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主持词 > 正文

新课改下的教学策略_刍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探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探究性学习存在一些误区。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创设教学情境、拓宽教学背景、强调动手操作、加强交流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数学教学 探究性策略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良好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和探索。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让学生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
  1.利用游戏、故事为学生创设轻松的探究学习情境。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做游戏,在教学中巧妙地编一些学生喜爱的故事与游戏,使要学习的内容蕴藏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积极思维和积极探索的动机。
  2.利用问题创设良好的探究学习情境。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产生疑问或者感到惊奇,恨不得马上知道答案,这样,可以很快地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产生急于探究、解决疑惑的兴奋之情。
  3.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
  学生主体地位在探究学习中的体现,首先是对材料的支配,其次是有足够的操作、探究的时间、空间。如果过多限制学生探究时空,让学生自主探究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渗透数学文化,提升探究热情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发展,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在我们面前。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对于培养独立观察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学习《圆的认识》,可引导学生结合所探究获得的知识,理解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比如“圆,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并介绍祖冲之等中外数学家对圆周率不懈探求的历程和独特的探究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提升探究热情。
  三、优化操作,突显动手的过程
  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已有一定的想象,这时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让学生进行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学生在大量动手操作中,折成扇形(近似三角形),可是扇形的面积不会求,怎么办?教师再引导学生把圆平均分成4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看看效果如何。因为底是弧线,还是不能求出面积。教师可接着引导:“从这两种思路中能得出共同点吗?”这一问再次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经过探究发现把扇形折得越小,每一个小扇形就越接近三角形、短弧线甚至可以看成三角形的一条边了,教师趁机演示16等分、32等分、64等分拼成的圆形更加接近长方形……在探究圆的面积公式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引导,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形成的脉络,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探索的快乐,给学生最丰富的体验和发展。
  又如:《三角形的特性》中“稳定性”的认识,通过游戏让学生发现:三角形木架使劲拉,都不变形,而四边形木架就变形了,归纳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容易变形。有学生质疑:如果是铁焊四边形框架,也“拉”不动,那么四边形也就具有“稳定性”?其实三角形的“稳定性”不是“拉得动、拉不动”的问题,这里将生活概念与数学概念混淆。为使生活实践与数学内涵相统一,重新设计操作环节:①先用三根小棒不管怎样移动,首尾连接组成的三角形除姿势变化外,其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归纳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②再用数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三角形三条边长固定了,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所以无法变形,也就具有稳定性。③最后欣赏大量的应用“稳定性”图片和实物。
  四、加强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数学、用数学的主人。把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完善、提炼和概括,促使学生的思维求异、求佳。使学习的个性才能在交流与合作中得到激发,并且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学会合作。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数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可多角度地看问题,又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或考虑问题不全面。
  五、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空间
  “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该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索数学知识。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提供给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加强体验,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便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题目结构良好、条件确定、答案唯一的,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制作标准件”式的练习,往往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
  比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可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宽、高,并计算出墙面的面积和地板的面积是多少。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到校外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这样既能有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学习的习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做到: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多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做。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深刻认识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操作要点,在情境阶段突出“冲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建模阶段突出“活动性”,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练习阶段突出“开放性”,提升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的数学探究更有效。

标签:刍议 小学数学 新课改 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