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状元 > 正文

浙商西进 浙商进邯郸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民从集体化的路上迈入承包田后,他们早出晚归的每一锄、每一镰,都在为自己、为家庭拼命地使着劲,原始的求生私欲得到了无限地释放。肚子很快填饱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衣服也脱下了。但是,人均只有五六分土地的浙江农民,他们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终日思“变”,一个个勇敢者提起擦鞋凳,背起木工锯,挑起货郎担,走向大西北,走向大西南……
  十年前,党中央确立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西部的十二个省、市、自治区,1090个县(市、区、旗),699.8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开始热腾了,3亿5千多万中国西部人,摩拳擦掌上阵了。敢为天下先的浙江人,“先人一步,高人一招”,今日他们已和这片热土结下了不懈之缘,和中国西部人融为一体。成了西部大开发中一支主力军。笔者沿着浙商的足迹,踏遍中国西部的山山水水,忠实地记录下这些成功者的创业史,折射出新时期浙江商人的心路历程。
  
  闯 荡
  有人曾说:地球上有鸟飞不到的地方,但是没有温州人到不了的地方,世界上有很多难办的事情,但是没有温州人办不到的事情。这是对温州人勤劳创业的赞美,也是对浙江精神的一种通俗的哲理陈述。浙江人三十年从草根到大树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摆脱贫困,走上小康,这是浙江人千百年的梦想,在计划经济条条框框的束缚被冲破后,浙江人跨出家门,他们什么苦都肯吃,什么脏活、累活都肯干,什么脏话、丑话都咽下,从事起各种别人瞧不起的“下等活”,弹棉花、补鞋子、磨豆腐、配钥匙、理头发、卖眼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仅台州地区,就有五万多“豆腐大军”活跃在西北城乡,全省外出打工的就达两百多万人。正是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为改变命运而呕心沥血“讨生活着”,承担起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角色,成为改革历史的主力军。今天西部大开发中的成功浙商群体,大多都是从当年打工者中脱颖而出的。
  
  叶志密:最后选择了贵州。
  来自温州印刷之乡的叶志密,圆圆的脸,笑起来弯弯的眼睛,给人一种很有“福气”的感觉。他用一口流利的贵阳话与你交谈,不像是个在商场打拼二十年的“老江湖”。他话不多,显得沉稳、安静,是个内敛的中年人。
  当笔者问到为何选择到贵州发展时。叶志密很得意地说:“你没发现我的贵州话说得很好吗?我是贵州省浙江总商会里少数几个能把贵州话说得很流利的。我闯荡了几个省份之后,最后选择了西南的贵州。”
  1982年,叶志密离开故乡,首先到的是湖北,1983年又西去四川,1984年又南下云南,1985年首次来到贵州,1986年又后撤到了四川。叶志密十七、八岁就从家乡走出来开始在商海里打拼,花了将近五年时间,几乎走遍了整个西南,这期间,叶志密经营着一些小生意,他日夜在思考,捕捉新的商机。
  五年的艰辛游走,24岁的叶志密,1989年再次来到贵州,一开始就凭着娴熟的,在当时属于比较先进的印刷技能在贵州扎了根。叶志密在贵州接了业务,再拉到老家印刷,就这样凭着温州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叶志密在八年里来往于浙黔两地,逐步在贵州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同时也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并于1997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贵州远达印务有限公司。现在拥有资产已有几个亿。
  
  潘孙心:从小木匠到漆业王。
  在乌鲁木齐化工行业,一提起乌鲁木齐通宇漆业中心总经理潘孙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在三十年前,他只是黄岩一个小木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大地改革开放的春天刚开始萌动,穷怕了的潘孙心偷偷地带着两个徒弟,告别刚出生三个月的儿子,乘了七天七夜的汽车、火车来到了乌鲁木齐,等待他的将是新疆这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很快,潘孙心在库尔勒的28团找到了工作,开工第一个月,他就挣到了一千六百多元钱,这是当时三个半大学生的一个月工资呀!潘孙心高兴了好一阵子。三年之后,他回到黄岩,却发现儿子不认他这个老子了,无论拿什么东西哄他,儿子都不愿意亲近他。到了晚上,还不让他上床睡觉。潘孙心告别黄岩后,日日夜夜,时时刻刻记挂着自己的宝贝儿子。第二年,把妻儿一起接到了新疆,可是儿子却因水土不服,没有办法适应新疆的生活,他只好又把儿子送回老家,让母亲帮着带。
  儿子快上初中了,母亲带不了他,打电话向潘孙心告状。潘孙心赶回老家,看到留着长发,一副街上小混混模样的儿子,潘孙心心痛不已。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就是对儿子放任不管,让他想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再是把儿子带回新疆,重新教育。潘孙心为孩子的未来负责,他强行把儿子带到了新疆。经过几年的耐心教育,儿子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武汉大学。毕业以后,儿子成熟很多,懂事很多,看到父亲一年年地衰老,义无反顾地丢下自己喜爱的专业,来到父亲的公司帮助打理生意。如今,潘孙心儿子成才了,事业也成功了,他还当上了乌鲁木齐市政协委员。
  
  徐小富: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台州椒江区的小木匠―徐小富闯荡新疆更是一幕惊险剧。1983年17岁的徐小富辍学了。他放下书包,就抡起斧头学木匠了,脑子特别灵的徐小富跟着师傅只学了13个月,就离开东海之滨,只身一人来到祖国最西部的新疆乌鲁木齐,徐小富清晰地记得:
  来新疆的第二天,徐小富有幸找到了木工活――给新疆大学图书馆的一位干部家里打家具。庆幸的是,他在干活时被新疆当时的商业厅厅长看到,厅长觉得他的家具活做得不错,就邀请他去给快要结婚的儿子打家具。一个不足20岁的外地年轻人,居然被厅长请去干活,这件事让商业厅内七级八级的一批木匠怎么也不相信。几天之后,大衣柜做好了,那批老木匠过来一看,无论衣柜外形还是内部结构,都无可挑剔。他们不仅心悦诚服,还大加赞赏“浙江人真厉害呀”!一传十,十传百,徐小富一下轰动了整个商业厅。此后商业厅、水利厅、畜牧厅、石油公司等部门企业都纷纷找徐小富去做家用或办公家具。
  徐小富常说:“做人做事要踏实,走好每一步,事业才会成功”。不久“一心家具厂”诞生了。1986年,一心家具厂的工人们做完新疆商业厅在乌鲁木齐最高大楼内所有的办公家具后,徐小富又带着工人,用剩下来的一些料头料尾,做了一批凳子、沙发,放在商场卖,没过几天,乌鲁木齐市质量监督局在商场抽检,结果出来后,徐小富制作的凳子竟然获得全市质量第一名。一心家具厂从此一天一天兴旺起来,如今,椒江一心村的这位普通农民徐小富,已成为新疆乌鲁木齐一心家具制造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总资产突破一个亿,他还被推选为乌鲁木齐市工商联执委。
  
  陈宣建:在贵州下了“赌注”。
  西进中成功的浙江商人几乎都是驾驭时代,审时度势的好操手。乐清市柳市镇上的陈宣建在闯荡商海中既是一个谨慎者,也是一个“冒险者”。陈宣建就是受人尊敬和称赞的一位敢于闯荡商海的勇敢探索者。陈宣建出生在一个大家庭,排行老五,他1985年高中毕业就随着四哥来到了陕西西安,注册了一家金属回收公司,第一年成了“万元户”。打拼三年后,看到家乡低压电器遍地开花,陈宣建杀了个回马枪,办起了企业,不甘寂寞的陈宣建又跑起了电器生意。在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那年,他来到贵州,当时贵州全省正在进行农村电网改造,他感到这是一个极好的商机,流淌着温州人血液的陈宣建,认为自己下“赌注”的时候到了,他把奋斗15年所有的积蓄投进去,钱不够,又向几个兄弟借了几十万元钱,在贵阳办起了配电设备厂,今天他已经成为上海一电集团贵州公司的经理了。
  
  王理?:商海中勇于超越。
  在西安见到一位不寻常的义乌女商人。她的名片上写着,陕西盛奥服饰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榆林国贸购物大厦有限公司,榆林世纪国贸百货有限公司和榆林市国贸新天地有限公司。四大公司总裁一肩挑的王理瑛是个十分健谈的中年人,她谈起自己的创业路,如泉水汩汩而出:
  “我不断地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在过去的40年当中有很多梦想,14岁那年就离家出走了,那时什么也不懂。但我坚信,我一定会遇到好人的,也一定会遇到好机会的。那时在浙江江山化肥厂,我的工作是拉煤,像一个小大人一样抢着干活,整天带着微笑在接受身边的事务安排。第一次创业,也可谓是求生的三年,艰辛积累起的宝贵精神财富铺垫了我的未来。”
  “到17岁的时候,已经长得像朵花,大家都会称赞我‘这女孩长得不错。’越是被称赞,我越是臭美。我就想更美,有人说这孩子嘴长得像刘三姐,我就会装扮成像刘三姐的嘴,就这样爱臭美的过程中,就容易做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事。一旦有人说这女孩再长高点就好啦,这些话给我思想中注入一种信念,只要有机会我就会改变自己的身高,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这样,从那个时候起,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只要我想要的,我一定要去实现,哪怕再大的困难,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也要去努力。从此,在我未来的生命当中注入了一种元素,‘就是成功元素’”。
  “1993年,也就是我24岁的那年,我想要更大地改变自己的命运,独自一人来到西安,接过我小哥的摊位。第一天摆摊的时候,我就看着那个一平方米大小的摊位,许久之后,我告诫自己,从此刻,从这个摊位开始,我要在西安康复路三管区的这个环境中做到第一,我要做别人做不到的。别人做到的,我一定要做得比他们更好。好像客户天生就是我的,对待客户的态度是那么的和蔼,是那么的淳朴。遇到任何刁难的客户,我都能化解,最终都能成为我的忠实客户。那时候起早贪黑,好像没有什么能难倒自己,连生孩子都不在话下,孩子落地不久,就又扑向了商海,一切就那么自然的产生了。财富的积累和孩子的来世,那个时候就好像春天的到来,是生发的季节,该来的都来了。最后,在1995年的陕西省工商局打假,在打假中让我如梦初醒,原来货品还有真假区分的,从那一刻起,我再次提醒自己,我要干真的。从此,只要从我手上出去的,一切都是正规品牌。”
  “我是一个不甘于现状的人,只要在我的商海事业中,谁要比我强了,我就要超越他,就是那种不折不扣的闯荡又让我进入了第三次创业阶段。2001年7月30日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从这天开始我彻底转换了角色,从一个股东变成为经营操手,完成了从乙方到甲方的飞跃。当起了总裁,像一个老板的样子了。”
  
   浙江商人在西进中,就靠着一双手,虽然他们的路是坎坷的,甚至布满了荆棘,但他们敢想敢为,大多都成功了。今日,他们可以宣告世人,心有多大,舞台就能有多大。他们靠什么,靠拼搏,靠人格,靠信誉。
  
  信 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困扰着温州的发展,这股巨大的逆流同时也波及到全省各地。一度浙江商人特别是温州商人在全国各地也不是那么受人欢迎了。1987年8月8日,温州市政府将突击清查出来的五千多双温州产的劣质皮鞋拉到杭州武林广场,浇上汽油,点上火,假冒名牌皮鞋燃起一蓬耻辱之火,烧出温州市政府打假的决心,这蓬耻辱之火也点燃了诚实浙江人的信心,这蓬耻辱之火更唤醒了浙江商人,彻底摈弃了“无商不奸”的臭名,他们要靠信誉打拼天下。
  
  叶定坎:靠的是人品魅力
  约好3时半采访重庆市总商会浙江商会会长叶定坎。但叶会长经营着重庆千叶眼镜连锁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川渝两地开设了特许店23家,营业面积超过三千平方米,叶定坎肩上还扛着民建重庆市委员会副主委和政协重庆市委员会常委的两副重担。我们按时赶到重庆市渝中区八一路164号千叶眼镜连锁有限公司总部,叶定坎会长却因急事离开了,我们只见上叶董事长的助理陈群和财务总监龙绪华。这
  两位典型的重庆女士一谈起“千叶眼镜”就兴奋了。她们充满着激情说起了“18年历练,18年辉煌”的“千叶眼镜”风雨而灿烂的历程:叶定坎1988年随着温台“眼镜大军”西进重庆,那时,这位小学文化程度的眼镜小贩,整天背着特制的眼镜箱,串街走巷,成都、重庆两省市的不少城镇都留下了叶定坎的脚印。四年后,他在重庆撑起了“重庆千叶眼镜连锁公司”的牌子,不久后,“千叶眼镜”成了重庆市著名商标和知名字号了,叶定坎也成了重庆市渝中区国家税务局的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笔者问:眼镜小贩变为眼镜大鳄的秘诀是什么?龙绪华一下打开话匣子说开了:“叶总在筹建公司我就跟着他了,现在算起来也已有20个年头了吧,陈群也16年了,我公司管理层人员在这里工作10年以上的已超过一半,全公司150多位员工在“千叶眼镜”工作10年以上的也相当多。这个年代,能留住人才就是财富,否则一个眼镜店怎么能交纳四千多万元税金,这真叫做‘和气生财’”。
  陈群思忖了一下,碰出了一句精辟的话:“我认为叶总的成功在于‘人品的魅力’。人品好我们跟着他做,心情也愉快啦。”
  
  金敬春:甘于吃亏就是成功。
  在贵阳,我们听说,贵州、广西交界的喀斯特是一块神奇的地方,在2007年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喀斯特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喀斯特山峰脚下的荔波县县城住着的浙江台州临海一户金氏大家族,他们几兄弟也很有名望。我们驱车也不知道翻过几座山,更不知绕过几道湾,金氏族主金敬春早早就等着我们。见上面后,真不如传闻中的金敬春,他身高不足一米六,体重刚过百斤,谈吐还带着浓重的“台州腔”。但他的声望却传遍了荔波和贵州的浙商群体。
  金敬春1966年降生在临海市杜桥镇垦岙村,初二辍学开始学木匠,当年17岁的小敬春就跟着师傅颠簸了四天五夜来到荔波。一年后,他开始带徒弟了,一个不足20岁的小伙带着五六个十六七岁的临海小老乡开始创业,这支童子军也争气,很快就成为荔波县城家具制造中的一支生力军了。这时,浙江金华、台州、衢州等地的一批木匠都涌入遍地是木材的这片处女地了,一个只有万把人的县城,一下涌入了三百多个浙江木匠。他们为争生意,浙江木匠分成了几大派系,再加上物价上涨,食品紧缺,一个月吃不上一斤猪肉的日子,让大量的浙江木匠撤走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金敬春木匠帮的“霸主”地位确立了。接着连干了几件不大不小的事,在荔波名声大振。
  1994年,县教育局投资三万元钱维修瑶族学校,金敬春带着一班泥木匠半个月就完工了,教育局的领导验收后,大家都说:“这钱花得值。”
  1995年,洞塘中学教学楼加层,上级只拨了四万元钱,金敬春把这些钱一分掰成两分用,竣工后,县教育局的领导都不信这么点钱怎么能修建成这么好的教学楼。
  1996年,深圳一家公司赞助30万元,帮助荔波建造罗架寨希望小学,金敬春中标了,5、6、7三个月,一座崭新的小学落成。分管教育的县委副书记王家建赶去剪彩,把小学教学楼的角角落落都检查了个遍,他连声赞扬,“楼造得好,造得好。”最终被评为荔波县最佳工程。
  1997年,荔波人见到装饰一新的民族中学校门,都说这门材料费也要五万元,这话不假,实际上大多工费都是金敬春大家庭贴进去的。
  从此之后,县政府、县教育局、县旅游局等单位修修补补的大小工程都承包给了金敬春。到了二十一世纪,金敬春大家族中的泥木匠全部加入了荔波县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金敬春成了项目工程部经理。
  2008年初,200户分散住居的瑶族同胞实行整体下山搬迁,总共需要资金928万元,中央调拨的698万元到位了,还缺的230万元全部由金敬春大家族先垫支了,现在这些瑶族同胞都说金敬春为他们办了一件又一件大好事。
  当今的金敬春已成了荔波瑶族女婿,当了播瑶乡地我村的名誉村长,他这名誉村长可真是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几年来,已买了两百多吨水泥浇了村前的公路,还花钱为瑶族培养了六位大学生,他说,我赚来的钱就为大家花。他的诚实,他的为人,受到了荔波人们的信任,2008年当选了县政协委员,还被推选为荔波县县外商人协会常务副会长。
  
  叶森林:不会做投机生意。
  每一位成功的现代企业家,都在思索一个共同问题,如何在管理好自己事业的同时,超越经济的范畴,利用自己和企业不断增加的影响力,为社会多作些贡献,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叶森林,这位成功的企业家,作为香港格森妮集团公司董事长,贵州省浙江总商会会长,贵州省政协委员,他始终自如地游弋于理想、工作、家人和朋友,社会责任之间。听着他幸福地谈论着自己的人生,感觉到他的信念在一颗饱尝创业艰辛的心灵里成熟了。
  “我赶上了好时代”。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创业,对于叶森林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从懂事那天起,他就伴随着中国最早的温州永嘉桥头纽扣市场,一起兴盛,一起成长。1987年,他就回乡办企业。1993年,他用办厂积攒起的8、9万元钱采购了当时温州厂的名牌皮鞋、名牌皮包、名牌化妆品来到贵阳,他很顺利,第一步成功了。温州群体是中国最具创业精神的群体之一,叶森林是其中的一分子,自己立足的同时,他那双锐眼,整天在捕捉商机。有商机的地方,从来不缺温州商人的身影,经过仔细的市场调查研究,当时贵州正趋于市场经济的发育初期,非公经济体开始活跃于市场,企业竞争意识的增强,形成了企业形象、品牌产业的大市场,而当时的职业服装基本都在省外制作。叶森林感到在贵州具有从事职业服装制造的巨大发展空间,这是千载难逢的商机。1988年,贵州格森妮服装有限公司成立,“格森妮”很快成了贵州的著名商标。成功之后的叶森林,始终记住祖先永嘉学派叶适“以利和义”的名言,他感慨地说:“格森妮是我用十多年时间培养的服装品牌,一个品牌需要稳定的发展,才能最终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有人跟我说,你钱有了,名也有了,可做一些炒地炒房的大生意了。我不愿做投机商,也不会做投机商,我相信,每一个“格森妮”人,都会像我一样心中装着一个企业形象的梦,我们会把这个梦一直做下去”。
  
  陈瑞国: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陈瑞国是做包装的,但他并不是一个擅长包装自己的人。贵州瑞龙塑料包装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都在陈瑞国名下,但陈瑞国竟然不用什么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之类的称呼,陈瑞国这位喝“中国印刷城”“中国塑料之都”水长大的浙商,身上更有故事。
  1964年,陈瑞国出生在浙江龙港镇一户贫困农民家里。1982年7月,陈瑞国拿到高中毕业证书后,毅然打起背包,开始走南闯北的打工生涯。陈瑞国选择了塑料包装业务员,跟别人一样,联系订单后,发回老家加工,拿业务提成。北京、西安、上海、天津••••••陈瑞国转了一个又一个城市,第一次踏上贵阳这片土地时,他身上只剩下100元钱了。一天,在贵州新华印刷厂,他接下了当业务员以来的最大一笔合同,虽然只有几千块钱,但他这天特别兴奋。他感到,新华印刷厂是贵州最大、最现代化的印刷厂,他们能把塑料包装业务让我做,这证明在贵州,他所从事的塑料包装正是空白。于是他就扎下了根。1990年,陈瑞国筹资80万元钱,创办了贵州美隆印刷公司。公司接到的大批订单让陈瑞国看到了更好的前景,但由于技术不过关,生产出的是大量的次品和废品。为了信誉,订单退了,预付款全额退了,美隆关门了。陈瑞国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他跑回老家高息借款30万元,高薪聘请专家技术人员,重新租房,重新买设备,半年后,新的贵州瑞龙塑料包装有限公司成立了。从此,陈瑞国完成了从小商人到私企老板的转型,还在南宁、山东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如今,公司的年生产软包装的能力达到了12亿只,并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局颁发的一类药品包装许可证。
  
  追 求
  “老天是一定不会辜负有心人的,我成功了,要演绎好企业这台戏,我又能做什么呢?我就是要成为一根支柱,不朽的支柱,支撑这座平台,让更多的人与我共舞,舞出世人最精彩的人生路,就算肉体离开人身,梦还在人世间。”义乌女商人王理瑛的这番颇有哲理的话,道明了今日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是把成功作为赚取更多金钱的云梯,而是把成功作为事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去施展、去享受。
  西部大开发中的成功浙商,几乎都在演绎着自己的事业梦想。
  
  张仙德:前进路上不停步的人
  1989年,16岁的黄岩瓦工―张仙德,背着砖刀西进了。开始张仙德在建筑工地干了一段时间,他见到许多西进的浙江老乡靠做服装生意发财了,他也放下砖刀租了一个摊位,干起了服装买卖。不久,结识了宁波这块神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人称生意经的姑娘叶浓娟。1993年,这对“龙凤”成对了。那年春节,叶浓娟第一次来到黄岩。有中国塑料之乡的黄岩夫家,她见到满街、满弄摆着大大小小的塑料桶,千姿百态的塑料花盆,神态各异的塑料玩具,她思忖着,这些东西乌鲁木齐一定有市场。这对小夫妻一合计,进了一大批塑料制品运到新疆,在乌鲁木齐几天就卖完了。张仙德从夫人那里得到启示,新疆的塑料加工是个空白,喝上这头口水,绝对有滋味。于是,他们从黄岩请来了有经验的模具师傅,开始进行塑料模具的生产加工,半年多时间,他俩净赚了九十多万元钱。经过一年运作,一个专业制作和加工塑料制品的新疆龙头企业―新疆德海塑料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当年销售就超过了300万元。2003年,张仙德夫妻俩以新疆德海塑料发展有限公司为基础,开始和西北的可口可乐生产基地洽谈合作事宜。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张仙德夫妻俩的诚信,打动了可口可乐这家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如今,“德洋”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饮料罐装配套企业。经过努力,张仙德夫妇俩的资产已经达到几个亿。
  他们的眼光已注重更高的发展平台。张仙德夫妇俩以新疆德港投资集团的名义与新疆建设兵团12师合作。2005年开始征地500亩,建立工业园,已有七家企业投入生产,2008年工业园区扩大到两平方公里,引进企业43家,浙江五金产业园已开园。目前,这对夫妻雄心勃勃,工业园已扩大到五平方公里,征地审批手续都已经办妥,准备到2013年建成一座拥有200家浙商企业,年产值超200亿元,安置就业人员20万人的现代化浙商新园区。叶浓娟这位有男人气概的宁波商人豪爽地说:“我们只有两个小孩,我们图什么?图的就是一种事业”。
  
  郭毅军:放弃“铁交椅”的博士。
  郭毅军这位从诸暨市排头镇西山村走出去的学子,大学硕士毕业后,到了广州,在一家医疗器械公司跑销售。在销售中,他突然感到,我国的骨组织手术一直采用的怎么还是原始的“木工锯”,他发现高科技的骨组织手术动力装置能极大地帮助外科医生及时抢救病人。但是目前在国内外医疗器械行业中几乎还是一个空白领域,这不仅有科研价值,还有巨大的实用和经济价值,骨组织手术动力装置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同时他又发现,骨组织手术器械今天在全国竟没有一个行业标准。1999年,他再次踏进重庆大学攻读博士。2000年5月,读书中的郭毅军在重庆创立了重庆西山科技有限公司。他开始致力于手术动力装置研发,现已成功完成了神经外科、骨科和耳鼻喉科共计30款型号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申请专利94项,产品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现已进入全国一千多家医院,在应用中得到了广大专家医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神经外科新产品技术开发被重庆市列为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获得2007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重庆市知名产品称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委托郭毅军领军的公司制定“电动骨组织手术设备标准”。
  郭毅军的名字在重庆,在医疗界声名鹊起。一天重庆邮电大学校长特地上门与郭毅军商谈,并邀请郭毅军出任邮电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郭毅军说:“我的事业刚刚起步,离不开呀”。
  “院长”这把多少人盼望的“铁交椅”,郭毅军放弃了。
  
  赵顺湖:一位敢接烫手山芋的兰溪人。
  陕西铜川水泥厂2000年停产了,一千多国有企业的工人三天两头到省、市政府上访,西安市政府下决心实施企业转型,但这个滚烫的山芋谁也不敢接手。
  2002年,浙江省兰溪市的赵顺湖来到铜川,只见水泥厂厂房四周已杂草丛生,但他好似在凄凉厂区的背后,听到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他充满信心地对陕西省和西安市的省、市领导说:“按市场规律,租赁开发,水泥行业一定会在铜川重新兴旺”。
  赵顺湖接手的第二年,一条一百万吨的最新设备水泥生产线投产了,从此,陕西声威集团真正“发威”了。2007年开始,陕西声威集团水泥销售总量排名全省第一,成为全国60家大型水泥企业之一,全国先进民营企业。2009年,集团总资产超过了20亿元,解决就业人员1600多人,2010年工业产值达到了15亿元,上缴国家税收超过2亿元。
  赵顺湖这位浙江企业家曾对陕西省的领导夸下海口:“我到陕西不仅仅是赚钱来的,更重要的是来干一番事业的。”
  今日,陕西声威集团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创建了“陕西声威集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们正积极探索一条 “节能、低碳、循环”的水泥生产新路子。
  
  曹健:打造生态领域航空母舰的人。
  出生在金华的曹健,1981年退伍就将部队学的手艺带回农村,搭起汽车、拖拉机修理铺。五年后,他就先后在上海、宁波、杭州做起了汽车配件生意,后来又兼卖起保健品。西部大开发的浪涛,冲击着这位敢于乘风斗浪的弄潮者,2003年深秋,他来到西安,经人介绍,他赶往坐落在西安西郊的天堂镇边,只见24.4平方公里的一马平川,稀稀落落长出几棵树,一人多高的乱草中,透出几朵开败了的山菊花。他觉得这是黄土坡上的一块宝地,里面充满着商机。他连夜赶回西安,与陕西省农发公司总经理进行商谈,总经理明确告示:这地是陕西省政府授权农发公司直接转让的唯一的农业资产,只能生态开发,不能移作他用。当晚敲定了转让总价。曹健兴奋了,第二天就飞回杭州,一个月后,他把20多年奋斗的10多家公司和30多个门市部全部卖掉,带着几乎一生奋斗的全部“财富”,再次赶回西安。
  今日,这片平川沃土已成了曹健的希望。在一次会上,他向陕西省领导汇报中说:“我今后将年年在这片土地上栽种红豆杉,等这一大片平川全部栽上红豆杉,在我的有生之年,把它打造成一艘生态领域的航空母舰,并利用红豆杉的药用价值,建造成制造红豆杉产品的托拉斯,这不仅是我的财富,也是国家、人类的财富”。
  
  陈律宇:每个职工都有尊严
  陈律宇是永嘉县瓯北镇蒲二村祖祖辈辈种田的农家子弟。家里四代同堂,在集体化时期,吃穿虽然紧紧巴巴,但日子还是过得挺快乐的。踏上社会,童年天真烂漫快乐的时代失去了,迎接他的是与世拼搏抗争的艰难岁月。1988年,16岁的陈律宇跟随父亲到广州办厂。开始,他在半工半读的学校念书,后来跟随父亲跑供销,十年的磨难,付之东流。1988年,他父亲办的阀门厂倒闭了,两手空空回到温州。第二年,26岁的陈律宇向亲戚借了几万元钱,只身一人跑到贵阳,在老乡店里租了两平方米的两个柜台,摆上几台机电样品,生意一直不好,但闲散的时间让这位肯学习的小伙有了“充电”的机会,他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大摞电器方面的书,天天就在柜台上啃起来。事情也就那么奇,他读了书,生意也好起来了。
  2004年,他积累起一笔资金,就在贵阳金阳新区买下了八亩地,办起了电气厂。几年的奋斗,产区已搬迁,现在已发展成贵州中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了。今日,公司已拥有厂房三万多平方米,拥有了国内先进完整的成套生产线,拥有中高级工程师56名,各级管理人员85名,全公司员工95%以上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陈律宇十多年走过的路使他深深感到人生“尊严”的重要性。他认为员工缺少尊严,员工不快乐的企业,多数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而环境宽松的企业,常常蓬勃发展。而员工快乐指数是与企业的发展成正比的,员工快乐指数越高,企业就越有活力。因此,增强员工快乐指数,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和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让他的员工更有尊严,快乐地工作,并成为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陈律宇厂里,听到最多的,也是最质朴的一句话:“你们来这里就是把企业当家,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希望你们能过得开心,过好每一天。”陈律宇努力使自己的企业更像一个和睦、奋进的大家庭,让职工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一直低调的浙江商人在进发西部中,他们成功后的第一个追求,是在思索着一个人价值体现在哪里,要为社会、为人类贡献什么?
  二十多年前,葛永品从东阳市农村走出来,一直在新疆打拼,今天,他已经成为新疆浙江商人的领军人。近年来,他已向贫困地区和四川、甘肃地震灾区等地捐款一千多万元。
  贵州省的浙江总商会积极引导会员,不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已向贵州贫困地区捐资四千二百多万元。
  重庆浙商2010年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在当年8月举办的“助学”活动中,18位浙江商人帮扶了68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其中,重庆浙江商人基金会潘伟副理事长拿出了24万元,准备培养20个贫困学生到大学毕业。
  如今,西部大开发中的浙江商人,都在为努力提升自身价值的努力着。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是浙江商人心中的一面旗子,成了他们终生的追求,不少浙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仅重庆市就有130名浙商加入
  中国共产党。
  奉 献
  浙江商人在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开埠160多年来,浙江人是移民上海最多的外省人,也是上海工商界最优秀的一支。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浙商群体,对上海近现代的演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感慨地说:浙江是一个具有炽热企业家精神的地方,浙江商人既聪明,又肯吃苦,敢于冒险,敢为人先,最让人佩服。
  有人这样比喻浙江商人,他们是水,灵活应变,百折不挠,从山溪、险滩到大海,克服千难万险到达目的地。他们是鹰,高瞻远瞩,目光锐利,在万米高空直击猎物,能快速准确的捕捉商机。他们是笋,落地生根,意志坚定,凭顽强的生命力向上生长,突破重重障碍,茁壮成长。
  还有人以“蚂蚁精神”概括浙商。他们像蚂蚁一样,互帮互利,一旦发现商机,就引导乡亲朋友一起共享:他们像蚂蚁一样抱团,众志成城,共同集聚所有力量,合力办好大事;他们像蚂蚁一样尽职尽责,勤俭节约,不论贵贱,各尽其能,是社会最可爱的人。
  在贵阳,笔者亲眼见到一件事:一天晚上,贵州浙江总商会叶森林会长把几位副会长请来,在餐桌上,喝酒开杯前,叶森林把要办的一件事和盘托出,几位老总就抢着报数据,不几分钟,5000万元的资金聚拢了。虽然这是口头协议,但那种值得信任的爽快劲在商场上是少见的。
  在乌鲁木齐还听到一位神奇女强人的故事,这位名叫徐恩玲的人,如她的名字一样,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1983年春天,她和丈夫一起来到乌鲁木齐推销自家生产的鞋子。当时新疆的鞋帽市场还不完善,她只好在二道桥附近的维族人集聚区搭个地摊,因为她性格好,很快跟周围的少数民族群众成了好朋友,生意从二道桥做到了群众旅社、长征饭店。在乌鲁木齐这些自发形成的贸易市场中,她如鱼得水。1994年,新疆开辟了一个边贸市场,徐恩玲看准时机,她做起了边境贸易。从1997年开始,把公司办到了国外,从乌克兰到非洲刚果,再到罗马尼亚,生意越做越大,名声越来越响。她被同仁们推选为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会副主席、非洲刚果华侨互助会名誉主席。但她每年都要返回新疆几次,不少朋友问她:你现在生意都做得那么大了,为什么不把新疆的生意丢掉?她爽朗地说:“新疆是我第二故乡,过去那么多人帮了我,我回来帮助浙江商人,新疆商人一起把商品销到国外去,把市场办到国外去,我心里踏实,这也叫报答吧”。
  浙江商人在进军西部大开发中,就凭“蚂蚁精神”站稳了脚跟,就凭“抱团”精神创出了大业。20年前西征时,他们除了满腔创业的热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其他一无所有。20年转眼即逝,奋斗的艰辛依然历历在目,结果却是出人意料,他们几乎都成了西部这片沃土上响当当的“拓荒者”了。浙江草根商人西进了。浙江土地上兴盛的一批大企业家也跟着西进了。宗庆后带着娃哈哈一路西进,借助“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模式,取得累累硕果,并成为浙商西进的典范。阿里巴巴在成都投资一亿美元,建立公司西部基地。义乌商人寿建鸣投资80亿元,在成都建成国际商贸城。巨大集团投资75亿元,建立了西部玻璃纤维生产基地。传化集团投资八亿元建成了成都物流中心……
  翻开这辉煌的一页页,中国西部人给予浙江商人、浙江企业家最高的赞誉:
  新疆自治区工商联副秘书长陈新生说:“浙江人靠吃苦、拼搏、抱团”的精神,在新疆创业、投资已超过1000亿元,解决新疆就业50万人以上,为新疆创造税收超过30亿元。不少浙江商人、企业家在新疆打拼的10多年中,既为新疆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抢占新的发展先机奠定了良好基础。
  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张振红说:“一直走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前列的浙江人,在西部大开发中也创造了奇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陕西省有近21万浙江人兴办各类企业1700多家,创办各类市场40多个,累计在陕西投资达到200多亿元。目前,陕西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我们努力把陕西建成西部强省的进程中,更需要浙江等兄弟省、市、区的大力支持”。
  重庆市工商联副主席张明元说:“有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四千”精神的浙商,在渝投资产业已涉及工业、农业、金融、商贸、机械、电子、化工等几乎所有行业和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商人在渝实际投资额已超800亿元,年营业额超500亿元,累计纳税已超过50亿元,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0万个以上。目前,浙商制造,已促进了重庆的经济发展;浙商建设,已改变了重庆的城市面貌;浙商贸易,已推动了重庆的市场繁荣;敢为人先的浙江担保,为破解融资难题开拓了思路”。
  贵州省发改委副主任高鸿说:“浙江商人在贵州已成为一支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到目前,累计投资已超600亿元,涉及矿产、建筑、商贸、农林、文化和教育等20多个领域,年销售额超过600亿元,上交当地税收超过50亿元,安排当地就业人员超过20万人。目前,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实行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贵州的新思路。我们认为,这又是一次机遇,在西部大开发中贵州不掉队,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和解放思想,设法把像浙江这样经济强省中的人才、资金引进来。
  
  今日,浙江已有200多万商人奋斗在西部大开发中,他们办企业、建市场,已融入资金超过4000多亿元,安置当地劳动力超过200多万人,西北、西南地区的各类市场中,浙商经营户占到了1/3至1/2。更重要的是浙江商人为西部大开发注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路。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十年后,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前夕,党中央又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战鼓再次擂起,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再次吹响,浙江人又迎来了新的商机,浙江商人在新十年西部大开发中不仅仅是“淘金”,肩上的使命更是义务和奉献。
  
  
   责任编辑:卢旭

标签:浙商 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