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物理 > 正文

中考物理综合应用题分析

时间:2017-03-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中考物理计算题的解法分析

">成际秋

[编者言]

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只有认真分析往年中考计算题的命题范围、命题内容、命题特色,才能准确预测今年中考计算题的变化趋势,事半功倍地搞好中考计算题的复习。但要大家进行中考计算题的研究,既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能力。为此特邀有多年毕业班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撰写了“解读”中考计算题的文章,请大家仔细研读。

[计算题的特点]

计算题是综合考查我们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情况的有效手段之一,是评价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等各种能力高低的“试金石”,常为中考中具有压轴意味、区分度较高的一种题型。考查的知识内容主要集中在力、电、热三大块上,以力、电为主。计算题存在的范围较宽,除专门的计算题这一大项外,还有一些较简单的计算存在于选择、填空等各种题型中。

近年,中考计算题十分注重从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境中提取物理问题,要求我们通过分析、计算来解决。这类题虽然篇幅较长,但摒弃了过去为考计算脱离实际闭门编题的做法,使我们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体会到计算的乐趣。

[计算题的命题趋势]

现在不少省市,特别是率先实施课改的实验区,已将单纯的计算题这一大项改成了综合应用题。将计算与说理、计算与设计、计算与论证等融为一体。来考查我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预见这样的命题改革将为越来越多的中考命题人员所接受,并应用于命题实践。希大家引起足够的重视,多选择一些这类题目加以练习。

[计算题的解法]

(1)仔细读题、审题,弄清题意及其物理过程。

(2)明确与本题内容有关的物理概念、规律及公式。

(3)分析题目要求的量是什么,现在已知了哪些量,并注意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该记的物理常量。

(4)针对不同题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求解。分析、逆推等方法是解题时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5)详略得当、有条有理地书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并注意单位统一。

[计算题的类型]

一、有关速度的综合计算

例1. (2005,绍兴)小明乘汽车去60km外的杭州。一路上,车上速度计指针从未超过图1甲所示的位置。问:

(1)到达杭州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2)如果汽车按速度计上的示数匀速直线行驶时,汽车功率是72kW,则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

(3)为监控车辆是否超过规定的最高车速,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测速原理如图1乙所示,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车辆的速度。如果某次检测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4s,第二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3s,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s,则被测汽车速度是__________m/s。(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图1

解析:本题(1)(2)两问较简单,直接给出答案:

(1)t=0.75h,(2)Ff=3.24×103N。

第(3)问较复杂,根据公式v?s,如果能确定超声波第一次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t

和第二次与汽车相遇的地点B之间的距离sAB(如图1丙),并能正确求得汽车从A行驶到B的时间,则可得车速。

由题意,超声波第一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于点A,经过的时间为

tA?0.4s?0.2s, 2

sA?vtA?340m/s×0.2s?68m

超声波第二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于点B,经过的时间为

tB?0.3s?015.s,sB?vtB?340m/s×015.s=51m。 2

测速仪发出的两次超声波时间间隔为1s,那么它们在A、B两处与汽车相遇时,时间间隔是否还是1s呢?设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记为0时刻,则超声波第一次与车相遇于点A的时刻为0.2s,超声波第二次发出的时刻是第1s末,超声波第二次与车相遇于点B的时刻应是1s+0.15s=1.15s,车从A行驶到B所用时间为

tAB?115.s?0.2s?0.95s。

车速v?

sAB68m?51m≈17.9m/s。 ?tAB0.95s

二、有关压强的综合计算

例2. (2005,河南)按照规定,我国载货车辆的轮胎,对地面的压强应控制在700kPa以内,但有些司机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不顾国家利益,肆意超载。有一辆重2t的6轮汽车,核准载货量为4t,实际装货8t,如果每个车轮与路面的接触面积为0.02m2。(g取10N/kg)

(1)通过计算说明,该车对路面的压强是否超过规定?

(2)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说明超载的危害。

解析:本题一方面考查运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另一方面让我们通过计算来对超载这一久治不愈的社会顽疾有一个深刻认识,长大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做到“遵守公德,拒绝超载”,这样自然实现了考试的双重功能——选拔功能和教育功能。

(1)自重2t的汽车,实际装货8t时,对路面的压力将达到:

F=G车?G货?(m车?m货)g

=(2000kg?8000kg)×10N/kg?105N

这个6轮汽车与路面总的接触面积为:

S?6S1?6×0.02m2?012.m2

当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对路面的压强为:

F105Np??≈8.33×105Pa?833kPa 2S012.m

远远大于国家规定的载货车辆轮胎对地面的最大压强。

(2)超载造成的危害很多,如:车辆巨大的压强易使路面变形,从而大大缩短公路的使用寿命;超载汽车质量过大,惯性大,不易操纵,易出交通事故等等。

三、有关浮力的综合计算

例3. (2005,南宁)“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某校兴趣小组模仿这一现象,制作了一把“浮力秤”。交厚底直筒形状的玻璃杯浸入水中,如图2所示。已知玻璃杯的质量为200g,底面积为30cm2,高度为15cm。(g=10N/kg)。求:

图2

(1)将杯子开口向上竖直放入水中时(注:水未进入杯内),杯子受到的浮力。

(2)此时杯子浸入水中的深度(即为该浮力秤的零刻度位置)。

(3)此浮力秤的最大称量(即量程)。

解析: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本题在考查浮力计算的同时,又教大家利用浮力进行小制作,这样无疑能激发我们的答题兴趣,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

(1)杯子漂浮在水面上,有:

F浮?G?mg?02.kg×10N/kg?2N

(2)因为F浮?ρ

所以 h?水gV排?ρ水gSh F浮

ρ水gS

?2N1?m 103kg/m3×10N/kg×30×10?4m215

(3)杯子所受最大浮力为:

F浮最大?ρ水gV杯?ρ水gSh'

?103kg/m3×10N/kg×30×10?4m2×015.m ?4.5N

最大称量为45.N?2N?25.N

四、有关功率、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

例4. (2005,北京)图3是一种居民楼电梯结构的截面示意图。A为电梯厢,厢底有两个动滑轮B,其功能相当于一个动滑轮,使用两个动滑轮的好处是能帮助电梯保持稳定。C为配重,起平衡作用。

图3

在拉力F作用下电梯厢能在电梯井口沿竖直通道上下运行。现有10个人同时乘坐电

梯(每个人的质量均按60kg计算),电梯厢以0.5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拉力为F1,F1的功率P1为10kW,动滑轮B的机械效率为?1;电梯厢运行了12m后,从电梯中下去了5个人,此后电梯厢以0.5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拉力为F2,F2的功率为P2,动滑轮B的机械效率为?2。求:(不计绳重及滑轮摩擦,g取10N/kg)

(1)?1:?2;

(2)拉力F2的功率P2。

解析:本题难度有二:一是涉及到的专业术语较多,如:配重、电梯厢、电梯井等,要花时间初步弄清它们的含义;二是要能够将电梯简化成某种“物理模型”(题目已作了暗示)。

(1)拉力F的速度为电梯厢上升速度的2倍

v1?2v厢?2×05.m/s?1m/s

P1?F1v1

P1104WF1???104N v11m/s

?1?W有

W总?10G人·hF1·2h?10×60kg×10N/kg3? 102×104N

设电梯厢和动滑轮的总重为G',则在不计绳重及滑轮摩擦时,有:

F1?10G人?G'

2

G'?2F1?10G人?2×104N?10×600N?14.×104N

当电梯运行12m,从电梯中下去5个人后,动滑轮B的机械效率为:

?2?

?

?W有W总?W有W有?W额 5G人h5G人h?G'h?5G人5G人?G' 5×600N

5×600N?14.×104N

3?17

所以?1:?2?17:10

(2)拉力F2=

=8.5×103N 5G人?G'25×600N?14.×104N? 2

篇二:2014年广东省中考物理计算题解析

s="txt">五、计算题(本大题2小题,共13分)

22.(6分)用如图所示滑轮组提升重物.人用410N的拉力F,使重力为1200N的物体在1min内匀速上升了3m.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滑轮组的有用功为多少?

(2)在1min内,人所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3)动滑轮的重力是多少?

23.(7分)如甲图电路所示,小灯泡标有“6V,6W”的字样,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的变化曲线如乙图.当滑片P移到最左端时,小灯泡正常发光.求:

(1)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阻多大?

(2)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7A时,通电1min小灯泡消耗的电能为多少?此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多大?(保留1位小数)

六、综合能力题(本大题3小题,每空1分,共19分)

24.(7分)如图所示,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品茶早已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你知道吗?茶文化中有许多的物理知识,例如:

(1)通过高温加热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 蒸发 ,这便是制茶业中的“杀青”.

(2)用沸水才能很快泡出茶香、茶色,这是因为温度越高, 扩散 现象越明显.

(3)茶杯夹是一个 费力 杠杆.

(4)用水壶烧开水时,壶嘴会冒“白气”,这些“白气”是 液化 现象而形成的.

(5)在壶盖上开有一个小孔,其作用是在倒水时使壶内外的 大气压 相同;由于壶身和壶嘴构成 连通器 ,方便装水和倒水,因而要求它们的高度相平;如果壶高8cm,装满水后壶底受到水的压强是 800 pa.(g=10N/kg)

25.(7分)物理兴趣小组成员想知道: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成液体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他们在相同的烧杯甲、乙中分别装上了100g的冰、萘,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并

相同 的不同晶体熔化成液体时吸收的热量是 不同 的.

(2)通过查找资料,他们知道为了表示晶体的这种性质,物理学中引入了熔化热这个物理量.仿照比热容的定义,可知:单位质量的某种晶体熔化成同温度的液体时所 吸收 的热量,叫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用字母λ表示.公式:λ=

3 . 3(3)他们还查得:冰的熔化热为3.35×10J/kg,冰的比热容是2.1×10J/(kg?℃),水的比热

3容是4.2×10J/(kg?℃),请你根据如图反映的甲烧杯中的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回答:

第10min

时,甲烧杯中的物质所处状态是 固液共存 ;甲烧杯中的冰从图中的B点加热到C点吸热为 335 J;[C点加热到D点吸热为 4200 J].

26.(6分)(2010?荆门)观看了电视播放的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投弹攻击地面目标的军事演习后,军事迷小兵对炮弹离开飞机后影响其水平飞行距离大小的因素产生了两个猜想:①飞机水平飞行的速度越大,炮弹离开飞机后飞行的水平距离越远;②炮弹离开飞机后飞行的水平距离跟飞机飞行高度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小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图10所示的实验:

(1)让小球从光滑斜槽上的A点自由滑下,经C点后沿水平方向运动离开斜槽,最后落在地面上的P1点.

(2)保持斜槽的高度不变,让小球从斜槽上B点自由滑下,经C点离开斜槽,最后落在地面上的P2点.此时小球经过C点的速度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上一步中小球经过C点的速度,由此可证明猜想①是 正确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3)为了验证猜想②,应控制小球离开C点时 速度 的大小不变.小兵增加h的高度,仍让小球从A点自由滑下,此时小球落在地面上的P3点,比较OP3“OP1”或“OP2”)可得结论:飞机飞行的高度越高,炮弹离开飞机后飞行的水平距离越(选填“大”或“小”).

篇三:浅谈提高初中物理应用题解答能力的方法

s="txt">法

中学物理与实际应用较为密切,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对部分习题进行加工,不但注重深化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应横向扩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强调单纯的知识积累,向探求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转变。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在理解学习中获取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的方法和思维形式。但是,现在的部份学生由于陷入“题海战术”,又由于缺乏从科学过程和思维形式升华到解决应用物理的变式训练,物理应用的意识薄弱,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能力较弱,对他们今后进一步升学深造,踏入社会实践,均不利。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应用题解答能力呢?

一、增强自信心,重视教学方法的应用

应用物理与物理要领问题相比,应用题更贴近现实生活,题目虽不长,但数量关系有些显得分散隐蔽,而且应用的数学方法较灵活,因此,面对一些非形式化的材料,许多学生感到茫然,不知从何下手,产生了惧怕应用物理题的心理,总感觉难,导致怯场,往往连题目都很难读下去,最终只能放弃。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通过分析较为典型的应用物理题,找出一些巧解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运算演绎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式的认识。

例1 某电热饮水器上有A、B两根电热丝,将电热丝串联接在电源上,16min将饮水器中的水加热至沸腾,若将A单独接在同一电源上,同样使初温和质量相同的水加热至沸腾,需要6min;若将B单独接在同一电源上,同样使初温和质量相同的水加热至沸腾需多长时间?(不计热量损失)

这道题着重考查学生用数学手段研究物理问题,从物理现象与过程的分析中,经过概括、抽象等手段,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解 设电源电压为U,A、B两电热丝电阻分别为RA、RB,由于将

等温度等质量的水加热至沸腾,即吸收的热量相同(Q),便采用Q=计算式得出:

Q= ①Q= ②

Q= ③

将①式变形:t=

将②式变形:tA=

将③式变形:tB=④⑤⑥

观察:④⑤⑥的右边,发现④=⑤+⑥

即:t=tA+tB,所以tB=t-tA=16-6=10(min)

将此题引深,改变庙问角度,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法,使思维向问题纵深发展。

变为:一电热丝(R0)将其接入电源上,能在Tmin将mkg初温为

t0的水烧开。问如将电热丝对折后接在同一电源上,烧开同样的水需

时间多少?

解析 根据上题的推导式T=R0,如R0对折,即R’=的情况

下,T’=T。同理可推出若将R0拉长为原来的2倍,R’=4R0。T’=4T。

②若将电热丝接在电压为原电压的一半上,同烧开同样的水又需多少时间?

解析 由于T1

=

即:T1=4T

通过以上例解可以体会到,应用物理题不只是单纯的物理习题,已经套上了实际背景的数学方法。当然,物理不同于数学,数学重数量关系,而物理重“理”,在列方程解答问题时,一定要有解题思路。物理有物理规律,全过程中都需遵循物理事实和规律,当物理状态、条件或过程发生变化时,有关物理量遵循的规律、运用的公式可能会改变,必须一一反映出来,同时,要注意同一物理量在不同状态或过程中变化时的区别,通常在字母的右下角加脚标或右上角加“,”,以示区分。解决应用物理问题需要掌握解题策略,良好的物理规律、

熟练的数学应用方法,就会得(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中考物理综合应用题分析)心应手,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

二、教会学生阅读理解问题,强化答题过程中的审题意识

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就要理解这个问题,物理问题源于生活生产实践,虽然可转化为典型的物理问题来解答,由于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会使问题背景综合性更强,这就需求学生能结合实际解答应用题。

例2 你认为要使水利电站全年正常发电,选址必须满足的重要自然条件是什么?

答:a要有充沛的水源,宜选在多雨地区。B常年不能结冰,不宜建在寒冷的地区,一般选在热带,亚热带。C水库地质要求较高,能承受较大的压强。D上下水位落差较大。E水库淹没区人口不能稠密。

教师在帮助学生审题时应有用的方法:

1、简缩问题,查找条件

面对应用题,首先应认真仔细地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重复读题,注意其中的重要语句;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简缩问题,像例1中“同一电源,吸收相同热量”;例2中“全年”“正常”(隐蔽条件)

2、教会学生深入理解关键字句,重点地方重复问题

如一瓶子能装下1kg的水,能否装下1kg的酒精(已知ρ

酒水>ρ)。关键字在“同一瓶,体积相同(隐蔽条件)”即装不下1kg的

酒精。(m水>m酒)。

例3 关于能源及能源利用,下列廉洁正确的是( )

A、太阳能只有通过太阳灶、太阳炉等加热设备才能转化为内能,所以属于二次能源。

B、我国能源丰富,所以太阳能和核能开发并不重要

C、自然界只有在人为条件下才会发生热核反应

D、煤、石油、天然气的化学能归根到底来源于太阳能

解析 太阳能是自然界提供的能源是一次能源。像电能是由自然界提供能源转化而来的,才是二次能源。

我国能源虽然丰富,但人口较多,人均占有资源较少,所以开发新能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太阳能内部发生的反应就是热核反应,它不需要人为条件。煤、石油、天然气的化学能归根到底来源于太阳能。植物吸收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植物体内化学能,植物被动物吃掉,又转化

标签:应用题 中考 物理 九年级物理综合应用题 中考物理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