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领导力的12种方法 [圆桌对话:学校文化的领导力]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主持人:天津市红桥区教育中心副主任、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   参与人:天津市第三中学校长马文娟、天津市第五中学校长杨海荣、天津市红桥区实验小学校长刘冰、天津市红桥区文昌宫回民小学校长陶冶
  
   徐长青:文化是学校的凝聚力和活动的源泉,有文化自觉的学校会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该秉承什么、什么样的理念影响师生生活。作为一所学校的领军人物,校长该如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其领导力的呢?请几位校长谈一谈基于学校文化的校长领导力的内涵。
   杨海荣:领导力可以形容为一系列行为的组合,而这些行为将会激励人们主动地追随领导,不是简单的服从。校长的领导力就是学校管理者率领团队并与团队交互作用从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能力。因为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所以我认为校长的领导力的核心能力应该是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应该是校长与师生共研共践的合力,是校长把握课程总体规划的控制力,是校长创造性地引领团队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
   刘冰:校长的领导力本质上就是一种影响力,是校长办学经验的积累和工作智慧的结晶,其领导力往往决定学校的特色发展;而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也见证着校长的领导力,反映了校长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杨校长在谈到校长的领导力时提到“三个力”――合力、控制力、能力,我想补充一点,校长的领导力还可以包括一个“建设力”,就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学校文化的建设力。
   马文娟:办学归根结底是办文化,教育还是要呈现文化精髓。校长的领导力首先就应体现在对学校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建上。文化领导力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天津三中始建于1901年,是天津市第一所官立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上世纪20年代就形成了八字校训:“公勇、诚朴、勤慎、和厚”,它折射着学校精神的光芒,和我们“以天下为己任,青年壮志,舍我献身”的“方舟精神“一脉相承。
   陶冶:学校精神文化的凝练、形成和培育,是学校文化建设得到加强的体现。学校是综合衡量一个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建设优秀的学校是每个的责任。校长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学校的能力。校长的学校文化领导力还应体现在对学校文化基因的研究上。
   徐长青:深层次的领导是精神文化的引领,校长的领导力从根本上来说是思想的引领。这种精神文化引领和思想引领应该转化到学生内心深处。通过几位校长的陈述,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校长的文化领导力是校长领导的一部分,它是学校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美国管理学家施恩说:“领导者所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文化,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能力。”下面请几位校长谈一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挥这种影响力。
   杨海荣:天津五中始建于1945年,是一所有着60多年优良办学历史的老校,前身为私立建德工科职业学校,1950年8月被天津市教育局接管,改为天津市第五中学。在“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下,我提出“学校一切活动皆课程”的办学理念,就是要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规范课程管理,构建立体课程文化体系。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应体现在四个方面:课程意识、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马文娟:我常常思考,如何赋予天津三中精神文化新的内涵,使之成为一种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精神追求。在多次的研讨、交流中,我们形成共识,“天津三中精神”体现为八个字“敬业、严谨、认真、团结”,具体可以解读为:自觉奉献的敬业精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团结向上的良好风气。我校积极倡导“做人真诚大气,做事认真高效”的价值观念,把它作为激励师生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
   刘冰: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校长的文化领导力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当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以学校弘扬、倡导、崇尚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并作为自己工作和学习的标准时,校长的领导力就产生了作用。
   徐长青:三位校长在谈起教育时都有一种独有的激情。杨校长提到课程文化的实施,马校长提到学校精神的树立,刘校长提到思想上的引导,几位校长也都讲到自己学校的校风校训,这可以称之为学校文化的精神之窗。校风是历史积淀下的现实状态,校训是一种理想,它们反映出学校的价值追求。陶校长,文昌宫回民小学是百年老校,您又怎么看这一问题呢?
   陶冶:我认为文化是有力量的,校长应重视“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个群体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文化基因是学校文化的根。校长的领导力应体现在:善于关注、捕捉学校的文化基因,并能正确解读学校的这些“生命密码”,以保持学校旺盛的生命力。文昌宫回民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前身是始建于1827年的辅仁书院。学校历经辅仁书院、近代学堂、现代学校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为什么学校历经百年风雨还能依然健步地走在当今的这个时代呢?是因为学校从建校之日便开始积累优秀文化,我把它理解为文化基因,它是我校不断发展的“生命密码”。例如,以书画名家胡定九为代表的教师群体的治学精神,传承百年的“勤朴”校训,校友李叔同所写的校歌,以抗日英雄马本斋命名的“马本斋中队”等,这些都是学校特有的文化资源,是宝贵的无形的文化资产,它赋予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深入挖掘、传承、弘扬学校最灿烂的文化,为今人所用,并促使全体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
   徐长青:陶校长从久远的历史把我们拉到了现在,回顾了一百年来文昌宫回民小学的发展与变化。提到文化的力量,又提到文化基因,我想这是源于一所百年老校的校长的思考。刘冰校长作为红桥区实验小学这样一所区域名校,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解读校长的领导力的呢?
   刘冰:在工作实践中,校长的领导力是在与教师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多维影响关系中发展的,校长应当与教师共谋事业、共图发展、共同提升领导力。校长不能只做辛勤的蜜蜂,更要成为放风筝的人,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里有分寸,脚下有土地,把领导力的实现建立在教师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马文娟:其实可以这样说,校长的领导力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来体现的。刘校长,如果归结为文化的话是否可以称之为学校教育中的“行为文化”?
   刘冰:是的,我觉得您说得很正确。我们也一直在进行“行为文化”研究,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文化识别系统”。如今,我们在管理中更加关注教师的行动研究,正在通过以主动教育为主干的微型课题研究对教师进行科学规范的引领。
   徐长青:刘校长提到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里有分寸,脚下有土地,使我想到温家宝总理的诗《仰望星空》。作为校长,既要有仰望星空的追求,更要有脚踏实地的践行。校长的办学思想只有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优秀品质,为每个学生的人生奠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应该成为一种行动。红桥区实验小学多年来一直以主动教育的研究发展为平台,在研究中探求教育规律,形成师生共同的行为追求。尤其是在科研兴校上,为我们许多学校树立了先进的典范。在漫长的研究之路上,也延续着“红桥实验人”的共同追求,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只有我们拥有了共同的目标与追求,才能彰显出文化本质的力量。请刘校长再谈谈红桥区实验小学如何积淀并形成这样一种科学研究的文化氛围。
   刘冰:我校从1992年建立至今有三任校长,正是三任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领导力的一脉相承,创造了主动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主动教育的三次提升。我校围绕主动教育的“整体改革实验”“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教师教学风格研究”,经历了“八五”至“十一五”的研究历程。
   徐长青:从“八五”到“十一五”,整整20年啊!
   刘冰:是的。漫长的20年的教育科研之路,使红桥区实验小学得到发展壮大。每任校长在自己的任期内都对主动教育进行了新的诠释。“十一五”期间,我校以“主动教育的教学风格研究”作为核心课题展开研究,11位骨干教师承担了11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组又有数名教师加入。借助课题研究,11名骨干教师已成功总结出他们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涵盖了小学的多个学科。
   徐长青:我刚刚听到一个好消息,“主动教育的教学风格研究”获天津市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继第四届获得二等奖后的又一次提升,同时刘校长作为小学校长代表在表彰大会上做典型发言。
   刘冰:是的,这令我们“红桥实验人”深受鼓舞,倍感自豪。这些骨干教师的教学风格为同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借鉴和学习的范例,深深地影响并带动着共同研究的教师,使教师在研究中找到自己事业发展的归属点,我也与教师们在研究中共同成长。我清晰地认识到校长的领导力是校长与教师在共同的教育追求中实现的。
   徐长青:刚才我们谈到了文化立校,让教师立起来,让文化立起来,去影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立起来。我们也深深感受到文化立人。学校用文化去滋养师生的生命发展,这种文化滋养可能通过各种活动由表及里,最终渗透到血脉之中,使师生表现出所在学校的文化影响,这一点就是陶校长所说的文化基因吧!红桥区实验小学的“树”文化非常有名,刘校长能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刘冰:“树”也是红桥区实验小学的文化。如果说主动教育是一棵树,那么,这棵树20年来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离不开根的滋养,根的滋养就来源于我校如今在主动教育主课题引领下畅行的微型课题研究。微型课题“微”在教师个体就是研究的主体,“细”在每个问题就是一个研究点。我们在“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的引领下,将微型课题研究目标定位为“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我们结合教师教育教学事件的触发点、教育教学面临的困惑、同伴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围绕学校主课题确立的子课题研究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等真实的问题,梳理出的4个板块30个反思“支架”,提炼出64个微型课题,涉及多类课型、多个教学环节、多种教学方法设计,具体到多层次学生的心理激发与学法指导。教师的研究回归课堂,走进教室,走近教师,服务学生,形成“学习、研究―工作、研究―研究、发展”的科学流程,教师在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反思、解决中透视教育规律,触摸一种本原的研究方法,在小课题的研究中实现大发展、生成大智慧。同时,教师间形成了以“研究”为联系的协同体,以“共生”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因此,我认为校长的领导力也体现在校长对学校至微入细的科研引领,体现在校长对学生教师至微入细的教育关怀。
   徐长青:至微入细,从谈话中可以看出刘冰校长是善于坚持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关注师生发展细节的人。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学校文化来讲,更多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来实现的,它是一种教师关怀制度,在于“领”而不是“管”。马校长,我知道您一直关注教师成长,请您谈谈您的看法。
   马文娟: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文化的领导力首先要对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自2010年9月开设“青年教师研修班”至今已3期,229名教师参与。它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教师的思想。每一期研修班的第一讲都是“天津三中优良传统”。每一次讲座内容都融入“敬业奉献”、“严谨治学”等文化要素,让教师们静心享受着一场场涤荡心灵的精神盛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研修班已经成为教师获得专业文化熏陶、精神文化滋养的一块阵地。
   徐长青:我们的学校可能不能涵盖所有的文化,我们的校长能否有这样的胸怀:让我的学校成为各种“舶来文化”停靠的港湾,把文化的信息留在学校去滋养教师。这里也表现出校长的智慧,那就是对文化的选择。当今时代信息不断丰富,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文化。置于这种文化大潮中,我们的校长如何理性地辨识,把与自己学校文化接近的文化载体植于自己的文化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这种辨识的能力就是校长的领导力。我们应该知而辨识,这样才有自己的选择。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让我们看到文化的流淌。马校长,刚才您讲的是精神文化对教师的影响,那么这种精神文化又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呢?
   马文娟:学校的发展最终成就的是学生的梦想。面对学生,我们大力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方舟精神”。这里我要做一点简单的介绍。于方舟同志1917年在我校学习,是著名的革命先驱。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发起“新生社”,与周恩来同志的“觉悟社”一起成为宣扬新思想的先锋阵地。于方舟于1923年由李大钊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天津党团组织的创建者,1927年牺牲。1986年,天津三中85周年校庆时,邓颖超同志为于方舟烈士和我校另一位校友、工人运动领袖安幸生烈士雕像题词。“方舟精神”的教育是我校德育的独有内容,也是我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舟小分队”活动是我校的传统教育活动,每年均有2000余人参与。学生们走进社区、养老院、福利院等地方,向社会奉献爱心,体会到“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针对2010年新生的入学教育,我们制定并实施了入学课程,其中包括校史教育、参观“镇校三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歌和校操学习等课程内容,将学校文化作为核心,让学生深入领会天津三中的“精神文化”。
   徐长青:校长的领导力体现在对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校长应该注重学校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学校发展的资源。陶校长,同样是百年老校的校长,请您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您的办学思想吧!
   陶冶:我们经常谈生命,谈学校的生命力,其实文化也是有生命的,是生命就有生命基因。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滋养,所以校长对学校固有文化基因的关注,其实是对学校文化的尊重,对教育规律的敬畏。就像天津三中的入学教育课程化,它体现文化特色,也可以说是“文化课程”的一种探索。我校也是百年老校,也有一些特有的文化资源,如校歌、校训,将它们植入课堂,让它们在课堂中、在课程中产生文化影响力。
   马文娟:听陶校讲到文化基因,我理解它是学校文化的根,是最本原的。它如何发挥作用?
   陶冶:作为新时期的校长,首先要做好学校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我们要用这种文化基因影响、激励每一个教师、学生,把它渗透到师生的血脉中,让他们为拥有这种基因而自豪,从而从内心焕发出精神追求。
   徐长青:陶校长多次提到基因,那文昌宫回民小学传承百年的校歌和校训,是否也带有着一种文化基因,它们又是如何在当下发挥作用的?
   陶冶:我校传承百年的校训“勤朴”二字,我们把它视为学校生命体的极其重要的文化基因。它是学校最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和师生的共同追求目标。“勤朴”是要求,是行动,更是一种精神。“勤”是成事之基,“朴”是立人之本。它要求教师业精于勤,质心于朴;学生学成于勤,质地于朴。对于校训这一基因的传承,我们一方面围绕校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校训植入师生的心灵;另一方面,我们又赋予校训新的内涵,植入新的文化元素。传承“勤朴”的目的是让每个师生学会做人、学会成事。而“勤朴”两个字也终将伴随每个“文昌人”一生。在做好学校文化基因传承基础上,还要做好它的重组、修补、完善工作。例如,作为学校文化基因的代表――校歌,它既是师生人生成长的旋律,也是师生对未来愿景的描绘;它既是坐标,又是方向,更是自觉形成全体师生共同价值追求的不竭动力。我校的校歌是杰出校友李叔同1911年为母校撰写的,内容是“文昌在天,文明之光,地灵人杰效师长,初学根本实切强,精神腾跃成文章,君不见,七十二沽水源远流长”。短短41个字,寓意深远,核心是做人,它是经典的文化。我想用这个例子说明一个事实:以李叔同为代表的众多学子,包括现在的师生,他们都已经将学校的这种文化基因转化成自身的文化素养。当他们从学校走出时,不难看出“文昌”的这种文化基因在他们的身上已经深深地打上了烙印,这是一个符号、一个标志。当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来弘扬学校文化的时候,其实就是对“文昌精神”的最好诠释,同时他们也会把自己身上优秀的文化基因留给学校。就像李叔同为母校所写的校歌,它既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基因,又成为学校众多文化基因的代表,其实这也是对学校原有文化基因的充实和完善过程。
   杨海荣:从某个角度讲,师生优秀基因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需要学校文化来影响,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折射出的价值追求也在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基因。这就是陶校长刚才所讲的文化基因的完善工作。
   陶冶:对于这首校歌的传唱,据校友讲,历史上有过只靠口传心授,甚至出现忽视传唱这首校歌的做法,为了修补、重组、完善这一重要文化基因,我们把它作为学生在校六年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来开发、来整体安排。我们除了将校歌上墙、制作成进校铃声,让学生每天能耳濡目染外,还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开展不同内容的活动,最后达到会唱、弄懂、知行、延伸四点要求。同时,我们请《歌唱祖国》的作者、作曲家王莘在2001年为校歌重新谱了曲。现在的校歌是由两位文化名人共同谱写的。我们要用好、唱好校歌,让校歌伴随师生人生的美好征程。
   刘冰:一首校歌,影响数代人,这也正是校歌传唱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唱好、用好这首校歌就是领导力的体现。
   陶冶:因此,作为校长,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去发现、丰富、完善学校的文化基因,进而用这些被不断丰富、完善的文化基因继续影响、激励每一个师生。
   徐长青:正如刚才几位校长提到的基因是根,是长时间积淀下的文化精髓,在师生的言行中都能找到它的痕迹,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它将融入人的血液之中,并最终用行为来表达,同时展现出学校独有的气质。
   杨海荣:在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思考、研究如何最大化地发挥课程的带动、引领的核心作用。在课程建设上我们关注选择性、注重人文性、基于创造性、着眼发展性,着力提升课程体系的广度、深度、自由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拓展了学生自主选课的领域,延展了多元的课程培养目标,深化了课程实施模式的改革,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课程体系。
   徐长青: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学校的课程体系。
   杨海荣:这种课程体系是基于“自主发展教育”的课程体系,在这个核心基础上我们将现有的课程分为6个主题模块,即培养创新精神的课程、培养身心健康的课程、指导人生的课程、提高技能的课程、多元文化的课程、陶冶情操的课程。这6大类课程就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维课程体系的有效整合。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课程文化的改变已经悄然改变着我们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学生的生活方式,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民族气节;提高了哲学思辩、合作探究、实践操作能力;陶冶了人文情操,提升了审美情趣。
   徐长青:听到这里,我十分感动,感动于校长们对教育的思考、对文化的思考、对管理工作的思考。我有一种感悟,时下最大的人文关怀,就是为每个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给予支持和动力以及对差异的关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已经成为学校追求的共同价值目标。课程的多样性、活动的多样性以及课题研究的多样性等,其实就是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权利。我们的这些文化并不是要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这种文化的浸润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四位校长从文化的领导力这个角度来谈,切入点是不一样的。但我想,如果沿着每个切入点走下去,都将是完美的、成功的。今天我们谈的不仅是领导力的问题,更是领导力背后文化的滋养,用文化立校、文化立人,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之魂。当学校有了这种魂、有了这种基因、有了这种文化呈现,就会变得有生命力。最后,请四位校长各用一句话来结束话题。
   陶冶:文化是有力量的,校长的领导力就在于我们能否对学校的文化基因碎片进行全息扫描和具体描绘,进而用好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焕发每一个生命的精神追求。
   马文娟:我将努力成为一名独具魅力的文化的领导者,让百年老校的精神文化滋养每一个师生的心田,引领大家在天津三中这个精神家园中共同谱写新的华章,铸就新百年的新辉煌。
   刘冰:校长是一个幸福的守望者,我愿意坚守在教育的麦田中,引领每一个师生主动而幸福地发展,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期待每一个生命的绚丽,领奏那永无休止的流贯于四季的主动教育的最强音。
   杨海荣:课程是实现学生发展的载体,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知识、能力、学习经历以及提升人生价值等一切活动的总和。校长必须“清楚”于课程领导的意义、“清醒”于课程实施的现状、“清晰”于学校课程发展的思路。校长应该成为一个清楚的、清醒的、清晰的学校课程文化的领导者。
   徐长青:四位校长从多个角度道出了自己对校长的领导力的独特理解,都生动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高绩效领导力要植根于深邃的专业思想、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扎实的教育实践。在学校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组织中,校长以教育者的身份定位学校的组织性质及核心价值观,又以领导者的身份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之后,校长便以管理者、实践者的身份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校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自己的领导力。实践永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相信在今后的实践探索中,校长们还会创造出色彩斑斓的实践智慧!

标签:圆桌 领导力 对话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