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饮食 > 正文

[促进我区农牧民增收,,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牧民] 农牧民增收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编者按:    为充分认识现阶段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面临的难点问题,并就如何加快“十二五”期间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提出对策建议,2011年初,自治区政协把“促进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列为当年的重点调研课题。去年9月,自治区政协农牧委分别向巴彦淖尔市、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政协和锡盟政协下发了联动调研通知和13项问卷调研提纲。6个盟市接到通知后,迅速组织调研组,深入到各旗县市对农牧民收入增长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且按照问卷式调研提纲,撰写出有数据、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在盟市调研的基础上,全国政协常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内蒙古政委主委董恒宇于12月初率领政协农牧委、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民盟区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行15人,深入到巴彦淖尔市4个旗县进行了进一步调研座谈并走访农牧户。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将提高农牧民收入落到实处,本刊记者专访了董恒宇副主席。
   记者:提高农牧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实现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区,富民优先”目标核心所在。您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这一目标有没有难度?
   董恒宇(以下简称董):“十五”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强农强牧、惠农惠牧的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致富这一核心,积极培育和发展农牧业,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形势喜人,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农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农牧民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单位工资上升,国家和自治区对“三农三牧”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较快增长势头。我区“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农牧民收入年均增长12%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充分显示了自治区党委、政府改善民生、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牧民的决心和意志,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记者:“十一五”时期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较快,您认为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增长?农民和牧民收入的增长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董:“十一五”时期农牧民收入增速快于“十五”时期。在“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动了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适时营造了非农非牧就业机遇,拓宽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渠道。与此同时,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惠农惠牧和支农支牧的政策性补贴力度,使农牧民政策性转移支付收入逐年增加,这是农牧民增收快于“十五”时期又一因素。例如,锡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890元增长到2010年的6153元,增长一倍之多,年均递增16.3%,高于“十五”时期的12.8百分点,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区和全国高3.2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从全区看,“十一五”时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3.1%,比“十五”时期高5.5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比牧民收入增速快。“十五”以来的10年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均快于牧民人均纯收入,有的盟市农民增速更快。如,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在“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1%,而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12.4%。牧民收入增速滞缓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人口和牲畜数量超出了草原自然再生产的能力,致使部分草场退化,畜牧业经济效益逐年递减。其二,草原畜牧业由于受基础设施条件、经营方式、生产手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走势弱于种植业和农区畜牧业。其三,种植业和养猪有补贴,而2010年前畜牧业养牛养羊无补贴或补贴较少,这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了牧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记者:“十一五”以来,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有哪些显著变化?
   董:长期以来,我区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单一,一产独大,这也导致农牧民收入形态单调,结构单一。经过近10年的发展,收入结构逐步有所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收入形态货币化。随着农牧业生产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以实物收入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被以货币收入为主的市场经济所替代。工资性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的不断增长促使农牧民现金收入迅速增加。2005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现金纯收入为2462.5元,2010年达到4575.1元,5年增加了2112.6元,年均增加422.5元;2010年现金纯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达到82.7%。
   另一方面是收入来源多样化。作为传统农牧业区,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一直十分单一,收入渠道狭窄,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但近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观,家庭经营纯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工资、转移等非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粮食直接补贴、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转移支付政策的陆续出台,拓宽了增收渠道,但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大头。2010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036.8元,占当年纯收入的18.8%,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1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达1310.9元,同比增长26.4%,增幅比上年高出11个百分点,对农牧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4.6%,拉动纯收入增长5个百分点。2010年转移性纯收入达到658.6元,占当年纯收入的比重为11.9%,比2005年提高5.6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2011年我区农牧民转移性纯收入达775.6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各项补贴收入为448.6元,同比增长42.2%。同时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2010年为66.4%,2011年下降为60%。
   记者:影响和制约农牧民收入增长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董:农牧民收入是一个复杂性问题,具体到我区,受以下六个因素的制约:
   一、受全球气候影响,我区降水量逐年减少,加上我区生态脆弱,草原和农田再生产能力有所降低。加之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缺乏相应的科技支撑,难以推进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销的现代农牧业进程。
   二、经济发展同农牧民收入增长不协调。据统计,2000年至2010年我区GDP年均增速超过18%,2002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在全国保持第一,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高达30%以上,但同期的农牧民收入增长却明显低于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另外我区的人均GDP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农牧民人均收入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确立。目前农牧民收入增长明显面临着农牧业生产发展受资源瓶颈的制约,非农产业发展受到资金、技术、人才及市场的制约,劳务收入增长受到人口素质、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转移性收入增长面临财力的制约,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可以说收入增长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因此今后农牧民收入增长如何摆脱对一产业的过度依赖,引导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建立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是必然选择。
   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当前,我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无论是组织形式、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流通销售以及城乡统筹等方面都需要制度创新和改革。这些制度设计既有顶层的,也有中层的、下层的,需要认真研究解决。比如在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流转、农牧业水利建设、新品种应用、农牧民工市民待遇、农牧业规模化经营、农畜产品市场培育等方面都存在着部分政策缺陷。
   五、我区 “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增收基数相对较低,年递增绝对值相对较高,而“十二五”时期,基数加大,在高基数基础上保持高速增长显然难度加大。也就是说,“十二五”时期的1个百分点相当于“十一五”时期的1.5个百分点和“十五”时期的2个百分点,每年都需要有更多的增量来支撑。因此,要想在“十二五”期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需要克服诸多困难,逐步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实际问题,才能如期实现农牧民收入增长的目标。
   记者:对于今后促进我区农牧民增收您有哪些建议?
   董: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九届党代会精神,把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近年来出台的惠农惠牧、强农强牧等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全面落实到农村牧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富民优先,实现“两个同步”、“两个达到”,更好地推动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
   一、调结构、转方式,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渠道。从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来看,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当前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效保证农牧业增产增效是今后一段时期农牧民增收的首要措施。为此,首先要加大农牧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积极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走以提高质量,提高产出为主的质量效益型内涵式发展新路子。实现种养良种化、适地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产业化,产品绿色有机化、品牌化。其次,坚持“适度收缩,集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地促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农牧业人口向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域集中,加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步伐,逐渐解决二元结构、城乡差别问题。
   二、落实中共中央2012年一号文件精神,强化农牧业科技服务和科技创新手段,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一是尽快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四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搭建直通村嘎查和农牧户的科技服务平台,适时向广大农牧民开展科普知识、生产技术信息、科技咨询、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活动,把科技惠农惠牧贯穿到千家万户。二是要加强基层科技服务队伍的建设,重点建设好旗县市、苏木乡镇和嘎查村的各类站所(室),切实为他们解决好人员编制不足、经费紧缺、科技设备简陋、办公条件差、科技服务缺失等困难,为基层科技人员开展生产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普及提供便利条件。三是要加大农牧区的科技投入力度,把农牧业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科技研发、基层科技站所建设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除了确保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足额到位外,还应从本级可用财力部分中列支一定比例的资金,纳入年度预算支出,其资金额度应逐年增加。要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投入机制,采取优惠政策激励各类金融信贷部门加大对农牧业科技信贷投入力度,逐年增加授信额度。特别要支持鼓励科技性企业、科研院所到农村牧区投资兴业,进行科技新产品和新成果的实验、示范、推广以及新建技术研发基地、研发园区,进而推动我区科技兴农兴牧战略举措的实施。四是要大力推进农牧业“种子工程”建设,集中人力财力,着力新建一批农牧业繁育、研发基地,提高农牧业的科技含量。五是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生产应用相结合,强化农牧业科技服务,大力提高科技转化与应用水平,创新农牧业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机制,为促进农牧业跨越式发展和农牧民收入增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进一步强化农畜产品流通手段。农牧民的农畜产品只有卖得出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方可获利。流通不畅,价格背离价值,会使农牧民增产不增收。一要建立大宗农畜产品最低保护价机制。除国家对粮、棉、油、糖实行最低保护价外,建议国家及自治区对草原畜牧业区域所生产的牛羊肉、绒毛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解决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二要建全农畜产品产供销市场预测网络体系。为农牧户提供农畜产品生产、销售和价格预测等服务,发挥宏观指导、监控的功能。通过农畜产品信息联网平台,及时掌握和了解国内外农畜产品市场营销、产品走势和价格波动等动态信息,根据市场变化趋势,适时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调控措施,及时引导农牧民生产、销售。三要练好我区农畜产品绿色生态化的坚实功底,积极建立生态原产地产品的认证制度和认证体系。“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工作及责任属于政府行政范畴,应由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尽快建立符合我区区情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和认证体系,制定配套扶持政策,从根本上保障我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稳定、持续地经销到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制度,多渠道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积极实施农牧民劳动预备培训,对农村牧区新成长劳力开展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使农牧民免费得到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牧民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素质。二是根据区内外市场需要和就业需求,与用人地区单位联系对接,摸清楚用什么人,用多少人,签订供需合同。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并跟踪管理服务。三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政务网、手机短信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为农牧民打工、就业搭建信息“高速路”。四是多渠道促进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扶持从事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的中小企业和农牧民专业户,推进农村牧区文化发展,扶持一批从事民俗文化和休闲旅游业的农牧民季节性转产就业,增加现金收入。
   五、加大改革力度,扶持农牧民合作社的发展。根据6个盟市调研情况看,凡是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牧民收入比未入社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45%。因地制宜的引导、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一是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多支持、重抚育”的原则,在巩固、抚育、规范、建设原有农牧民合作组织的基础上,采取组织引导、教育培训、政策扶持的措施,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专业协会,不断扩大合作组织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拓展合作内容、项目和领域,延伸和扩展覆盖面。二是加大资金和信贷扶持力度。财政可用以奖代补形式扶持合作社建设。各级涉农涉牧部门的专项资金应划出一定比例,扶持合作社项目。金融部门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建议在适当时候专门召开一次“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经验交流现场会,通过全区会议,在全区营造鼓励、支持农牧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推动全区合作社健康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使全区15%以上的农牧户加入到合作组织中来,为全方位、多元化促进农牧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牧业夯实基础。
   六、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作用,稳步提高农牧民的转移性收入。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水平逐年提高,政府有能力在调节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增加农牧业生产、科技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性投入外,重点方向:一是进一步提高农牧民医疗、教育、五保、养老等方面的保障标准和覆盖面,通过减轻农牧民在社保方面的负担使农牧民增收;二是建议财政状况好的盟市,可以直接开展农牧民收入补贴,以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三是研究制定“以工补农、以工补牧”政策措施,创新资源开发的利益调节机制,通过提高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和土地等方面的补偿标准,建立“返利补农补牧”等补偿机制,规定资源开发企业在当地解决用工的数量等措施,提高资源开发对当地农牧民就业和增收的贡献。
   总之,“十二五”时期,我区要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富民强区,富民优先为导向,多措并举,稳中求进,确保把“三农三牧”工作和民生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积极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标签:农牧民 惠及 增收 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