弦、台湾品仔(台湾笛)、台湾月琴在台湾合称4大件。
   月琴也有二弦、三弦的月琴。音域两个八度。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技巧有弹、拨、撮、滚、扫滚、按、颤、滑、吟等,用于京剧、楚剧等戏曲伴奏。
   本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制成宽颈月琴。长67厘米。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用尼龙缠钢丝弦。八十年代制成长杆月琴,长80厘米,缚弦下移,增置弦码,音箱内横音梁间增置两条竖音梁。三十品,定弦g、c1、g1、c2。
   月琴乐曲丰富多彩,各民族、各地区又有所不同。彝族较著名的传统独奏曲有:《刮地风》 、《野马过河》、《一对鹅》、《六背腔》、《甘洛调》、《数西调》、《雷波调》、《威宁调》、《大理调》、《草皮调》和《嘎木调》等。哈尼族月琴曲有《过山调》等。
   台湾早年最有名的月琴独奏曲,是云南白族月琴演奏家李永年编奏之彝族月琴曲《敉西调》。“敉”字为唱片界误为是“数”字之简体字,故《数西调》作为台湾区音乐比赛各弹拨乐器之指定曲,近三十年一直延误至今未改。
   月琴的专门书谱,相对于其它弹拨乐器,是比较少的, 甚至少于冬不拉、热瓦普。主要的有《双牛耕田》、《挖河泥 》、《挑河泥》、《夜耕》、《春天》、《打麻雀》、《江南三月》、《田边小唱》、《划船小曲》、《引水上山》、《黄浦江灯火》、《锡山之夜》等曲目。(作者单位:沈师附属艺术学校)

标签:月琴 流变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