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政治 > 正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杂志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目的重要途径之一 的数学教育,不仅在思想认识上要适应创新教育的思想,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也应落实创新教育的思想。下面就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
  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以及一 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一 个善于学习的学生,就是一 个善于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主动学习的学生。创新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创新活动是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在这里学生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地运用发散思维去分析和认识问题,可以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力去体验,可以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求任何一个可能的答案。 在一 般情形下,多数学生缺乏自我激励学习的动机和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到学习主要靠自己,教材只是为自己提供了一 个知识的原型,教师只是把自己引进学习大门的向导,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善于引导学习自己去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自我激发学习动机,主动地去学习。?
  
   二、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创新教育要求的全体性,是针对教育对象而言的,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求“一 个都不能少”。在学生的集合体中,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既是客观的,也是绝对的。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创新教育要求使每一 位学生在其自身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所有的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在数学教学中,始终存在这样一 部分学生,他们难以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授课教师甚至学校,对他们持有偏见,认为他们没有数学天份,缺乏数学细胞。这种认识不仅伤害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抑制了他们隐性求知欲的正常释放。智力正常的任何一 位学生,都具有学好数学知识的潜能,教育本身也应具有挖掘其潜能的责任。教师有责任教学生如何学懂和学会。所以,数学教学要真正体现创新教育的全体性,就应正确对待所谓的“差”等生。?
   三、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性在创新教育中表现为学生发展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教育。它要求学生既要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而且要求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和谐发展,在智力得到开发的同时,非智力因素也得到培养。通过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教育,使学生既要学会如何做人,还要学会怎样生存,既要学会还要会学。?
  创新教育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它渗透到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之中。并不是在现有的教育之外附加一点什么新措施,而是要对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传授和掌握知识的方式上,在教育评价体制上,在师生关系上等方面,创新教育都同过去的教育有质的不同。因此,真正的创新教育应在学校教育的所有活动中体现出来。?
  
   四、创新教育要具有互动性?
  创新教育的互动性,是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丰富学生的认知,以达到学习的广泛迁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在同社会、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首先,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态度和创新能力仅仅通过阅读教材里的陈述性知识是不会得到很大改变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时,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的唯一的标准理解,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侧面。基于此,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就成为必要。 ?
   其次,学生的每一种创新都应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获得反馈信息,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创造的体验。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在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应付困难和危机中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而这正是创新活动的实质所在。?
  
   创新教育是时代给教育提出的一个新挑战,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积极地去探索,努力地去实践。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适应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整体趋势,才能在国际教育发展中赢得自己的主动权,才能真正振兴中国的教育,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标签:浅谈 数学 创新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