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饮食 > 正文

感动中国人物张平宜 [张平宜:感动中国]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月3日晚,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台湾爱心人士张平宜和其他10位大陆人士共同当选“2011感动中国人物”,她和他们一起在那个晚上,在那个用荧屏搭建的社会舞台上,用他们最长久最伟大的爱和贡献,再一次感动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上的所有炎黄子孙们。
  十多年前,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张平宜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大营盘村采访,当地一所为麻风病人子女建立的特殊学校让她心潮难平。经过几年的筹款,张平宜重返大营盘村,在当地盖起了一所正规学校,让麻风病人的孩子回归正常的教育。她远离台湾温暖、优裕的家庭和生活,以大营盘村为家,常年奔走在台北和凉山之间,点滴凝聚起两岸同胞的爱心力量,进行着一场跨越海峡的“爱的长征”,教出了这个特殊学校的第一批小学毕业生。十多年来,她就是这样义无反顾地在那外界曾深感恐惧的“山乡孤岛”,陪护着一群特殊的孩子一路成长……
  “他们这种生命的感觉,那种生命的力量,叫我怎能放下?……我希望他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很期盼什么时候大营盘村能够走出自己的大学生来。”颁奖典礼上,张平宜动情而充满希望地说,这份荣誉是大家对她的鼓励,在之后的日子里,她仍然会往来于四川、青岛(他的弟弟在青岛投资)两地,继续做一个“麻风妈妈”。
  缘于十多年前的一次采访
  如今,对于张平宜来说,她有两个家,一个就在凉山;
  对于麻风康复村的许多孩子来说,他们有两个妈妈,一个就是“张阿姨”。
  这得从十多年前说起。
  1999年,还是台湾《中国时报》记者的张平宜,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大陆,并走访了四川、云南境内的6个麻风康复村。之前,张平宜做过12年记者,从1991年开始在《中国时报》跑两岸新闻。1980年后,麻风病有突破性的治疗方式,许多国家将其从一级传染病中除去,对病人不再采取隔离,而让其回归社会进行治疗。那时台湾隔离医治麻风病人的公立疗养院面临拆迁。正是在这个背景下,1999年张平宜才跟一个慈善团体到大陆麻风村调查采访,并第一次走进让她魂牵梦萦了许多个日日夜夜的这个群体。
  尽管麻风病此时已有突破性的治疗方式,但在大陆的一些贫困地区,麻风病人依然长期被忽视,便渐渐地成了无人问津的“冷门”被搁置起来,而社会对他们也有了一种自然的刻板印象,那就是肮脏,因为麻风病形诸于外,样子非常可怕,有病人活到90岁,就像一只茧一样,四肢都烂掉了。由于人们长期对传染途径不了解,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慌和偏见根深蒂固,麻风病人被疏远、歧视,背负污名和道德审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很多人靠乞讨为生。
  当地的麻风康复村一般都在海拔3000多米左右,这儿曾被人称作“隐形的村落”。从1959年开始,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当地政府不得不在此建立了麻风康复村,安置了许多麻风病人,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治疗。因为怕传染,这个村子被安置在深山里,与其他村庄隔离。许多年来,这些麻风病人和他们的子女就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里,听到喇叭声都不知道那是汽车。
  刚来时,这里的景象让张平宜震惊不已。她以为麻风康复村是以医院的形式集中治疗病人,他们的子女会被带出来抚养。但12天走过四川、云南的6个麻风村,让她见到一辈子忘不掉的景象。
  这些村子极为偏僻,利用自然地形与世隔绝,仍停滞在无水无电、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村上大都是些无家可归的老残病人,有人眼瞎、鼻残,五官严重扭曲变形;有人缺手断脚,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包伤口的布都烂了,周围全是苍蝇,走过的地方都是血痕。更令张平宜震惊的是,身体健全的孩子没有一个穿着像样的衣服,很多孩子光着身子,身上脏得只能看到两只眼珠子。村庄里到处都是游荡的孩子,他们没有沿袭父辈那可怕的疫病,透过眼神仍能看到他们流露出野性的天真……而更让张平宜心痛的是――麻风病人尚有身份、有补助,但他们的子女一无所有,只能跟着父母种地放羊,吃属于父母的那一点点救助。一个村子如果登记100人,真正的人口可能有500多,救助根本不够吃。他们是麻风病人的子女,生在麻风村、长在麻风村,除了集体户口外,他们没有不成其为一个“真正”的人。
  “那些孩子看起来,我就觉得他们的眼神都是空洞的,衣着褴褛,看过之后你都不忍心转身离去。他们没有身份,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只能背负着父母的宿命前行,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是太沉重了。”第一次进入麻风康复村的情景,让张平宜感慨万端、唏嘘不已。
  回台后,一方面为彻底弄懂麻风病,张平宜看了很多相关的书,对他们产生了更深的同情。当时她就想,麻风村的老人已难以改变命运了,只能看着他们自然凋零,但他们的后代不应背负原罪,遭受不公平对待。她要找一条有希望的路,给他们一个重新生活的机会;另一方面,那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那些麻风病人的肢残与贫病,尤其是康复村里那一群孩子天真和期盼的眼神,张平宜感觉心里始终有一种“放不下的挂念”。
  由此,张平宜的人生规划也就在这挂念中悄然改变。
  “为了让健康的下一代走出麻风康复村,教育可能是唯一扭转命运的机会,要有人替他们打开一扇希望的窗口。”第二年,张平宜就作出了身边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离开打拼多年的新闻界,专心投入针对两岸麻风病人群体的公益行动。
  之后,张平宜的足迹延伸到了粤、川、滇等地20多个麻风康复村,最终,脚步停驻在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叫大营盘的麻风小村庄。
  因为那里有所小学。
  “你留下来,我去筹钱盖一所新学校”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总共有19座麻风康复村,可就是少有学校。采访过程中,一直想用教育改变麻风康复村孩子命运的张平宜,后来终于打听到了在越西大营盘那里有一所麻风康复村小学。于是,张平宜立刻放下手头工作,赶往大营盘那所在她心中已是一所小学的“学校”。
  这是怎样的一所小学?直到张平宜到了学校,才知道心里想的那学校模样与现实落差是如此之大,大得让她心里有点“寒”。
  大营盘小学建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教室是两间破土房子,盖在水塘边,大约10平方米的屋子摆着十多张破旧的课桌,黑板上都是洞,没有一扇完整的窗户。估计学校的招牌,是小偷唯一看得上的财产,早已被盗,土墙上还留下招牌的印记。然而,就是这所所谓的大营盘小学,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了12个年头。
  张平宜到达这里的时候,学校正在上课,教室里已经挤着70多个学生了。张平宜看见,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站着听课,一位老师在全身心地教着他们,以至于外人来到学校,也似乎不影响他教学。学生们都看不清楚真正的脸,看起来显得都特别地脏,整个脸庞只能“看见两颗有点亮光的眼珠子”……面对学 校这些景象,张平宜内心又一阵酸楚。随后,她又得知,就是这位这里唯一的王文福老师也在生活的压力下,准备外出去卖水果了,这所学校即将无老师而关张闭门了,学生们即将无老师无学可上,无处可待了。
  如果连这所学校都垮了,真不知这些生长在麻风病阴影下的孩子还能有什么希望。张平宜心里当即冒出这个念头。于是,她立即就向王文福老师许诺:“你留下来吧,孩子们需要你,我去筹钱解决问题并盖一所新的学校。”
  此时,张平宜只是觉得,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么一所学校,怎么可以让它倒呢!
  然而,一个念头,一句话,冒出来说出来十分容易,但真正去落实去做就不那么简单了。
  回到台湾后,张平宜被那个念头、那句话萦绕着,特别是晚上只要一闭眼,脑海里就呈现出那一张张还闪烁着亮光的眼珠子的纯真的脸。张平宜知道,她是心里放不下那些孩子们。在这种理念的坚持下,张平宜立即付诸筹款的行动。她要兑现那个念头、那句话。
  此后的日子,张平宜开始在完成报社的本职工作之余,拼命地通过写文章、演讲、卖书来募款。这还不够,她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份和腼腆,毅然决然地来到大街上卖起了蜡烛。那一刻,她心里面有的只是大营盘那些让人不能不怜爱的一双双眼睛。不仅如此,为更多更快地募集到盖新学校的善款,张平宜硬是带着当医生的丈夫每月给的一万元新台币零花钱,坐上出租车,奔波在台湾岛上,努力去试图说服她认为是潜在的且能够出资的资助者……一趟又一趟,一回又一回,不管吹风下雨,不管路途艰辛,也不管早晨出来充满希望,晚上回来铩羽而归,尽管更多时候要面对不少人冷冷的拒绝,自己也一度“咬牙切齿”地发誓,“下辈子什么都不做,就要做个有钱人”,但到头来张平宜始终未放弃,哪怕是一丝丝放弃的念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张平宜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和人脉关系,积攒和募捐到30万元人民币的款项。
  随后,她带着这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善款,回到大营盘,自己则亲自当上了新教学楼的“监工”。这个时候,张平宜还只能住在县城的宾馆里,每一天她都要在县城宾馆和大营盘村之间颠簸的土路上来回往返。因为学校没有厕所,这个有点洁癖的女人常常一整天不敢喝水。如果实在内急得不行,她就小跑好长时间到邻村,借用“猪圈隔壁的厕所”。
  2002年,破落的麻风村大营盘小学终于盖起了6间砖木结构的教室与2间学生生活用房。2004年9月,张平宜再次用募集来的善款,完成了大营盘小学第二期校舍扩建,建起了二层的学生宿舍楼和三层的教学楼,学校拥有了一至六年级10个班级。此时,加上修建厕所、卫浴设施、绿化校园、解决用水问题等,她在这所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共投入了约190万元人民币。
  在张平宜筹得的所有款项中,有一笔最让她得意。那是2005年,她参加了第二届“keepwalking梦想成真资助计划”,凭着一股为孩子们筹钱的勇气,最终战胜800多位对手,而170万元新台币的奖金让学校有了第一栋三层的教学楼。
  正如她承诺的那样,崭新的教室给大营盘小学带来了希望。而她的命运,也和这个一度被外界遗忘的村庄连在了一起。2003年起,张平宜毅然辞去了工作,在海峡对岸成立了“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开始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事业。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人
  因为自然条件限制,麻风村有长期养成的生活陋习。
  于是,张平宜的战斗就从消除这些生活陋习开始了。
  一开始,张平宜决定先从培养孩子的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意识做起。为改变和培养这种卫生习惯,张平宜给每个住校生发了两条内裤,规定他们每天刷牙洗脸、每周洗一次澡、饭前洗手并检查指甲等。另着重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结婚。因为张平宜来到这里后发现,当地人结婚年龄早,不少人十五六岁就结婚生子,有些人是在学校时就结婚了。
  就这样,从洗脸、刷牙、洗澡开始。她请来义工,手把手地交孩子们,光学洗澡孩子们就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从每年只在春节洗一次,慢慢养成每月洗澡的习惯。之后,张平宜又和义工们一起,教孩子们穿内裤、打苍蝇、去厕所大小便等,培养他们基本的卫生习惯。
  与此同时,张平宜特别重视孩子们的品格教育。学校规定,每位学生都要背《弟子规》。通过这些硬性指标,她希望他们到头来能够有最基本的礼貌和素养。在张平宜看来,她不会对孩子说“读书是你的一切”,而就是想让他们在学校里能够感受到温暖和爱,并逐步使孩子们喜欢唱歌跳舞的天性淋漓尽致地不受任何约束地展现出来。
  战胜陋习还与水有关。因为大营盘村在大山里严重缺水,几年前,当地政府在这一带山区修建了引水工程,大营盘是这条水线的最后一站,但由于各种原因,到达学校的这部分水管被暴露在地面。有时,一头牛踏过去,或一个口渴的人截开水管,就有可能给学校带来“停水灾难”。遇到“灾难”来时,有时停水要长达一个星期。没办法,正好学校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汽油桶,张平宜就和学生们一起坐着小马车去邻近的村落运水。
  这种窘境令张平宜实在有点儿“受不了”。2010年,张平宜从台湾请来了一位水利专家,在找到水源后,又用了将近50万元人民币,在荒山上建成了一个个水窖,“从浮流水到地表水,全部储存起来,一滴水都不要流到外面去”。如今,就算停水,他们也可以在3天的时间里实现自给自足。
  大营盘村共有i00多个孩子,都是麻风村病人之间通婚生下的,他们绝大多数身体健康,但就是因为父辈或者祖辈是麻风病人,一直生活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里,孩子们只是这个村子里集体户口里的一个数字,没有个人身份证。
  对此,张平宜硬是做了两件事。
  一是和家长上演一场“抢”孩子大战。在大营盘村,一些父母觉得孩子上学没用,就叫子女回家干活或出去赚钱。即便后来学校条件改善了,但家长们的思想依然没有改变。怎么样才能改变家长们的想法呢?
  张平宜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办法:学生进校,张平宜就和家长签合同,不让孩子念完书就让他们赔钱。还抛出颇具诱惑的条件,一是读书不但不用钱,还有奖学金;二是学校有好吃的营养午餐。有一次,为了不让一个孩子中途辍学,张平宜“威胁”家长要把他家唯一值钱的VCD抱来抵账,最终孩子留在了学校。在张平宜眼里,学校每少一个孩子,她就得像一个逼孩子上学的“恶婆娘”,冲到孩子家里要求他父母让他回来上课,还要不时地给孩子父母讲道理,希望他们看远一点。并告诉他们,读书是种天分,并非人人适合,但每个人都应享受义务教育,具备基础素养,这里学到的东西,能让孩子以后的日子过得更有尊严。
  二是张平宜开始到地方有关部门积极申请和努力。在她的感召下,2005年的3月,凉山地区的“麻风村”告别“幽灵村”的历史,在户口普查完成后,大 营盘正式成为越西县第289个行政村。2007年,国家投入扶贫资金在当地修路、引水、建房屋,给村民增加补助。无疑,从此后,这个村子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堂堂正正成为中国的公民,可以享受最简单的社会“人”的尊严,可以拥有所有应该有的权利:他可以坐飞机,可以住旅馆,可以去银行开户,一切需要身份证明的事,他们都可以做到了。
  而这一切,大营盘村的大人和孩子都清楚,都是从台湾来的张平宜“阿姨”给带来的。
  让孩子能正常融入外部社会
  在张平宜及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大营盘村逐渐发生改变。引进水源,征地25亩建教学楼、宿舍楼和厕所,打造漂亮的花园学校,说服更多家长让孩子来读书,一切费用免除,学制、教材、考试都统一……在张平宜到来之前从未出过一个小学毕业生、人口逾千的大营盘村,终于到2005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16名孩子完成了小学学习,顺利地毕了业。从此,大营盘小学开始“脱胎换骨”,步入良性轨道。
  按正常惯例,小学毕业应升入中学。但孩子们小学毕业后,却又有了新问题,有些孩子中途便又不再读书了。原来,由于初中学校远,要走3个半小时的路才能到;有些学校由于对麻风病人子女的偏见还没有得到彻底消除,他们的住校请求不能被批准;有些孩子则经常被骂“癞子娃”受到歧视;而有的孩子因为基础不好又受欺负……
  得知这种情况后,张平宜咬咬牙,“好,那么我就再来盖一所中学”,并向当地教育部门提出申请,要在大营盘村建中学。
  当地政府在2007年投入49.59万元为学校修建了学生食堂后,于2008年又投入335万元修建了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和教师周转房。2011年,凉山州教育局特批这所村完小可以面向全州招收初中生,大营盘小学成为一所功能完备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接着,大营盘开始有了初中毕业生。而随着麻风康复村走出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多,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如何能让这些孩子正常融入外部社会?
  起初,张平宜的动机只是一种“最朴素的母性”。慢慢地,随着她与大营盘村的感情日深,她也渐渐有了长期愿望,那就是“让麻风病人子女都能正常地融入外部社会”。
  外部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村里很少有人知道,村民只能感觉到,自己是“令人害怕又讨厌的人”。就连这儿的老师去县城开会,县城的老师都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桌吃饭。
  但张平宜心里明白,要真正融入外部社会,第一步就是要让这些大营盘村仅只有初中毕业水平的孩子们,学到和掌握到至少一门的谋生本领,这样走向社会才不会受歧视,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于是,张平宜开始四处奔波,希望一些企业能够帮助培训,让孩子们掌握些实用的技能。但数天下来,却四处碰壁。一些她熟悉的大老板,宁肯捐款,也不愿意把这些孩子放在自己的企业里,最后张平宜不得不把孩子送到青岛,进入自己弟弟开设的工厂里培训。张平宜给起名叫“希望之翼学苑”职业培训学校。
  首批到“希望之翼学苑”培训的孩子,都是大营盘小学的第一届毕业生,一共26个。在这里,张平宜用自己开创的半工半读模式,对孩子们继续进行“职训教育”。为使孩子们能学好文化、学到技能,张平宜给他们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学习计划,白天学技术,晚上学习文化课。文化课主要有英语、计算机等实用基础课程,另外也可选学国际贸易、会计等课程。技能课主要有修理、电焊、加工等各种技术。与此同时,对这些已渐渐长大了的孩子们,张平宜开始和他们谈心,鼓励他们规划自己的人生,还给他们上电影课、舞蹈课,举办舞会同他们一起跳伦巴。
  然而,毕竟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凉山,对外面精彩的世界还存在不适应和迷茫。在工厂,孩子们不隐瞒身份,有的工人就看他们不顺眼,时有打架事件发生,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的精神负担,使得这些刚刚走出大凉山的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恐惧。不到一年,出来的26个孩子竟然跑了15个。而最让张平宜没想到和伤心的是,跑掉的15个孩子中竟有她最器重的药布,这是个在大营盘小学读书的时候班里的尖子生,一直以来很受张平宜的喜欢。尽管如此,张平宜仍然没有放弃。2009年12月,在张平宜的说服下,在外流浪一年的药布,再次回到青岛培训学校。这让张平宜心中升腾起了希望。
  现今,“希望之翼学苑”职业培训学校已经开校两年,有11个人最终毕业,并签约成为工厂的正式职工,其中有做得好的一个月已能拿到4000元工资。
  望着孩子们最后从“希望之翼学苑”职业培训学校拿到技能证书,学到了生活技能,张平宜才从心里舒坦开来,“我为他们感到骄傲。我一直觉得人生是精彩的,特别希望这些孩子快快乐乐过一生……”这是张平宜一位普通母亲的心里话。
  坚守的背后因有个支持团队
  坚守十多年,只为了一个承诺;但坚守的背后,张平宜最清楚的是,因为她有一个支持她、鼓励她,给她作坚强后盾的团队。她在心里感谢这个团队。
  十多年来,张平宜为了大营盘村的孩子们,牺牲了多少与家人相守的时间,更是把家人也“拉了进来”:第一次踏入大陆麻风康复村时,她的小儿子只有3个月大,而孩子上学后常常利用假期跟她走进大营盘,当起了小志愿者,为了让初中毕业的孩子拥有一技之长,她在青岛弟弟开办的台资企业里办起了职业培训班;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大姐也加入了志愿者团队,帮孩子辅导英文;她创办的“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在台北的办公室就设在丈夫的诊所楼上……
  张平宜的两个儿子一个高三,一个正在上初中一年级。张平宜经常呆在麻风村,和他们聚少离多,心里很是愧疚,所以,她会经常带着孩子一起来到大营盘村,让他们知道妈妈在做什么。她的大儿子从小学开始,每一年的暑假几乎都是在大营盘小学过的。在这里,儿子学着当志工,学校门上的彩绘也有他的很大功劳。有时候,大儿子还成了张平宜教育学生的好榜样。因为大营盘小学校里没有胖子,而张平宜的大儿子长得白白嫩嫩的,于是张平宜就跟孩子们说,你们看,小朋友就要干干净净的,才会长得全身肉肉的,她还让孩子们用手来摸她大儿子,以此来说服孩子们要学会讲究生活习惯。
  小儿子几乎就是张平宜和麻风康复村的见证者,从一出生的时候,他妈妈就在做这一份工作了,待到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张平宜也开始让他学着做志工。第一次去当志工的时候,小儿子身上的背包装满了从台湾带来的小恐龙,他把这些小玩具统统拿出来跟大营盘的孩子们共分享,教麻风村的孩子认识各种恐龙。久而久之,儿子与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有一次,张平宜在楼上看到儿子跟几个小朋友走在一起,他们竟然手牵手,这让张平宜着实吓了一大跳,但那一刹那却也让张平宜感动不已。
  张平宜说,之所以那么多年能坚持 下来,和家人的支持分不开。“以前我是个千金大小姐,除做记者外什么都不会,现在我一个人就能给学校几百个孩子做饭,丈夫惊讶于我的变化,尤其是变得简朴、能吃苦,所以他很支持。”
  张平宜说,2000年,我已基本从报社离职,但仍做特约记者。后来觉得需要一心一意做事,并于2003年正式辞职,成立了“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聚集起一批长期捐助的爱心人士。特别要感谢台湾一个做私立幼儿园的教育机构,几年来捐助总计300多万人民币,还有几个企业家,是同甘共苦的好友,被我“陷害”多年。由于他们的支持,我才有1000多万元人民币的善款帮助孩子们上学就业。
  张平宜说,在各方的努力下,大营盘小学教学及生活设施现已一应俱全,教师也在逐年增加,到了2011年,已增加到12位。代课老师王文福已成正式教师,校长罗桂平已干了六七年,学校现有学生207名,不仅有大营盘和其他麻风康复村的孩子,连过去对大营盘抱有恐惧甚至歧视心理的邻近村子,也有不少孩子来此就读。
  张平宜说,2009年,为了解决麻风村子女的入学问题,四川省扶贫办在大营盘小学的校园内,用260万元盖起一座中学。越西县政府对大营盘村实施捆绑式投入,目前已投入924万元,解决了大营盘村村民的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
  如今,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下,凉山麻风康复村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营盘村的村民已住上新居,尽管大营盘中学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但在张平宜和她的同事们的奋斗下,校园内窗明几净,花团锦簇,一派绿色花园的景象。
  谈到未来,张平宜说,本来我想花3年的时间培养大营盘的中学生,以后的工作就可以交给政府了。没想到我今年会拿到“感动人物”的奖项,我就想自己是不是可以做更多,我希望把我从麻风村得到的经验复制到别处,帮助更偏远地方的孩子,而不一定是麻风村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势必需要利用影响的加持。如果能在大陆成立一个正式的组织,就可以在当地募款,让更多大陆朋友加入基金会。
  张平宜说,如果我在大陆有正式的组织,我的经验就可以由年轻人来接棒,那时候我做不做都不重要了。说实话,像我这样在两岸跑来跑去的,真的没有人要做。我想借这次获奖的名声,让更多的人走进来,让更优秀的张平宜出现。说真的,我会老,总不能这样“折磨”自己一辈子,我还是会向往喝咖啡、过好日子的生活。
  其实,生性浪漫的张平宜还有一个梦想,她将这梦想写进了自己的即将出版的《台湾娘子上凉山》一书:
  那就是在学校坡地高处兴建一座书香亭,亭子四周要种蔷薇,花季时蔷薇灿烂绽放,天气好时,邀三五好友来到书香亭下,畅饮一杯热腾腾的浓馥的咖啡,享受大营盘山林景色,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着他们在校园嬉戏的活泼身影,痛快细数大营盘的前尘往事。
  十多年来,对于麻风村的少年来说,是张平宜阿姨给他们带来了阳光,带来了梦,张阿姨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任何一种花、一句话、一道风景都无法比拟的。他们从内心深处用一曲《麻风村少年献给妈妈的歌》,唱出了对张平宜这位妈妈的感激――
  “我心目中最想念的就是妈妈,妈妈您最近过的好吗?以前在我还小的时候,妈妈您每天都很辛苦,如今您的儿子长大了,妈妈您以后就不用再那么辛苦了;如今您的儿子长大了,也想去看看这个世界了。不过,我在天涯海角,我都会惦记着妈妈。虽然我心中很想念您,但是我又无法马上看到您;虽然我的心已经到家了,但是我的人还在他乡,虽然我的心已经到家了,但是我的人还在他乡”。

标签:感动中国 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