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我鉴定 > 正文

汤显祖《牡丹亭》 原文 心学对汤显祖的影响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王学对朱学的修正,主要是对“心”进行重新界定。“心学”的核心,是要求人们“去人欲,存天理”,其基本观点与主要内容是 “心即理”与“知行合一”、“致良知”。王学对文人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作为晚明觉醒文人代表的戏剧大师汤显祖的思想构成是复杂的,而无疑这其中王学对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渗透着“至情”论的临川四梦主要源于泰州学派,大胆提出一个“情”字,以与宋明之“理”对抗。下文加以阐释。
  关键词:心学;汤显祖;至情论
  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2
  
  弘治、正德年间,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物,无事,我理,无义,无善”。“出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带学而有,不带虑而得者也”。[1]主张知行合一,对以往的“圣贤至理”都要用“我的灵明”来加以检验,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闲传的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汤显祖,就是觉醒的文人中的代表。
  一、汤显祖的生平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时代,那正是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汤显祖是一代戏曲大师,受到后人的景仰。作为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临川四梦”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至情论”也为后来无数学者指点了迷津。有一大批剧作家直接受到了汤显祖的影响。他们从剧本利益构思到曲词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戏曲史上称之为“玉茗堂派”。
  二、王学及其对汤显祖的影响
  (一)王学思想的缘起
  弘治、正德年间,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物,无事,我理,无义,无善”。提出“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带学而有,不带虑而得者也。” 同时主张知行合一;对以往的“圣贤至理”都要用“我的灵明”来加以检验:“夫学贵的知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1]显然这种学说是主观唯心的,在政治上也不反对封建纲常,它只是把外在权威的“天理”拉到了人的内心,变为人的内在自觉的“良知”,从而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闲传的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王学思想的核心
  王学对朱学的修正,主要是对“心”进行重新界定。“心学”的核心,是要求人们“去人欲,存天理”,其基本观点与主要内容是 “心即理”与“知行合一”、“致良知”。[1]
  1.“心即理”
  该学说贯穿于王阳明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王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王阳明所说的“理”(“天理”),即是“礼”,是指宋明理学中共同维护的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的“理”或“天理”,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心即理”,“理”也就是“天理”。“天理”和“人欲”是不能并存的。必须“存天理,去人欲”。这是王阳明“心即理”的根本目的,即恢复人性至善的本来面目,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知”与“行”绝不能分开。在他看来,“知”不仅是行的起点,而且也是“行”的归宿。这里把“行”归结于“知”,最后强调的是“知”。过分夸大主观能动作用,把“知”和“行”混为一谈,模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差别。但是他的观点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意义,这对于哲学思维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3.“致良知”
  这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或者说,是他关于认识方法的核心思想。他主张要用所谓的“良知”去代替“私欲”。王阳明的“致良知”,是将《大学》的“致知”与《孟子》的“良知”结合起来。他的“致良知”,就是在孟子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所谓“致良知”就是要求人们发现“良知”。只要恢复人的本性,就可以“致良知”。王阳明强调“心”的作用,即是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类自身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这是对中国古代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王学对汤显祖的影响及汤显祖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
  汤显祖的思想构成是复杂的,这其中王学对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以及王学左派的后期代表、著名的反封建斗士李贽都对汤显祖的思想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王艮传徐樾,罗汝芳师从徐樾的弟子颜钧。而颜、罗的主张可说是李贽《童心说》的先声。李贽的“童心说”是指人忠实于自己最真实最本真的内心,去掉一切伪饰忠于自己的“真心”。他哲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唯物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转化的过程。他主张宇宙的万物是由天地(最终是阴阳二气)所生,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
  在受到罗汝芳和李贽影响的同时,在汤显祖的身上同时还矛盾的存在着仙道思想和儒家思想,虽然矛盾,但有时彼此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使知识分子无论进退都能找到思想依据。失意时它是一种安慰,得意时成仙证道正是尘世富贵的继续,同时也把世俗的名利美化了。
  三、《牡丹亭》:汤显祖思想的载体
  (一)“至情论”
  汤显祖的 “临川四梦”中体现着他的“至情”论,他大胆提出一个“情”字,以与宋明之“理”对抗。汤显祖的“至情论”承接着阳明心学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余脉,继续与“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理学观念分庭抗礼。“至情论”的主张实质上是肯定人的价值,高扬人性的尊严。它将情视为人生的根基,情有崇高的价值,提倡真情至情,渴望理想的有情天下。随着历史的进程,在人类社会里,文明的脚步不断前行,人性在权势和物欲的双重压迫下沦为下贱,各种人道主义危机不断涌现,“情”的缺失以及世人内心渐渐地的冷漠越来越严重。面对未知的命运,重视情感的价值,呼唤人性的复归已经是立刻需要完成的了,汤显祖的“至情”主张在以人为本的人性至上方面,启示着人类以至真至爱为人生的基点,创造以情感为纽带的人性化真情世界。在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中,情与理的对抗,是戏剧冲突的中心,也是艺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础。罗汝芳进一步指出了情欲和天理并非“绝缘”,而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到汤显祖受到王学的影响产生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至情论“的完美体现,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而戏剧表演将旁观者从冷漠无情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调整过来,人们最终在“至情”的感召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二)“至情论”在《牡丹亭》中的体现
  在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最著名的要属《牡丹亭》了,那段曼妙的爱情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佳话。杜丽娘的执着,柳梦梅的痴情,让人不得不为这对重情义的恋人而感动。汤显祖的笔下,杜丽娘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痴情,至真至情,为爱而死,因爱而生。汤显祖巧妙的设计了梦境,让杜丽娘与自己的爱人柳梦梅在梦中相见,“至情论”在杜丽娘的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杜丽娘是典型的至情者,梦中见到柳梦梅而相思成疾。在封建的束缚中大胆的为情执着, 汤显祖让杜丽娘终于在昏然梦幻中得到了与柳梦梅的至情合一,杜丽娘那番“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1]的感伤心情便在柳梦梅及时的抚爱中而复生。
  对于杜丽娘这个人物的设置,其性格有了转变,一向乖巧的知书达理的千金小姐,为了“情”发展为敢于决裂肯为情牺牲的勇敢女子,在杜丽娘死后,与阎罗王据理力争,身为鬼魂仍对柳梦梅一往情深,将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完美的演绎出来,正如汤显祖在此剧《题辞》中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2]而这样的“至情” 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将旁观者从冷漠无情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调整过来,起到了“至情”的宣传与实质作用。与杜丽娘相爱的柳梦梅在大师汤显祖的笔下也是令万千读者传诵的,他的性格基调是痴情,钟情和纯情,捡到了杜丽娘的画像日夜把玩呼唤真人出来便是痴情的体现,这就是至情论在柳梦梅性格中的第一重体现,在杜丽娘告诉柳梦梅自己是鬼魂后,柳梦梅依然对杜丽娘爱的深切,这是钟情的演绎。而金殿对峙,这也就是纯情的体现了。
  从《惊梦》到《寻梦》,从《写真》到《闹殇》,每一场都是杜丽娘的情感抒发至为强烈的表现,都是命运呈现的至为酸楚的重点场次。在《惊梦》和《寻梦》中,看到了杜丽娘对美的发现与爱的渴望,对美与爱的深刻回味与强烈追忆。《写真》描摹了杜丽娘娇美的容颜以及对爱的执着与坚定。《闹殇》是毁灭与爱情持续延伸的完美体现。最使人感慨的是《惊梦》这场戏,虽然充满了强烈的仪式感,但这是对自然、青春和爱情的崇高赞美。“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3],为了这次赏春游园,杜丽娘临行前细细梳妆,悉心打扮,事先经过了新娘出嫁前的精心准备。杜丽娘带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进入花园,如痴如醉,顿生大梦初醒之感: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4]
  多么美好的文字,丝丝入扣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杜丽娘的情愫。在戏曲文学领域,《牡丹亭》实为经典。同样也具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有情的人,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论。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四、汤显祖对后世的影响
  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相继问世后,受到了个方面的关注与重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没有哪一个明代戏曲家像他这样受到后人的景仰。其后有一大批剧作家直接受到了他的影响,无论是从剧本的构思还是曲词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
  在广大的读者之外,还有极为众多的演员和观众在演出现场亲身感受汤剧的魅力。昆曲上演汤剧尤以细腻、缠绵作为其剧种特征之一,涌现出一代代十分知名的演员。从清宫升平署的宫廷戏班到为数众多的职业戏班和家庭戏班,上演以《牡丹亭》为主的汤剧,已是衡量其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汤显祖的这些剧作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眼中的佳话,其思想内涵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人。汤显祖是戏剧界的代表,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其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永恒的审美意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他的思想也对后世历代文人思潮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来.有无之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杨国荣.心学之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2.
  [4]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
  [5]王阳明.心学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7.
  
  [1]陈来.有无之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1]杨国荣.心学之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2.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1.
  [2]同上
  [3]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
  [4]同上

标签:影响 心学 汤显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