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网址 > 正文

[提升我军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自主创新能力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从全球的视角看,我军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仍然处于对外国技术的模仿或适应期。自主创新是关系国家安危、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是国防竞争力的核心。提升部队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关键在于提升我军高科技武器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应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激发自主创新动力;积极构建创新实践机制,大力开展创新活动;高度重视潜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
  关键词:提升;国防竞争力;自主创新
  
  胡锦涛同志近年来反复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从全球的视角看,我军的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仍然处于对外国技术的模仿或适应期。自主创新是关国家安危、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是国防竞争力的核心。提升部队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关键在于提升我军高科技武器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建立有效创新激励机制,激发自主创新动力?
  所谓的自主创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创新主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努力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达到预期目标的实践活动。??[1](P.27)?有些单位和部门,对自主创新重视不够,仍停留在口号的宣传上。这是困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切实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来吸引人才,激发他们创新动力。 ?
  (一)对自主创新成果实施重奖特奖?
  俗话说,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我们要高度重视物质奖励,马克思主义认为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调动官兵创新潜能,必须将创新人才的责任与利益结合起来、贡献与收益挂钩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官兵创新潜能,加大自主创新奖励基金投入,制定奖励政策,对那些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取得新的成果人员给予重奖;对那些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对岗位技术创新和革新成绩突出的给予重奖;对积极配合自主创新,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单位实行重奖;定期对做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实施奖励和补助等,进一步形成尊重技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并将这些鼓励创新政策落到实处,将创新人才的责任与利益结合起来、贡献与收益挂钩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官兵创新潜能。?
  (二)各种待遇向一线创新人才倾斜?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常重视群众的物质福利,从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青年官兵是创新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家庭负担最重,上有老、下有小,最希望得到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安慰。而有一些单位对创新人才关心不够,对他们在福利待遇、家属随军、子女就业等方面享受到的“优惠”常常避而不谈,使得一些人才感觉得不到重视,自然没有创新激情,有的甚至另谋出路。我们需要在在住房安排、立功受奖、晋职晋级、生活补贴等方面,向科技创新人才倾斜,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家属随军、子女就业等后顾之忧,使科技人才能够享受到与其能力、贡献、绩效相符的待遇。让真正有本事、有作为、有贡献的人得到实惠。?
  (三)加大创新研发经费投入力度?
  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认为:没有对研发的大投入,就不可能涌现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也不可能出现自主创新的新局面。对科技创新人才而言,研发经费是其开展创新工作的前提,是其获得创新锻炼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研发经费投入,也就没有从事创新工作环境,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无从谈起。??[2] ?如果国家和军队拿出足够的经费支持创新,从事创新的同志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投入到创新工作之中;一旦没有创新成果就会产生内疚感。随着国防财力的增加,部队需要加大对科技研究与开发的财政投入,确保技术创新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大力营造科研有条件的工作环境。?
  二、积极构建创新实践机制,大力开展创新活动?
  自主创新具有长期性、风险性、技术复杂性等特点,自主创新实属不易,为此,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好的创新环境,大限度地为创新搭建没有后顾之忧的创新平台,鼓励大家开展创新活动。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官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积极组建自主创新攻关小组?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多就是力量。成立创新攻关小组,就是集中人力攻克个人难以完成的课题,就会取得丰硕成果。某部“雷锋连”成立了创新攻关小组,仅3年时间,就推出49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柴油加温器、多功能车辆启动器等革新成果解决了寒区部队汽车快速启动难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3]?把热爱创新的官兵组织起来,在攻关过程中,共同探讨,相互学习,弥补一些知识和技能,自觉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模式,提升创新思维,将创新思想转变为创新实践,不断取得创新成果。?
  (二)积极搭建自主创新实践舞台?
  有活动才有生机、才有作为。要积极引导官兵广泛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机会和舞台。坚持定期举办科技创新竞赛,开展“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定期召开科技创新座谈会,把热爱创新的官兵聚集到一起,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定期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活动,保持官兵科技创新活动广泛、持久、有效开展。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把官兵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刻苦学习和奋发成才上来,适应了青年官兵成才的心理需求,激发官兵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
  (三)积极营造自主创新实践环境?
  自主创新既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又是一项开拓性工作,就有失败的可能,带有风险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创新环境,就很难激发大家创新。鼓励官兵创新,要在项目支持、设备保障、车辆使用保障、课题立项论证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求全责备,允许探索、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大力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并通过交任务、压担子、给时间、给经费等多种手段,保证官兵自主创新活动长期、有序、顺利地进行。?
  三、高度重视潜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院长干勇指出: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2]?造就自主创新人才不能忽视潜人才培养。所谓潜人才是指已经具备了某种创造才能,但暂时由于缺乏适当条件和机会,尚未在实践活动中做出实际贡献的人员。有些单位一提到自主创新时,受马太效应的影响,往往想到的是专家、名人这些显人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并不乏能够自主创新的潜人才,但由于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当然也难以创造出更大的成果;有的即使取得了自主创新成果,也被戏称“瞎猫抓鼠”。必须要改变观念,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还没有成名成家的潜人才,重视培养潜才人。?
  (一)不少自主创新成果出自于潜人才?
  在世界军事史上,有许多自主创新的成果,出自于起初并不为人所知的潜人才。1793年的英法土伦之战,陆战炮代替舰炮打得处于优势的英舰猝不及防,最终败北,这是年仅24岁的少尉军官拿破仑的点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拉法格是一名普通的法军上尉,提出渗透战术,挑战当时盛行的“阵地战致胜”观念,德军第一次运用渗透战术就打败了俄国和意大利联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在法国军事学院学习的戴高乐还只是一名上尉,然而,他却预见到“下一次战争将是坦克战”,他在《职业军队》中,明确提出精良的装甲部队将是未来战场上决定胜负的主要突击力量。德国陆军参谋长古德里安根据《职业军队》一书中提出的见解,创建了3个坦克师。在1940年5月,德军运用集群坦克闪击法国,战果明显。这些战争史上的创新之举,出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潜人才。?
  (二)潜人才自主创新欲望要求更强烈?
  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它的成果刚刚显露时,往往会引起他人的歧视、阻止和嘲弄。这样的例子,在军事史上可谓不胜枚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杜黑时任意大利米兰师参谋长,因坚持航空力量的重要性和批评陆军司令部指挥无能,被军事法庭判处1年监禁,受到很不公正的对待。自主创新这种天然存在的不公正待遇,决定了显人才会自觉不自觉地抵制它。因为显人才的利益与他们已取得的创新成果休戚相关,在现有的规则体系范围内活动,就可以得到足够的利益。而潜人才没有既得利益,不易受其地位的束缚,敢于直抒胸臆;他们也只有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大胆闯,不断推出自主创新的成果,才可能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获取自己的利益。由此可见,潜人才的创新欲望更加强烈。?
  (三)潜人才是自主创新强大后续力量?
  中国有句名言:“卑贱者最聪明”。处在战备、训练的第一线的官兵,他们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能够把握住事物发展变化的脉搏,提出的建议更接近客观实际,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守军万万没有料到埃及士兵会用高压水龙头冲刷苏伊士运河大堤,为部队进攻开辟通路,一举突破“巴列夫防线”;在伊拉克战争中,困扰军事专家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枪管进沙子无法射击”的问题,被一名士兵用随身穿戴的丝袜轻易地给解决了。这说明,身处基层一线的官兵对实际情况感受最深,对创新内容和怎样创新最具有发言权。军事变革创新涉及方方面面,需求处于人才金字塔顶部的显人才,但仅仅依靠他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多数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潜人才积极参与,吸纳他们的智慧。因此,搞创新必须要重视潜才人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正风,曾国屏.中国创新系统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
  [2]中青年两院院士纵论创新型人才培养[N].人民日报,2006-09-26. ?
  [3]喜看今日“雷锋连”[N].解放军报,2009-03-05.?
  [责任编辑:王建武]
  
  收稿日期:2012-02-02?
  作者简介:陈善德(1968-),男,湖南株洲人,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军需装备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军需装备;吴时国(1965-),男,湖北襄阳人,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政治工作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陶秀军(1966-),男,湖北襄阳人,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政治工作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标签:我军 自主创新能力 几点思考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