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理论的源泉;从实践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建设的民族基础;从方法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101-03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当代中国社会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当前出现的许多现实和理论问题,都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法割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的构建上、实践的过程以及作用的发挥上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相互贯通、相互融铸,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构建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理论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与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必然的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主义的社会意识,是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价值取向多元及思想观念复杂的局面而提出的理论体系。它同样离不开前人已有的思想基础,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诸多的理论与养料,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
  (一)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民族基础。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繁衍生息、发展下去的精神基因。中国共产党在继承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着这个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的过程中,民族精神是全体中华儿女凝聚力、向心力的力量源泉。
  (二)中国传统道德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重要的思想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注重道德。中国传统道德观对维系中华民族兴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思想来源。“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而“八荣八耻”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固有的美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规范。例如“公忠”的精神是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的道德诉求。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认为在政治理想实现时,天下是公天下,人人为公,人人为我。这与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公”的本质是不谋而合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使得“公忠”这一传统的道德观有了“以服务人民为荣”这一新的时代诉求。其他如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得到体现。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核心理念。古人强调天与人之间的和谐、代际之间的和谐、群体之内的和谐、人与我的和谐以及身与心的和谐。和谐社会曾经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社会理想,现在已经变成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和现实的实践。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及后来将和谐社会建设确定为社会主义本质屙陛,既是对中华民族长期历史追求的一种遥相呼应,又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古代先贤的理想追求仍然是我们今天为之奋斗的目标。
  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实践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建设的民族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程恩富教授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概括为“马学为宗、国学为根、西学为鉴”。笔者深以为然,认为这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的出发点和基石。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应用的民族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作用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的土壤是从传统社会中发展而来的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社会性质、社会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但仍有着传统社会的历史渊源。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引领社会思潮这个重大原则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尊重”和“包容”是引领的前提。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即统一性始终以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基础的。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差异性、多样性并存的社会思潮中的引领作用,就要尊重传统文化这种重要的价值取向。只有在承认各个主体之间利益观点差异的前提下,互相包容、互相借鉴、集众家之长,更好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各种思潮激荡冲突的当代中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许多具体规范的实施离不开传统文化作为载体。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现代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并得以顺利实施,必须首先取得本民族成员的价值认同,达成思想内化;其次以大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载体作为传播途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践行。这些就需要依托富有我们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作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许多具体规范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有融入了传统文化,才得以借助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群众基础,顺利地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及践行。例如小说、戏曲、评书等传统艺术在历史上一直承担着“美教化、移风俗”的功能,今天同样在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这些历经岁月的洗礼,口耳传唱的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历史的选择和思想博弈的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着维系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观。因此,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采用大众的语言、经典的故事、民族的艺术形式等群众所熟悉、所欢迎的方式来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使得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践行成为大众的自觉意识。
  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法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
  中国传统社会形成过稳定而又影响深远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主导中华民族文化史、思想史 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理想”。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并被历代统治者宣扬、借鉴,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维护其政治统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正统思想教育,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作为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发挥其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并具普遍意义的大众化路径,并体现出其特有的一套方法。
  (一)确立行政保障机制,实现群体价值向个体价值观的成功转化。借助政权的力量,通过行政制度来褒善惩恶、树立道德示范、激扬风化、敦率人伦、上行下效、醇化民风,形成一整套从社会价值观向个体价值观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古代推行核心价值观的行政保障机制之一,就是将官职授给那些品行杰出的人。例如西汉元帝推行“四行”选拔官员的制度。所谓“四行”,即四种道德品格,具体言之即“质朴、敦厚、逊让、有行义”。有此四种品格就会受到举荐,有机会获得官职。在这样的行政制度保障下,西汉时期社会中形成尚德的社会氛围,一旦出现品德有欠缺的人则会被罢黜官职。在基层民众范围推行核心价值观,“旌其门闾”是历代王朝经常采用的一种行政激励手段。赐匾额、树牌坊以示“旌表”,以起到典型示范、彰善扬德的目的。在这一套由官及民、由上而下的行政制度干预、引导下,通过每个社会成员个体反省内求、慎言躬行、慎独自律等的自我修养,注重修身、正己,切实把社会价值观转化为个体价值观,内化为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践行。
  (二)注重运用道德教化的方法推进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相对于政府的行政手段,先哲以为对于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道德教化起着更为持久而强大的主导作用。孟子则径直主张“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立足于内在的道德感化,引起受教者情感的认同和共鸣。通过道德感化使人自觉接受和服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规范,体恤世俗的人文情怀,使得其核心价值观更加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从而满足了主体的需要。道德认同、道德判断必定是建立在感情上,只有赢得民众的情感认同的价值观才能成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一方式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指导。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尊重人格、理解人的情感,通过日常人伦生活的介入,伴随“以善为美”的审美愉悦,使道德认同进入民众个体日常心理和精神世界,并转化为民众的自觉价值取向,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和信念,真正成为与当代民众情感认同契合的思想意识形态。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自然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到大众的思想领域,完成其引领社会思潮的功用。
  (三)重视教育的灌输作用,对民众进行价值观教育。中国古代的灌输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传统社会构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教育灌输体系。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平台,制定统一的教育内容和考核标准,有意识地、连续地灌输儒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灌输教育成为推动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成功途径。当前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工人本来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所以面对当前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激荡,灌输是道德观念的养成和内化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和因素。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仍然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进行系统全面的灌输。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华之处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通。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认真汲取这些彰显先哲的丰富思想和闪光才智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构建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虽然这些大众化路径不可避免地具有封建制度的烙印,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无疑对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公方彬,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J],决策探索,2008,(10)
  [责任编辑:荷叶]

标签:中国传统文化 意义 核心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