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周记 > 正文

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层的调研报告: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19-02-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层的调研报告 ?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层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思想认识偏差。有的群众认为自己所在地生态坏境很好,有的认为一般,也有群众认为很差。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软任务”,体现政绩不如物质文明建设摸得着、看得见,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更有甚者,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会自然上去,先把经济搞起来,再抓生态文明建设也不迟。同时也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都较差,存在畏难情绪,对工作应付了事。

群众参与意识不强。有些群众在有补助的条件下才愿意对村庄进行规范整洁,更的群众嫌麻烦不愿意进行整改,还有少部分群众认为与自己无关。说明了群众对农村生态文明缺乏认识和了解,没有见识过生态文明建设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认为与自己无关。也有一些群众认为,现在要是抓经济收入,应该一切向 “钱”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无关紧要,无足轻重。还有一些群众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委政府要他们做的事,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参与积极性、主动性,想由政府“包打天下”,自己“坐地等花开”。

工作组织指导乏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组织上统一由乡政府领导小组领导,投入上主要靠有资金来源渠道的农口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工作上财权、事权不统一,牵头部门、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的工作都难于开展。创建工作停留在表面,落不到实处。投入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文化建设需要的引导资金,各资金来源渠道自行其事,向何地投入,投入多少凭乡汇报争取,没有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制约了有限资金激励引导作用的发挥。

二、可取的经验 通过乡内调研和乡外考察,各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力地助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经验可之借鉴。

(一)党政重视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唯有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重视,才能保证组织领导有力。

(二)群众参与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通过宣传,农民群众对建设文明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充满向往,按他们的话说:谁不想邻里和谐一点?环境整洁一点?这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之源。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举各方之力,特别是要重视并依靠群众的力量。

借鉴好的经验就是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既是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参与者,又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受益者。

(三)选好载体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广泛,涉及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习惯,要增强群众遵纪守法、生活质量、生态环保等意识,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要让农民群众能够接受,需要通过适当的载体,虚工实做,把无形变有形,把总体要求变为具体任务,从一件一件的实事抓起。

(四)典型示范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和先进经验,对推动创建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由于各地经济基础有强有弱,自然条件有优有劣,加之行政资源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鼓励条件较好的地方先行先试。??? (五)政策引导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从根本上说,主要得益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需要政策引导。只有适应农村发展需要,从经费投入、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才能有效地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三、意见和建议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针对我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借鉴外地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建设文明生态村庄,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必须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指导和考核力度,化虚为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现工作的有力有效推进。

(一)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大力支持、村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制。

(二)建立和完善投入体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要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切毋由政府包揽。事实证明,群众不热心,政府花再大的力气,投再多的资金,建再好的设施,作用都不大。但政府的投入又是必要的,需要通过政府投入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同时,开展乡村共建活动,动员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帮扶,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创建体制。文明需要养成,创建依靠机制。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创建机制。

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机制。一是建立评比表彰制度。深入生活、立足现实、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用农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接受的办法,广泛开展各种创建活动,运用评比表彰奖励的手段,激发群众的荣誉感,引导群众在创建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推进星级文明户、文明院落、文明村创建活动,帮助农民消除封闭、保守、落后观念,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培养遵纪守法、科技致富、文明卫生、优生优育、团结和睦等意识。推进 “家庭美德”评议活动,评选“好媳妇”、“好公婆”、“好夫妻”,弘扬家庭传统美德。推进以“欢乐新农村”为主题的村民文艺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向老人尽孝心”“向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让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二是改革农村殡葬制度。制订奖励措施,倡导在实行土葬时对遗体进行深埋,不留坟丘,只在墓穴位置种植“标志树”供死者亲属及后人拜祭。因地制宜,利用荒坡、山丘等非耕地以村或大院为单位进行集中安葬,条件允许的还可以以乡镇为单位修建公墓,移风易俗,制止乱埋乱葬,节约耕地,保护环境。

三是建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制度。组建农民礼仪服务队,负责农村婚、丧、嫁、娶等红白事的操办,解群众所急,树文明新风。按群众推选与本人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每个村选一名政策宣传员,定期向群众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每村选一名环境监督员,对农村生态环保、日常卫生进行监督和管理;
每村选一名法律服务员,主要负责调解各种矛盾纠纷,维护社会治安,实现农村社会风气文明健康、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把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对乡镇村干部的工作考核,实行乡镇领导包片,一般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的层层负责制。深入推进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整合水、电、路、气、土地开发等资金,围绕发展生猪、蚕桑产业打好总体战,实现一建(建沼气池)带五改(改水、改厕、改路、改圈、改厨),发展“猪—沼—桑(菜、果、茶、烟)”生态庭院经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做到烧火不用柴(沼气)、吃水不用抬(自来水)、方便不进圈(水冲式厕所)、走路不湿鞋(水泥路)。实施“森林集镇”“森林村庄”“森林大院”建设工程,按照“集镇林荫化,村庄森林化、庭院花园化”的要求,突出集镇街道和周边荒地、荒山、荒坡绿化,进一步搞好村庄四周和院落的绿化,推进边远地、坡耕地置换,实施集中成片退耕还林,实施公路、铁路沿线和集镇可视范围内大树绿化工程,实现行在树中、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对公益林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确保公益林生态效益的发挥;
对商品林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政府扶持、社会投入、低息或贴息贷款等政策,加大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增强林业发展后劲。建立义务植树责任制,将通道、水系、市政绿化的目标、任务、责任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实行包绿化、包管护、包达标。建设农村院落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农户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制度,促进农村日用品垃圾、生物垃圾分类堆放,固体垃圾集中处理,生物垃圾就地转化,实现农村居住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我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将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和谐家园。

? 本文来自https://www.zaidian.com/

标签:文明建设 基层 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层的调研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研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