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现状【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石漠化关系探讨】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作者简介:陶冶(1987.8月―),籍贯:贵州平坝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地理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地理信息系统方向。      
   摘 要: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2 体积分数变化、土壤质量变化、浅层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变化等角度出发,阐述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石漠化的关系。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 土地利用 土壤石漠化
   1.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土壤石漠化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石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为活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地表覆盖度降低的土壤侵蚀程。表现为人为因素林退、草毁一陡坡开荒一土壤侵蚀一耕地减少一石山、半石山裸露一土壤侵蚀一完全石漠化(石漠)的逆向发展模式。
   喀斯特地区普遍具有生境基岩裸露、土体浅薄、水分下渗严重、生境保水性差、基质以及土壤和水等环境富钙的生态特征,对植物种类成分有强烈的选择性,生态系统脆弱。喀斯特地区基岩的大范围裸露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成土方式、土壤丢失和岩溶发育阶段控制,石漠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自然背景。喀斯特区成土速率极慢,土壤允许侵蚀量远小于非喀斯特区,并且在地下水以垂直作用方式为主的地区会出现“土壤丢失”现象。
   2.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状况
   2.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O2 体积分数变化
   以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上的贵州龙洞堡郊区为例,这一地区主要的土壤类型有石灰土、黄壤、水稻土等。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CO2体积分数是不一样的,以此来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的影响,进一步推出对土壤石漠化的关系。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CO2体积分数变化是较大的。
   研究结果表明,其大小顺序为:次生林(0?35%±0?06%)>草地(0?34%±0?05%)>人工林(0?27%±0?03%)>农田(0?16%±0?03%)。次生林、草地与农田之间土壤剖面CO2体积分数差异性显著,人工林与农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剖面CO2体积分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基本一致,空间上表现为上层低、下层高;时间上呈现出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土壤温、湿度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CO2的产生,但相对于湿度(r=0?105~0?393, P>0?05)来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空气CO2体积分数变化与大气、土壤温度的关系更为密切(r=0?602~0?886, P 灌木林地> 灌丛草地> 耕地,其中阔叶林地的有机质分别是灌木林地和灌丛草地的1?95倍和2?54倍,是耕地含量的3?3倍;土壤交换钙含量耕地较其他利用方式有显著性差异( p 灌木林地>灌丛草地>耕地;土壤交换镁含量顺序是:阔叶林地> 耕地> 灌木林地>灌丛草地,但各利用方式间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灌丛草地>耕地>阔叶林地,植被的退化后土壤黏粒含量增加;土壤速效氮含量以阔叶林地最高, 并与其他类型用地间存在显著差异(p灌木林地>耕地>灌丛草地,其中阔叶林地的有机质分别是灌木林地、耕地和灌丛草地的 1?5,1?7,2?2倍,但灌木林地、耕地和灌丛草地的土壤速效氮含量间差异不显著;耕地有效磷含量较其他非农用地高,差异达显著水平(p

标签:喀斯特 贵州 土壤 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