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思维,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重视数学知识的灌输,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实施新课程改革,“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的呼声愈来愈高,学生学“渔”是一个学会思维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是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成功,必然是喜悦的,这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动机得到进一步激发,有利于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措施分析
  1.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制造新旧认知冲突
  大量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才有效,将问题设置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望到新的彼岸,又觉得自己能够到达,才会有想发展的欲望,才会愿意花时间去思考。为此,我认为,要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设置联系新旧数学知识的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感觉有起点、有终点、有落差,进而在其内心产生对新知的一种渴望,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如何计算圆的周长”一课时,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了多个问题,给学生制造障碍和给出提示,借此激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
  情境(1):用简单的铁丝做成一个比较简单的圆,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其周长。
  情境(2):出示一枚硬币,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其周长。
  情境(3):通过投影仪投影一个圆形泳池,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知道这个游泳池的周长。
  这三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以问题为引领,一步一步地走向课堂教学的中心。而细看每一个环节,大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发展到下一个环节,将一个知识的学习分成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几个环节,便于学生思维,使学生通过思维最终获得了知识和能力上的发展。
  2.从实际应用出发,以价值感激发思维
  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生活的需要,数学这门学科也是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如果离开了生活实际来教数学,无异于舍本求末、闭门造车,将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有亲切感,学生自然产生兴趣,就愿意去思考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之后,我设置了一个实际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一棵最大的树旁,问学生能不能把它的直径给算出来。解决这个问题必然要用到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同时,这也是一个实际的问题。于是,学生的探究热情上来了,有的学生提出来用直尺在上面量一下;有的学生则提出来用绳子绕在上面,再测绳子的长度。最后,大家通过讨论,测量方案落实下来了:先用绳子围绕树的一圈,然后测出绳子的长度,这便是大树的周长,接着学生应用课堂上学到的圆周长公式将直径算出来。我在这次数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最后把树的直径算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调动了他们积极思维,使得思维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了锻炼,知识在活动中得到了内化,一举多得。
  3.掺入趣味性元素,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
  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实,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个活动的兴趣越浓,其注意力越集中,思想活动自然越积极,能够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这点上说,调动学生兴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对此,我认为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从内容着手。小学数学课的内容应具有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趣味性元素,如猜谜语、小游戏等等,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尤为如此。例如,我教学一年级“拼拼搭搭”数学活动课时,在完全复习了书本上的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之后,我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爱好,每六个人自由组合,用已经准备好的物体拼搭出自己喜爱的形状,然后在小组里进行比较。由于没有太多的拼搭条件限制,所以在小组里经常会听见“我搭得太好了”的叫喊声,而我这个时候不单是一个引导者,更多的是一个欣赏者,而且学生在趣味拼搭游戏当中,记住了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特征。
  4.反弹琵琶,由顺而倒逆向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教学内容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再根据顺向逻辑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数”一课时,刚开始,我要求学生顺着数。等学生熟练了这一顺向的次序和结构后,我让学生尝试着将数字倒过来由10开始回数到数字1。我在教学中发现,在上述由顺至逆的整体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数学知识本身从“顺向分析”和“逆向思考”两个方向获得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而且潜移默化地获得了还原意识。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课的设置应当改变传统学科教学中轻体验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习得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喜爱。
  (责编 蓝 天)

标签:激发学生 提高教学质量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