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 学生自主发展课堂心得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那么,怎样的课堂才能更有效地让学生自主发展呢?本文结合“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为例,介绍自己一些粗浅的做法。
  教学设计:
  本节课主要围绕“预习――展示――反馈” 这一教学程序,让学生经历独学、对学、群学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
  设计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老师昨天买了一把米尺,谁愿意猜猜这把米尺的价格是多少?
  生1:1元8角。
  生2:可能是3元。
  生3:2元3角。
  ……
  师:大家说得真好!这把米尺实际价格是――(板书:2.85元)
  师:你知道这叫什么数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数――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评析:利用学生熟悉的一把米尺为素材,让学生猜一猜米尺的价格,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进一步认识小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定向预习,独学内化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认真阅读课本第88页和第89页,完成老师设计的题目。
  专题(一):感知小数
  1.你以前见过小数吗?在哪见过?
  2. 请你仔细观察0.5、12.3、168.92这些数,它们和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像这些数都叫什么数?小圆点叫什么呢?
  3.0.125、12.8,你能读出这两个小数吗?
  4.请你将课本翻到88页,先轻轻地读出这些商品的价格,再填出这些价格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专题(二):理解意义
  1.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米=( )米
  3分米=米=( )米
  2.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
  1厘米=米=( )米
  3.
  18厘米=米=( )米
  4.王东身高是1米30厘米,还可以写成( )米。
  (方法提示:学生独立完成预习题目,教师重点对后进学生进行帮学)
  【评析:教师事先设计好预习题目,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独立完成。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尝试读小数,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学生真正参与了学习。】
  三、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学生将自己刚才的自学成果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质疑问难,组内达成共识,再向全班进行展示。
  措施:小主持人主持全局,各小组组长分别负责自己小组内的展示情况。
  学生可能的想法有:①18厘米是米,用小数表示是0.18米;②18厘米可以看作10厘米和8厘米,10厘米是1分米,也就是0.1米;8厘米是米,即0.08米,合在一起是0.18米。
  小组分工:
  1.第1、第2、第3、第4小组分别展示专题(一),先由组长上台讲解,对小数的读法和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重点展示,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强调:“小数点左边的读法和以前学过的整数的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的数按顺序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如果有单位名称的,一定要读出单位名称。”
  2.第5、第6、第7组分别展示专题(二),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思维再次碰撞,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师点拨:“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的,我们把它叫一位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小数点后面是两位数的叫两位小数,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
  学生在展示时,教师参与其中,及时强调点拨,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风采。通过教师及时恰当的引领和点拨,使学生真正领悟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提升学生的知识构建水平。】
  四、巩固拓展,检测反馈
  1.填一填。
  (1)老师这个月的手机话费是48.56元,就是( )元( )角( )分;(2)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米26厘米,用米作单位是( )米。
  2.游戏:红化配绿叶。
  活动要求:根据绿叶上提供的信息,找找你的绿叶是哪朵花的,找到了再把它贴在适当的位置,让花儿更美丽。
  1米20厘米 1米2厘米 1米2分米 1.20米
  1.02米 一点二零米 一点零二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练习,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评析: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五、总结全课,体验成功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真棒!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评析: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内容再次回顾,体验自己的成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反思:
  对于“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往往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主题图,填写每种单价的具体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和“小数点”,再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会读小数,理解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含义。这样的学习过程,虽然学生认识了小数,但这种缺少“数学味”的教学,失去了数学教学本应具有的教学意蕴,学生还是跟着教师转,被动的思考。但上述这节课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常态,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发展。
  1.联系实际――让学生独学。
  课始,我利用身边熟悉的一把米尺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事先设计自学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方向地阅读课本。同时,我引导从自己的生活现实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小数,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小数的认识,从逻辑结构来看是全新的,但从学生的生活现实来看,已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和认识。在设计自学题目时,我从学生“看到过”“听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让学生自己先学,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开放时空――让学生对学。
  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答案。本节课,我尤其关注后进生,指导他们学习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思维火花再次相撞。尤其在交流小数意义时,他们争论不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无论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还是练习巩固,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他们一会儿独立思考,一会儿相互探讨交流。整个课堂,学生犹如风筝在空中自由翱翔,却始终不离教师设计的主线。
  3.搭建平台――让学生群学。
  新课程中的教师要对自己重新定位,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
  这节课我把课堂给了学生,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在相互的启迪中,他们认识了小数,会读写小数,理解了小数的含义。整堂课都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交流学习心得,没有教师的说教,只有师生间的探讨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争辩。课堂由原来以教师为主角,变成以学生为小老师、教师为辅的组织模式。尤其学生在展示时个个都有发言权,他们充满热情、张扬个性,大胆而不羞涩,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编 蓝 天)

标签:学生自主 课堂 天地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