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我介绍 > 正文

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实现途径_德育目标实现的审美观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确立正确的德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阐释德育及其德育目标,从而揭示德育目标实现的深层内涵,初探新时期德育目标的实现应从审美角度出发,努力寻找主体的道德灵魂。
  关键词:德育 德育目标 审美 道德灵魂
  0 引言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追求灵魂与情感,“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他把教育的过程首先看作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是科学获知的过程的一部分。那么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道德教育目标的根本同样在于追求灵魂与情感。
  1 德育目标的重要意义
  从教育的整个系统来看,思想品德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卓有成效有赖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其目标的科学性更具深远意义。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方向,是衡量和考核德育工作成效的尺度,也是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
  2 德育、德育目标
  2.1 德育
  德育,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学界长期以来对德育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概念是从德育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解释的,它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心理方面、纪律方面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2.2 德育目标
  2.2.1 定义: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目标在德育领域的具体化。它的内涵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可以看出,德育目标属于观念中的预先设定,先于德育而存在,在进行德育之前,人们就已经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何种品德的人,在观念中形成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形象。德育目标就是从受教育者所要形成某种品德的角度,来说明德育的作用和认识德育活动的价值,因此,可以说,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活动结果的具体要求,对德育工作产品的质与量的规定,是德育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过程所培养的品德规格,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2.2.2 内容:新时期我国德育工作的战略目标:科学地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思想。最终目标是让全国人民具有共产主义理想。
  3 从审美角度出发,寻求德育目标的实现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的《美学》正式出版,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将“美学”定位为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西方现代美学兴起以后,主要是20世纪以来,“美学研究的对象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变到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从罗列和寻找一系列美的特质转变到对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进行描述”,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审美体现出一种回归,一种对自身意义与追求的回归,是超越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基础上的“美”的形态。最终体现出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审美范式是规范审美活动的一种模式,是审美活动本身的样式、样态。审美的主体是人,在新的审美范式指导下的人,在审美活动中不只是外在地关照审美对象,更主要的是通过审美活动,来关照自己的生活环境、生存境遇,进而关怀自身的生命价值。让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天成”的、涵养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外在牵强的“内化”。这就是审美过程给与德育过程的精神启示。审美的特点就在于它对功利主义与绝对理性境界的超越,进入一个具有价值的意义世界。人不在将自己的追求仅限于外在的实际需要与功利性意图,而是通过审美,通过非功利性培养人们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创造最终达致最高的自由境界。
  从德育目标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德育目标重在体现价值性,本质上是德育价值的凝结。也只有从价值蕴含角度出发,人的内心才能真正觉醒,才会渴望成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道德的光辉才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持续的发光、发热,延续民族的价值与精神。从德育目标的具体内容来看,人们会更多关注每一具体指标的达成,把道德、修养的养成当初具体任务来完成。而越来越忽视人的素质与修养在价值层面的自觉,越来越远离人的灵魂的升华与人的灵魂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从而远离德育目标的真正实现。德育目标的战略内容可以看出,就是要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生命运动和精神活动,最能体现人的自由本质的特点,只有在审美中,人才能自由的实现全面、完整意义上的自己,充分表现人所独有的本质力量,人才能充分体验人之为人所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因此,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审美活动。
  道德教育应以追求人生最高境界的实现为目标,应该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当然个体的人生价值不仅仅是物质享受等外在的快乐形式,而是精神领域的愉快与充实。
  理想的德育应该克服对现实的消极适应,关注人类和永恒的价值体系。培养道德情感、道德直觉,培养关怀人的心理和能力应同培养其他道德品质结合起来,成为德育培养目标的核心。道德情感、道德直觉,关怀人的心理和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审美性德育,即是将德育与审美性教育结合起来。这种德育效应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美情感的发展对道德情感发展的积极作用;二是健康的审美趣味为高尚道德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动力;三是正确的审美观促进高尚道德品质的培育。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德育能解决德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弊端,赋予德育以灵魂。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人民出版社,1984.
  [3]谭传宝.德育美学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宁(1984-),女,甘肃省白银市人,西安科技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育。

标签:审美观 德育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