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人文环境改造和文化延续的思考:人文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最近,一个位于沈阳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总体环境改造项目,让我又一次接触了老厂房改造的设计工作。如何重新定义老厂区内外环境,如何让老厂区作为一种工业文化保留下来,并让这种文化成为城市新生活区的转型文化,从而让工业区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每个城市几乎都有配套齐全的工业生产企业,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中国城镇变成了工厂区城市,形成了一个特定时期的城市文化。这种文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建设,城市的工业化形态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城市的结构必须重新调整和定位。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的建设必须是科学的、可持续性的,有污染和依托资源生产的企业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许多大中城市中心区域部分工厂企业由于产业转型,要扩大生产而搬迁郊区,还有部分工厂企业效益不佳或造成污染,也要作出让步。老旧的重工业工厂逐步退散,城市区域经济的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如何保留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设施,如何改造再利用,如何达到适应新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生活的需要,还有,人文、低碳、环保等等问题都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大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已经拓展到了巢湖。城东老工业区也将改建成为大瑶海区,为此,曾经举办过一场如何发展大瑶海区的论坛。很多地产商跃跃欲试,目标多集中在发展商业综合体上,论坛也以如何提高地块的商业价值为中心,很少论及文化的发展。这不能不让人担心。那些伴随着老一辈工人半个世纪的安徽纺织厂、合肥钢铁厂等有历史记忆的厂房,是否会在大建设的推土机声中夷为平地?有没有可能利用这些历史遗存为区域经济的繁荣抹上一笔靓丽的色彩?
  近年,在合肥的城市建设中,安徽地域特色文化的发展逐渐得到重视。特别是一些餐饮项目,本土徽菜作为一种特色出现,同时与地域特色相关联的室内外环境也随之协调。合肥的一批本土设计师和省内外对徽派建筑有研究的设计师一起,打造了众多被称之为“传统徽派”或“新徽派”的宾馆、餐饮空间,还有不少家庭也喜欢在房屋设计中添加一些“徽式”的元素。地域文化特色一直在安徽人的心中留存着,人们品评着黄山毛峰的清香,咀嚼鳜鱼、石耳的回甜,自然地感受徽墨在宣纸上的晕染。对于新徽商们,那些木雕、砖雕和石雕不仅成为了一种用来欣赏的收藏,也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文化炫耀。
  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一种方式是对历史遗存的保留和改造利用,另一种方式是对传统地域文化元素的创新设计。
  为保留和改造历史遗存,就需要周边的建筑能让出一定的空间,特别是限制周边建筑的高度和风格。比如合肥的古迹逍遥津、明教寺等,在早期的城市规划中就限定了周边建筑的距离和高度,形成一个较大的广场,在后来城隍庙的改造建设中,把沿街的建筑设计成为徽派两层的街廊相连的建筑群。建成初期,这里的灯会,庙会演唱等文化活动非常活跃,使得城隍庙成为了合肥市人流最密集的商业中心。城市区域的转型也和商业市场一样,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文化产业的介入只会促进商业市场的繁荣。前期的规划和建设是一个关键的导向,这就要求我们环境设计师能够更好地把握这种定位。近年来,对传统地域文化元素的创新设计是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要求,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早期的欧式建筑风靡社会,全国各地一味在建筑上装饰西方古典的罗马柱、拱形门、山花窗……这些现象从根源上说是一种盲目的拜金主义症结。当我们读懂了国外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才知道西方人不仅重视科技创新发展,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创造。现在重新审视我们的设计,则更应该保留和发扬让我们值得骄傲的传统文化,让东方文明之光得以发扬。
  用现代语汇去表述传统的精神,在空间中创造一种徽派意境,这便成了身居合肥的设计师们的一种追求。近年来新打造的合肥几处高端宾馆、会所和餐饮空间,多少都蕴含着徽风皖韵;接待国家领导人的国宾馆稻香楼桂苑、两淮豪生大酒店、静水鱼庄酒店等等,无一不是在将徽派的元素进行创新运用。不仅是合肥,在皖南,省内外的很多设计师也和着徽州的韵律,进行新的文化演绎。不论是对于老厂区文化遗迹的改造,还是新生活环境中宜居环境的创造,设计都需要创新,都需要设计师们有一种环境意识和现代意识。优质环境的创造不能是形式上的文化精神层面,必须要以现代技术为依托;一个完美的设计作品不能只是表面上的呈现,还需要有一定的内涵,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标签:人文环境 延续 改造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