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中学生利他行为的教育管理研究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257-02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在这个转型时期,西方现代社会兴起而盛行的个人主义在我国也有不断蔓延的趋势。中学生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利他行为水平,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利他行为;教育管理
  
  
  一、引言
  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从根本上引起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差。
  在这个转型时期,西方现代社会兴起而盛行的个人主义在我国也有不断蔓延的趋势。个人主义一方面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个人的孤独无助、交易费用、社会监督成本的增加,甚至社会的失序等。众多学者在深入研究、认真反思个人主义,竭力寻找克服个人主义缺陷的同时,展开了对利他主义的探讨。社会学领域中,一些学者将利他主义视为社会秩序、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经济学领域中不少学者反思利他主义与经济学的关系,并寄希望于一定程度的利他主义降低交易费用,维护集体利益以利于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许多学者基于实验法和观察法对利他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利他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在回顾和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对当前青少年的利他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增强中学生利他行为的措施,希望可以通过本研究为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一些素材,能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二、利他行为的概念
  利他行为可以分为一般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和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一般情境下的利他行为是指没有生命危险也没有重大财产损失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普通事情,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或信息表明有人需要帮助,助人者也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因此也没有高度的紧张感。一般情境下的利他行为非常普遍,如在公交车上让座、帮邻居照看小孩、周末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又被称为特殊情境中的利他行为,这类利他行为是有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性的,行为者做出利他行为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紧急情境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少见情形,令人猝不及防,因此人们对此缺乏经验和心理准备,需要利他者采用特殊手段来援助他人。利他行为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利他行为是自觉自愿的自发行为;二是以有利于他人为目的,不带有任何个人企图,不期望他人日后回报;三是利他者本身必须有所付出或遭受损失或面临危险。有学者认为利他行为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
  三、影响因素
  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比较多,研究结果主要把它们归纳为四类:利他者因素、情境因素、受助者特征和社会文化因素。
  (一)利他者自身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利他者自身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他者的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包括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认知归因是利他行为的中介因素,当人们认为困难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就会给予帮助,反之,则不给予帮助。个人公平动机也会影响利他行为。人们从长远观点来看,认为一切都应当是公平的,现在自己作出利他行为,帮助了他人,将来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一样也会有人来帮助自己的。人们就是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作出利他行为的。
  2.利他者的情绪因素。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个体当时的主观情绪能够影响他的利他行为。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更加容易做出利他行为。艾森、克拉克各施沃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当请被试帮忙捎口信时,得到免费礼品的实验组表示非常愿意帮忙,在开始的5分钟,帮忙的愿望是增加的,随后随着快乐心情的逐渐消失,帮忙的愿望也下降。而没有得到任何礼品的控制组,只有10%的人提供了帮助。
  3.利他者的移情。
  利他行为是以对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的移情为前提的,因此移情必定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移情对他人的情感的知觉、体验和分享,是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并跟随他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力。巴特森认为,移情被有目的引发就能够产生利他行为。当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时,他就能够将心比心产生助人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情境因素。
  情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很大,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中会做出完全不同的行为,所以大量学者关注于利他行为的情境因素。
  1.旁观者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研究认为“他人在场”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他人在场即旁观者而抑制了人们的利他救助行为。旁观者效应主要有:观众作用、示范作用和责任分散作用。榜样的作用如同攻击的榜样会强化攻击性行为一样,榜样的利他行为也可以促进他人利他行为的发生。布赖恩和特斯特发现看见他人的利他行为可以使个体更加愿意作出助人的行为。正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他人的利他行为对个体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2.时间压力。
  达利和巴特森研究发现,时间充裕的人比时间急迫的人更能够帮助他人。他们做了对比实验,让人假装在路上摔倒受伤,实验者对经过的第一组学生说他们还有几分钟的宽余时间,结果这一组三分之二的学生停下来帮助受伤者;但却对第二组学生说他们已经迟到了,结果这一组只有10%的人帮助了受伤者。后面一组的人也许并非是麻木不仁,但由于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有限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任务上,而忽略了他人的需要。
  (三)受助者特征。
  心理学家从性别、年龄和相似形三个方面来研究受助者的特征。80%的实验事例表明,女性不幸者比男性得到救助的几率高,即使是在一般的情境中,女性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都比男性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一般而言,由于尊老爱幼的社会传统,儿童和老年人得到的帮助比较多,人们往往把儿童和老年人当成体力和独立性方面的弱势群体,所以觉得有义务和责任给予他们帮助和救助。相似导致喜欢,喜欢助长利他行为。人们更愿意帮助衣着,仪表、观念、信仰等等和我们相近的人,具有相似性容易使人产生亲切感,给予帮助时也更容易产生愉快的心情。
  (四)社会文化因素。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是社会化的产物,他所表现的所有言行也都受到社会文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利他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也必定受制于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规则。虽然利他行为在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中都是受人称赞的,但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尽相同,利他行为的具体表现会有所不同。
  四、建议与对策
  (一)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整体规划之中,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系统在学校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将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二)发展人际交往技能,提高中学生情绪胜任力。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提高对交往的认识,掌握交往的技巧。再者,要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发展解决人际交往冲突的技能。冲突解决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的过程,双方合作协商,做出有利于共同利益的亲社会决策。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认识自己与他人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增强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境对于利他行为的影响不仅具有直接的引发作用,而且还具有间接的信息作用。人在心情好的时候更愿意帮助他人,而情绪的偏离和失控则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情绪胜任力是在引发情绪的社会互动情境中自我效能的展现。积极培养中学生对自己情绪的知觉,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和体验,自我调节处理厌恶和悲伤等消极情绪,控制并接纳自己的情绪以提高情绪胜任力,与他人积极互动情感,促进他们的利他行为。
  (三)加强对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学校应加强对中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相协调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要抓好“做人”教育,也就是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教育;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其自身的学习、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育人功能。
  培养、强化学生的利他观念可以借鉴西方的价值澄清方法,澄清以下内容:为什么要利他?利他可能做到与否?利他于我个人有何好处?为什么要爱集体?有什么益处以及与自身发展如何结合等等。只有在观念澄清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愿意做出一些利他行为。
  (四)训练移情能力,增强中学生利他动机。
  移情是一个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移情是利他行为的重要动机来源,是利他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具有引发助人行为和抑制攻击性行为等亲社会功能。训练移情可以增强道德唤醒和道德压力并作用于道德判断,引起道德感的失调,从而激发利他主义动机,提高利他行为水平。
  移情主要包括移情认知和移情情绪体验两个部分。训练移情能力可以先培养中学生的角色采择能力,多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评价自己及他人的行为,形成正确的自我归因能力。同时,要增强学生移情情绪体验,引导其体验对方的情绪感受,进行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情感内化,结合学科内容通过讲助人故事,扮演某情境中的助人角色,模仿其言语、动作、表情等来体验角色心理感受。可以给学生深入开展一些服务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其助人习惯和意识。总之,利用各种渠道训练和发展中学生移情能力,充分发挥移情作用,增强利他动机,提高利他行为。
  (五)形成良好的群体规范。
  大多数中学生在有利于发展利他行为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学习、直接训练、奖惩等方法,能把体现利他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和信念内化,即把个人利他主义和助人行为内化成一种道德义务感,形成良好的利他行为。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中学生都将这种社会规范内化,社会规范虽然对人人都有同样的要求,但是,有要求不等于就有行动,规范没有达到内化程度的中学生,在外部控制放松或取消的情况下,他们的遵从行为就会消失。因此,在大力进行在学校和社会中进行道德宣传教育使中学生认识并自觉按规范行为的同时,要维持规范对中学生行为约束的力度,使中学生在没有达到内化时感到有一定要服从的外部法律和条规制约。舆论是规范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规范的重要支持力量。健康的社会舆论就是有力的奖惩,社会舆论应对助人为乐、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等思想和行为给以褒奖,对各种不道德和反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给以谴责,从而使更多人遵从社会规范。
  总之,中学生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利他行为水平,以便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未来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标签:利他行为 教育管理 中学生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