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荐书 > 正文

【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与艺术语言ppt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教育领域里掀起的一股新浪潮,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筒而言之,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注重挖掘其与数学学科的基本要素,探索两者问的共性特征。从共性特征上把握整合的结合点,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学科;整合;媒体;网络
  顾恺之(约348~409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画家和理论家。是现存卷轴人物画的最早一个作者,也是现存专篇画论的最早―个作者。在他的美学思想中有两个著名论点,即:“以形写神”“迁想妙得”。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据记载,他作画数年不点眼睛,人问其原因。他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紧要的,而传神写照的关键是描绘眼睛。同时他也擅长于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
  在很旱的中国古籍里就有“存形莫善于画”的说法。又有“形具而神生”之说,因此。“写形”和“传神”便成了中国画创作理论与作品评价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南齐的谢赫进一步发展了“形神兼备”理论,把“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气韵原是品藻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所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时的用语。在绘画中,“气韵生动”是说作品及其所刻画的形象要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到后来,气韵的概念渐渐涵容进更多的立体表现的因素,气韵便指的是作为主观融合的艺术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
  关于“迁想妙得”的几种说法:
  潘天寿说:“顾长康云:‘迁想妙得’乃指画家作画之过程也。迁:系作者恩想感情结合对象,以表达其精神特点。得:系作者所得之精神特点结合各不相同之技法,以完成其腹稿也。然妙字,系一形容词,加于得字之上,为全语之关纽。……此妙果(襞楷像颊上三毫),既非得形象之上,又非得于技法中,而得之于画家心灵深处之创获。
  迟轲说:“‘迁想妙得’提出了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显示了顾恺之在具备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存在着朴素的辩证观点。‘迁想’既指的是由此一物象联系到另一物象,又指的是画家将自己独有的思想感情迁移人对象之中,与对象融合。‘妙得’是说通过画家深刻的认识、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使作品表现出独创性和典型性。”
  中国画家主张:“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提倡“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认为“意”是绘画创作的灵魂。并强调“写心立意”,通过表现客观世界实现自我感情的抒发。所以中国画的状物抒情,主要是通过以“意象”为基础的造型活动来进行的。
  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有着较大的差距:不注重严格的科学原则和数字规则,诸如直线透视、对象的体积、光影的体现和人物形象的解剖真实。因此,如果把创作论的“迁想妙得”仅仅作为审美主体与客体普通意义上的对立统一,这便不能从创作论的差异上区别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事实上,西方的科学原则和数字规则形成了模仿说一“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永远把它所反映的事物的色彩摄进来”(达?芬奇《绘画论》)。相形之下,如果从整体上把握“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内涵,不难发现中国绘画对审美客体的观察与研究在艺术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对小于沉思默想,凝聚精神的作用。
  中国画家认为,把握对象不能仅用眼睛。而是要用心灵去把握虚廓空灵的宇宙整体。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没有固定的视点,是俯瞰式的,或者是流动游移的。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关照律动的大自然,他的空间立场是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视点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情画境。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作品不是“模仿”出来的,而是“妙得”的。正如顾恺之所画裴楷像,顺在颊上添画三毫,始获其妙。
  中国画家追求的是克服个别的、偶然的东西,揭示天人合一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并极力把转瞬即逝的东谣铭记在自己心中。又表现在客体之中。中国画家笔下的静水和飞瀑,不是对某些自然奇观“超功利的快感”,而是画家思辨的精神写照。中国画的特点:_方面,它多姿多彩,令人惊诧不已;另一方面,它又是那么千篇一律。一再重复,同样令人惊异。它说明,中国古代绘画并不在于发现新的内容,而在于古代传统文化氛围里那些“物”背后的特定象征意义,画家在掌握这些稳定的艺术程式之后,迫使他们不断寻求最敏感的即兴创作,是为了展示画家自己的个性意趣。
  中国画的“意境”是一种借助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所营造出的情景交融、境与意会、意味隽永的艺术境界。“意”是人的思想和情感,而“境”则是由象引发的“象外之象”。意境的表现能带给绘画创作和欣赏更加广阔而深邃的艺术空间与审美享受,因而也是画家们刻意追求的境界。
  (作者单位陕西省成阳旬邑县中学)

标签:中国画 境界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