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体育 > 正文

浅谈社会保障政策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和作用_劳动与社会保障考研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我们必须针对社会保障政策本身进行细致的研究,探索并制订出有效的促进劳动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如何在刺激消费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是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通过缴费和支付两个环节对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劳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劳动就业人口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高,保障的整体水平较为低下。这些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劳动人口的就业形势的发展,社会保障的缺失也带来了不少社会性矛盾。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保障调节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我们必须针对社会保障政策本身进行细致的研究,探索并制订出有效的促进劳动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
  一、社会保障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对于居民储蓄、劳动就业、资本市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需求不足,二是失业人员增加。社会保障如何在刺激消费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是社会保障理论探索和实践面临的重大课题。依据劳动经济学理论,劳动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劳动需求量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需求量与工资增长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工资水平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反之劳动需求则增加;其二,在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劳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劳动需求增加;劳动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劳动需求减少。社会保障政策的推出,会同时引起劳动需求量在劳动需求曲线上的变化和劳动需求曲线位移产生的变化。具体来讲,社会保障从社保基金筹集和待遇给付两个方面对劳动需求产生影响。
  1、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影响劳动需求
  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社保基金的数量,取决于社会保险征缴基数和社会保险税费比率。一般来说,社保基金是以劳动者的工资为征缴基数的。因此,从对劳动需求影响的角度看,社保基金的征缴使得企业相应增加了劳动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保障的实施,对劳动需求具有负面影响,即会减少市场劳动需求量,影响就业。社会保险征收税费,相当于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从市场劳动供给角度看,工资的降低,会产生挤出劳动的效应,一般会使劳动者减少劳动供给。同时,社会保险征税费征收也常常会导致正规部门的劳动力流向非正规部门,这里面有企业减少成本的需要,也有劳动者增加实际收入的需要。
  2、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如前所述,社会保障支付的对象是退休、失业、患病、生育等人员。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虽然与劳动期间的工资水平有很大关联,但毕竟属于非劳动收入。根据劳动经济学原理,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产生收入效应,从而减少劳动供给。
  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对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难以有效地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社会保障政策与促进就业不相一致的弊端也暴露出来。
  1、社会保障固定缴费制削弱了社会保险调节劳动供求的功能
  社会保险税费比率,按照其是否变动,有固定费率和浮动费率两种。前者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费率保持不变,后者是根据影响费率因素的变化对费率进行调整。我国现行社会保险项目中,工伤保险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实行行业差别费率,且在同一个行业内确定若干费率档次,实行浮动费率,其余险种实行固定费率。这种费率制度,在两个方面与经济周期的变化不相适应:一是固定费率与经济周期变化不相适应;二是缴费按月进行,预缴和补缴的机制还不健全,与经济周期的变化不相适应。这两个不适应,大大削弱了社会保障调节劳动供求的功能,不仅使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的作用得不到完全发挥,反而在经济衰退期间会制约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劳动就业。
  2、失业保险给付项目结构不合理
  为了应对失业,世界各国都在实施劳动力市场政策,这种政策被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职业培训、就业推荐、公益性岗位创建、促进劳动力流动等政策,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失业保险制度和提前退休制度等。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是能对失业后的生活有所保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则是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运作重心转向再就业,更加注重促进再就业的工作。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虽然条件规定了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政策优惠,但条例的基本特征是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且具体办法和实施标准由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由于用于再就业支出的比例受到限制,近年来,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越来越多,不仅预防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形成了资源的浪费。
  3、现行退休制度存在一定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固定年龄退休制度。在经济繁荣时期,这样的退休制度不能有效增加劳动就业的供给量,经济衰退时,退休制度也起不到减少劳动供给的作用。
  三、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以及税务总局于2009年联合发出通知,出台了“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和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等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以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变化。但这毕竟是一种应急性的措施。依据劳动经济学理论,通过实施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建立扩大劳动就业的长效机制,才是治本之策。为此我们作如下探讨:
  1、实施社会保险弹性费率
  这是指在一个与经济周期相一致的长期均衡费率的前提下,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险费率要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适应经济周期的变动。具体而言,就是在需求过剩、供给不足的经济发展阶段,适当提高社会保险费率;而在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经济发展阶段,适当降低费率,包括个人缴费费率和企业缴费费率。企业费率的降低,有助于增加企业劳动需求,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率,促进社会稳定。个人缴费的降低,有助于增加个人收入,促进居民消费,从而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劳动经济 专业理论,在经济衰退时期,要特别关注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产品资本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企业,通过预缴、补缴、缓缴等机制,稳定它们的劳动需求,以降低社会失业总量
  2、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倾斜,有效增强失业保险的预防失业和促进再就业功能
  失业保险应具备三大功能: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再就业。这些功能是通过合理设置失业保险基金给付结构来实现的。根据国外先进的经验,失业保险基金中,生活保障基金与促进再就业基金的给付比例在4:6左右是适宜的。而我国目前失业保险基金给付结构过多地偏重于保障功能,预防失业和促进再就业功能远没有实现。我们应该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审视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比例,利用失业保险基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帮助劳动者实现再就业,这才是失业保险的最理想效果。
  3、实施弹性退休制度
  退休制度是维护社会劳动力再生产、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重要社会制度。由于退休年龄直接涉及劳动力的供给,因此,它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冲击,以及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采取了调整法定退休年龄的措施。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采用刚性退休制度,其间,虽然对个别特殊群体的退休年龄根据实际情况做了适当调整,但绝大部分行业的退休年龄没有调整。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延长劳动者退休年龄的问题,但鉴于目前劳动供给大于需求,就业矛盾突出,在政策层面得不到响应。我国应该抓住人口期望寿命延长的契机,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可以参照现行退休制度的年龄作为弹性退休制度的年龄中值,规定3至5年的弹性区间,以便充分发挥退休制度调节劳动供求关系的功能。经济繁荣时期,鼓励延期退休,增加劳动供给;经济衰退时期,鼓励提前退休,减少劳动力供给,增加就业岗位,给社会上年轻人的就业创造更宽松的条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积极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当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在我国劳动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就业矛盾突出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社会保障政策本身进行细致的研究,探索并制订出更为有效的促进劳动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饶勇.我国目前就业现状及对策.人口学刊,2011,(2).

标签:劳动就业 浅谈 社会保障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