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状元 > 正文

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色彩 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蕴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边城》描绘了独特湘西秀美别致的风景画和淳厚朴实的风俗画。作者想用《边城》那样美好的世界来抵御现实的污浊,努力寻求一种自然优美和谐的生命存在形式。但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终究像《边城》的悲剧结局一样。悲剧结局暗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必将走向衰落的命运,也暗示作者重铸民族精神和民族形象的美好愿望的破灭和对这个民族现在与未来的前途和命运的担忧。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人性美;悲剧
  作者简介:张朝辉(1980.10-),男,河北宣化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066-01
  一、沈从文与《边城》
  沈从文于1933年冬至1934年春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边城》。《边城》中他极力营造一个理想的社会,用《边城》的人性美来抵御现实的污浊,作者努力寻求一种没有压迫、没有战争、没有等级观念、人人都和谐相处的生命存在形式,想用文字把心目中理想社会的血液,注射到已经老态龙钟的中华民族脉络中使之具有激情。
  生活中太多的悲剧,使沈从文渴望美的一切,他要表现一种“和谐的生命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存在方式”, 但这种人生形式是不可能在当时社会中找到的, 他只好到理想社会去追寻和建构。《边城》中表现了朴素人性美,但正是这些善良的普通人,却各摊上悲剧的命运,这也许又是沈从文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摊血一把泪, 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痛苦是用微笑表现人生的。沈从文正是融进了自身孤独的情感, 给予了《边城》一种悲剧的旋律,让人惋惜、让人流泪。
  二 、《边城》悲剧的性格因素
  沈从文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他的乐园构想。他把人物都建立在人性美的基础上,但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个体性格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也正是这些缺陷暴露使得本应完美的爱情转化为了最后悲剧。
  (一)翠翠的耽于梦想使“爱”无缘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翠翠爱上了傩送。可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因为固有的矜持并没有大胆把自己的爱表现出来,而是把这种感情深藏心里,当自己的情感堆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遇上外界的刺激就会通过行动、语言流露出来。她为了想早早的看到迎婚送亲的喜轿,她到屋后塔下去眺望,感觉仿佛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又回到自己身边来。她心中那神秘的梦随着那人群,那悦耳的唢呐声飘到远方,显现出翠翠对爱情的羡慕,并且用行动表现出了她得不到爱的苦闷。于是,翠翠就在梦中去寻找自己的爱,去接爱神丘比特之箭。最后的误会导致翠翠的爱情走向悲剧。而另一悲剧是翠翠本应是处在悲剧的中心地位,但却一直处于悲剧以外,对这一切毫不知情。翠翠本身固有的弱点,是造成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二)傩送的迟疑逃避使“爱”无根
  傩送英俊能干,与人真诚相待,善待他人,但在个人情感方面,因为长期受封建儒家礼教的教育,一直没有向深爱着的翠翠表达。当知道个性豪爽慷慨的哥哥请杨马兵提亲之后,他才意识到得把自己的爱意告诉翠翠,要不就让哥哥夺取了心爱的女人了。但得知哥哥淹死在茨滩后,这一噩耗使傩送在良心上受到强烈自责,他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哥哥,不敢再追求自己的幸福了。他选择逃避现实,选择了默默地离开。他无承诺地撇下孤独等待的翠翠,使爱情悲剧彻底爆发。
  (三)天保的成人之美使“爱”无力
  《边城》中把天保大佬描写成个性豪爽敢作敢为的年轻人。他喜欢上翠翠之后便直接表露爱慕之意。此后,他又主动告诉父亲并托人为他提亲,可是第一次托媒说亲却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后来他才知道翠翠与傩送早已彼此心照不宣,翠翠已心有所属。最后,他放弃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他自尊性太强怕人们说他争不过弟弟,表面上为造就弟弟的幸福生活,深层意义上是将来无法面对亲如手足的弟弟和心爱的姑娘将结合的事实,这才是大佬出走的真正原因,客观上他的死也是导致爱情悲剧的一个间接原因。
  (四)顺顺的专横迷信使“爱”破碎
  作者有意把顺顺写得“大方洒脱”、“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为人明事理”、“重义气”、“平和”,但他终究是权势者的代表,权势者最大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益,所以他用权势者的眼光去审视一切。他表面是让大佬和二佬在婚姻问题上自由选择。但是,在王团总以比雇十个长工还得力一些的新碾坊作陪嫁想同顺顺结为亲家时,顺顺并没有听取二佬的意见,而是逼迫他接受了王团总为女儿作陪嫁的碾坊。这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的行为,彻底暴露出封建家长的专制思想和势利心态,使得这一份纯洁的爱情失去了温暖的港湾时刻处在旋涡之中,为最后的悲剧结局爆发增加人为的因素。
  三、《边城》式理想的破灭
  沈从文二十岁离开故乡走进北京,面对北京城现实生活的种种情景,对于这个城市的文明产生了极大的陌生感,这本身就蕴涵了自己固有的文化背景同另一种文化必然产生的冲突,而他又固守自己原有的文化模式,不愿意被都市同化。沈从文要以现实与梦的结合,用乡村的理想拒绝身陷其中的都市文明,冀求那种自然健康、优美的生命形式。另一方面,苦难与痛苦终究不好淡化,现实毕竟难以超越,乡下人的他面对着都市的精神压力,内心总存着潜在的忧郁。他的道德标准在铜臭熏熏的都市面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现实人的冷漠、无情使他只有独自品尝做人的孤独、寂寞与无助。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的地方―故乡。非常遗憾的是处于历史动荡的湘西也难免中国“现代文明”的影响。因此他产生了痛苦,于是沉醉在写对美的追求和对美丽的毁灭上。
  所以,《边城》不仅仅带给我们优美,他追求生命的自然,既不是永恒,也不自由,人在命运的面前是多么的无奈,于是“美丽总是忧伤的”,就成为沈从文在营造他的乌托邦时发出的感慨。他有一颗爱国的心,他想用文学作品的力量唤起人们对善的渴望,从而达到重塑民族自信心的理想。但他并没有找到使这个五千年国度重新回到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的道路。所以作品中他常常流露对现实的忧患,作者试图过通过“道德重造”来改造社会的想法。主观愿望固然是好的,但是在当时外有侵略者带给中国社会的巨大的灾难,内有各个派系的军阀混战,根本就没有一个好的外部条件让他去变革。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题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0 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3]、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标签:边城 悲剧 色彩 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