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政治 > 正文

【多向比较,盘活课堂】活课堂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概念,提高分析鉴赏水平,从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同一教学知识内向学生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求同寻异,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那么在如此多的教学内容中,寻找恰当的比较点是教学的关键。常见的比较法有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种方法,针对这两种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一、比较字词句,让学生推敲文字的妙用?
   为了让学生较快的领会一些关键词句的妙处,教师可以对某些字词加以“改造”,引导学生在同与不同、似与不似之间去玩味、推敲,最终探究出文字的奥妙。?
   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了解如何遣词造句,更能提高学生修改文章的兴趣。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可以故意改成“春风又吹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通过反复推敲,体会“绿”字的妙用。?
  当然,这种相似的比较,往往是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看似信手拈来的比较句,往往要花费教师的大量心血。?
   二、比较题材,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精彩纷呈?
   不同的题材表示不同的主题,即便是题材相同,但由于作家的创作意图不同,其思想和主题也就不同。例如,同样写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流露出与友人分别的恋恋不舍;柳宗元的《江雪》又展现出一个不与世俗同污的蓑翁形象;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却借景抒情,高唱当代无产阶级英雄的赞歌。?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题材的比较,展现同一题材精彩纷呈的作品,对于学生审题立意、确定中心大有益处。?
   三、比较体裁,让学生感受异曲同工之妙?
  同一题材,可用不同的体裁表达,这种比较是北师大版教材的鲜明特征,编者通过每一单元的同一主题,编排了不同体裁的文章,而正是这些文章,折射出本单元的主题。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是“斑斓春色”,编者就这一主题安排了不同体裁的文章:散文《春》,古诗《江南春》、《游园不值》,科普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现代诗《初春》等。?
  体裁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特色进行归纳、阅读、复习,同时也对学生写作重点的确定也有很大的启发。?
   四、比较人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小说和戏剧中,有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将他们进行对比分析。既使学生加深印象,又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在同一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进行对比,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和智叟进行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进行对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和《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进行比较。?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材中有如此多的比较点,因此,我们在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的同时,让比较法走进我们的课堂,在比较中分析,在探究中创新,这样使教学更有意义。?
   当然,教师在进行比较探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必须把比较探究课放在第二课时。
   因为比较探究应该是学生非常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展开教学的,若学生不熟悉文本,又如何去比较,更谈不上探究了。?
   二、 比较点的确定是教学的重难点。
   比较探究文一般来说是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如此多的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当筛选,有取舍。不管是选择字词句为比较点,还是题材、体裁、人物为比较点,都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来确定最恰当的比较点。所以说课堂的预设很重要,寻找最恰当的比较点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 大力倡导发现性学习方式。
   比较探究课的课堂是开放的,活跃的,因此,在学习方式上应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发现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循环过程。”因此,学生要有问题意识,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应充满建构和生成。
   语文课堂要打破原有的老师问,学生答,如何突破问答方式,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教材重新组织与整合。教材只是一种静态的、潜在的资源,需要教师着意地去开发与创造,这样才能让教师、学生、文本进行有效地互动对话,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充满了建构和生成。?

标签:盘活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