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主题班会 > 正文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浅析|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新一轮课改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之一。然而,课堂教学不能千课一面,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静。热闹与安静都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当静之处则静,当闹之处则闹,闹与静结合方能彰显课堂教学的本质。
  关键词:新课程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
  当前,新课程理念正在内植于教师头脑,外显于课堂。在许多思想品德课堂特别是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上,课堂活动非常“热闹”,这种“热闹”既表现在形式的多样,如: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又表现在学生情绪高涨而产生的课堂喧闹。这种热闹、流畅、华丽的课堂值得我们反思:难道“热闹”就等于有效性,只有“热闹”才会有效吗?
  一、“满堂灌”变种为“满堂问”,课堂效率低下
  现代课堂,教师越来越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师生对话成为最常使用的教学手段,昔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开始逐渐退出。但有的教师把新课标提倡的“对话”理解成“问答”,于是简单地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单向的“满堂问”,鸡零狗碎、毫无启发性、毫无智力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一些教师常常会费心设计大量提问,但他们却未考虑自己提问的质量如何、学生对提问的反应会怎样、学生有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等问题。这种课堂提问使课堂教学表现为机械、僵化、单向的“师问生答”,大量的教学时间消耗在无效的问题上,降低了课堂效率。因而,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仅仅追求提问的数量。教师设计问韪必须有思考价值,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学生历经真实的思考,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组合进行思索、研究后,才能寻求到问题的结果。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应当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解决问题,并且让那些学习基础或能力暂时较差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或同学的帮助下也能够部分地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无需学生思考,学生随口就能回答,这样的课堂提问就显得过于苍白、没有多少价值。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也应由单向改为双向,既要有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也应包含学生向老师提问,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屉问题生成的过程。在课堂里,问题生成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大于问题解决的价值,我们常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并运用已知经验和学习能力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这应该是“课堂提问”的初衷。
  二、“独角戏”虽成“满堂动”,课堂组织混乱
  “满堂动”,有的教师把新课标所提倡的“活动”形式主义化,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闹哄哄,还美其名曰“动中学”、“做中学”。这种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的“活动”,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没体验、没反思,丧失了活动的价值。有的思想品德课堂上过多的“活动”冲淡了思想品德课的原汁原味,甚至使思想品德课不成其为思想品德课,而成为了小品课、相声课、游戏课。实际上,科学的课堂活动观,首先是实质性的活动观,就是说要让学生的思维等内在精神世界产生活动;其次是既要让学生动,又要让学生静,该动时动,该静时静。教师既要善于组织学生活动,又要善于讲课。
  1“虚假地合作”。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及教学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及价值,都要进行小组讨论。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多数问题讨论浅尝辄止。讨论过程中,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讨论中的“三陪”――陪听、陪说、陪造气氛。
  2.“虚假地探究”。其表现主要有二,一是将探究“泛化”,就是无论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一番,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二是把探究神化,即把中小学生的探究活动无限拔高,用科学家、专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来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从而导致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屑一顾,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探究素养的提高上,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丧失。过多过滥的活动,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进度,更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还有可能导致基础一般的学生逐渐丧失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其结果必然造成两极分化。孰不知,小组台作学习的要素是:把握时机;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经。
  三、课堂评价呈“满堂夸”,不利健康人格形成
  “满堂夸”,即满堂表扬。本次课改强调教师要尊重、赏识学生,但有的校长教师把它理解成对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于是,有的教学过程充斥着对学生的廉价夸奖,无论学生的表现是值得表扬还是不值得表扬。有的校长片面理解某些时髦说法,在全校教职r大会上火讲特讲什么“学生永远都是对的”,无限夸大表扬的效果,同时无限贬低批评的作用,这都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尊重具有相对性。对一个人的尊重不是无原则的包容,不等于一味地顺从和迁就,更不等于放纵和无序。真正尊重一个人就要更严格的要求一个人。因此,科学的尊重观绝不拒绝批评,尊重也不排除惩戒。课堂上教师过多的随意性夸奖宴际是教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因为它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甚至诱导学生养成随意应付的品质,从而对学生健康性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新课标指出,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但任重而道远。愿我们在教学中能重视实际效果,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份实实在在,为课改添一根柴,加一把火,出一份力,发一点光!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够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守住自我,彰显个性,大放异彩!千万别被那些纷繁的理念晃花了眼睛,迷失了方向!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汉光中学)

标签:浅析 新课程 思想品德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