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选官“脸蛋”说话|梦见大官和自己说话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科举制度从隋末发展到明清,已日臻完善,读书人要想进入仕途,必须顺利通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其进取的难度可想而知。很多读书人皓首穷经,终其一生,却最终抱憾于科场。
   清朝刚入关时,渴求人才,考取举人即可担任知县。到了乾隆时期,社会日渐稳定,官吏队伍健全,朝廷就提高了从政者的准入门槛,非进士不能为官。但进士毕竟凤毛麟角,闲处家中的举人不断增多,势必弱化读书人的理想和追求,以致影响到科举制度的稳定。朝廷不得不考虑为落第举人另择出路,这样既体现皇恩浩荡,又能野无遗贤,于是“大挑”制度应运而生。
   当时朝廷规定,凡是乡试后榜上有名的举人接连3次会试而榜上无名者,就可以到吏部注册,参加“大挑”。“大挑”每6年举行一次,标准是:不考文章辞赋,根据相貌应对选拔录用,授予知县、教职等。也就是说,“大挑”只看长相。
   每届“大挑”,由皇帝钦派王公大臣在内阁举行,看相貌决定任命与否。每次叫进20个人,按序排列,先点3人,这是被选中做知县的。接着点8人,这是没选上的,俗称“八仙”,这8人全部出局。这些落选者之所以被叫做“八仙”,是因为他们站在一块儿,便如李铁拐、张果老般怪模怪样。剩下9人不再点名,授以教职。20个人出去后,依次再进20个人,如此循环,直至结束。
   具体来说,“大挑”主要是看身材和脸型,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同田贯日身甲气由”。这一标准创造性地运用了汉字的象形特征,将脸型、身材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为同、田等字形,中等为贯、日等字形,下等为由、甲等字形。同,就是同字脸,方而长;田,即田字脸,方而短;贯,即头大身体长而直;日,即肥瘦长短均适中,较为挺直。符合以上四字标准的可中选。身,就是身体斜而不正;甲,是指头大身体小;气,是两肩不平,一肩高耸;由,即头小身体大。凡有此长相者,皆不入选。
   这种以貌取人的制度,将参加“大挑”的举子列为几等,能不能当官,完全靠身高、长相、自己的运气以及选人者的好恶。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大挑”要求举子容貌出众,有人却能因为丑得别具一格而幸运入选。有一个叫金孝廉的举人,五官布局极不合理,旁观者都不敢正视,因为看一眼就忍不住发笑。然而,此公一进挑场,负责主持的某王爷竟首先将其选为第一。一时间,其他王公大臣相顾错愕不解。那位王爷却说:“不要惊讶,此人胆量可嘉!”众人仍不解其意。该王爷解释道:“此人面目如此,却敢入挑场,没有三国姜维的胆量,岂达如此地步。可见是块做官的材料!”王爷的一时心血来潮,便决定了一个举子的前途命运,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有一年,山东有个举人是个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伟丈夫,没想到竟然沦入“八仙”之列。此人很是不满,拦轿质问王公大臣如此挑选为何依据,这位王公大臣毫不客气地回答说:“挑命也。”人家认定你命中不该做官,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这种简单地看相貌、靠感觉、凭好恶的选人用人标准,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此并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反而将一批虽然其貌不扬,却有真才实学的有识之士阻隔于官场之外。有一个明显的例证,曾掌户部兼署兵部,入军机,擢大学士,以廉洁精明著称的晚清名臣阎敬铭,在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中举之后,先后两次参加朝廷举行的会试,但都没有考中进士,不得已只好参加“大挑”。阎敬铭一班20人进入文渊阁,刚刚行完礼,还未来得及自报履历,主持“大挑”的敦亲王便厉声呵斥:“阎敬铭站起去!”原来,阎敬铭脸像枣核,两只眼一大一小,形象猥琐异常。在亲王看来,这等模样为官,实在有损大清颜面。就这样,连挑都不用挑就被取消了资格,阎敬铭第一次迈入的仕途大门就此关闭。阎敬铭“起去”之后,要想为官,别无他途,只有一心苦读圣贤书,他继续报考了下一科会试,终于在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中了进士。
   如此选人用人,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标签:清朝 脸蛋 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