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我介绍 > 正文

【两岸医药卫生产?合作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医药卫生行业现状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医药卫生是最大民生产?之一。本文考察了现阶段台湾医药卫生产?的结构特点,分析、探讨了两岸医药卫生产?合作的现状与合作前景。本文认为,从过去“表层”合作向“深层”合作转移,从“个别”产?部门的合作向整体医药卫生产?合作转移,在这些转移中,聚集高增殖领域,进一步落实《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为两岸人民的福祉,进一步深化两岸医药卫生产?的合作发展。
  关键词 医药卫生产? 两岸合作 深化发展
  医药卫生是最大的民生产?之一。海峡两岸第六次“陈江会”签署《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2010年12月)以来,如何深化发展两岸医药卫生产?的合作,这是两岸?界都在思考、都在积极推动的议题。本文在分析台湾医药卫生产?发展概况与特点的基础上,侧重对两岸这一领域合作的深化发展进行探讨。
  医药卫生产?的涵括
  医药卫生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也是衡量地区、国家进步与否的重要指标。就医药卫生产?而言,目前世界上尚无一致的界定,随着各国的社会保障、卫生医疗、人文社会等诸多背景的差异,而各有不同的意涵。在欧盟,这一产?被称为“社会产?”或“社会经济”。就两岸而言,这一产?,同属“医药卫生”范畴,在具体表述上也比较接近。根据台湾“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于2006年第八次修订的《台湾职?分类标准》:医药卫生产?隶属于医疗保健及社会工作服务?,主要包括:从事医疗服务的行?,如医院、诊所、医学检验等;照护服务?以及生物制药等相关产?。从这个分类看,虽然台湾医药卫生产?涵括很多,但是,体现在产?内部结构上,主要是以医疗服务、生物制药和照护服务为主,简单说,它是以这“三大板块”为结构的大众民生产?。
  从产?特点看,与其他产?相比,医药卫生产?自身的特征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知识含量高;二是信息不对称,由于医疗是以专?化服务为主的,供给与需求的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长期以来,医患双方主要以“信任委托”为医疗模式;三是,近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医疗观光”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通过“医疗观光”平台促进了医药卫生服务的区域化、国际化与合作化的发展。
  台湾医药卫生产?发展的概况与特点
  医药卫生是台湾最重要的民生产?之一。从其产?发展轨迹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致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50-1970年)是起步期:以发展公共卫生,推广防疫健保为主。第二阶段(1971-1984年)是发展期:不同来源、不同属性资金的医药卫生组织、机构,纷纷进入医药卫生服务市场,整个医药卫生产?呈现量的扩张。第三阶段(1985年至今)是拓展期:其主要标志:一是1985年推动实施“筹建医疗网计划”,筹建医疗网的目的旨在均衡医疗机构的分布;二是1995年3月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制度”进行医药卫生资源整合,在整合中扩大医药卫生服务市场;三是民营、财团法人的医药卫生组织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台湾提供医药卫生服务的主要角色;四是2009年台湾“卫生署”提出“健康照护升值白金方案”,该“方案”是推进台湾医药卫生产?转型升级的制度安排之一。
  在上述环境脉络下,台湾医药卫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从整体看,目前已形成了以“三大板块”为体系的台湾医药卫生产?。如果从量的角度看,体现在国民医疗保健支出总值(National Health Expenditure,简称NHE)指标上,其绝对值:1995年前台湾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总值,每年保持10%以上的成长;自1995年3月实施“全民健保”以来,这一趋势仍持续增长,1995-2009年间,保持年均5.7%的增长率。其相对值:人均医疗消费支出1995-2009年间平均年增率达3.7%;而医疗保健支出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NHE/GDP),1995-2009年间保持平均5.57%的比例,近几年则维持在6%-7%亦有逐步提升(见表1)。上述指标的变化与发展,集中体现了医药卫生产?的产值在逐年扩大,并成为台湾最重要的产?部门之一。
  
  其次,从台湾医药卫生产?内部结构来看,虽然“三大板块”都在发展,但生物制药和医疗服务两个产?部门的快速成长引人注目。
  就生物制药产?而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产?的重要性、被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一是被选定为台湾“策略性工?”、“八大重点科技”和“新竹科学工?园区”的“六大产?”之一;二是传统、近代的生物技术产?逐渐外移;三是在产?发展上,构建了包括“新竹”(竹北)、“南港”、“高雄”(南梓)等多个生物制药专?园区,台湾希冀以聚落效应促进生物制药产?的快速发展。目前台湾生物制药产?的整体表现:在总量上,从2000年为53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145.9亿元;在均量上,2001-2009年间平均成长率为8.9%。其中,生物药品、疫苗、新药等是相对强项产品。
  就医疗服务产?发展而言,有两个现象:其一是供给规模日益扩张。主要表现为:医疗院所和病床总量持续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医疗服务的供给规模还比较有限,但是,80年代以来,医疗院所与病床的数量一直处于强劲的增长之中:医疗院所在1988年增到913家、2009年则晋为20 306家;2003年医院病床总量已增到13.6万张、2009年医院病床则增到15.674万张,平均每万人口病床数为67.8床。如果与1971年医疗服务的供给规模相比,医疗院所增长了74.7倍、病床数增长了7.2倍。其二是医院组织向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医院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已形成多种资金(官方资本、私人资本、财团法人资本)投资的医院组织;另一方面,医院组织向“等级化”发展。1988年台湾“卫生署”开始对医院实行“鉴评”,即按医院所具备的专?能量、规模、技术、服务水平,区分成“医学中心”、“区域医院”、“地区医院”三个等级,其中“医学中心”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余下依次为区域医院、地区医院、其他诊所。上述两个现象,简单说,一是扩张化、二是规范化。这“两化”也是台湾医疗服务产?发展的基本路径。
  就照护产?而言,在早年,台湾的老年人口可以从家庭或亲戚那里得到服务性的照护,但是随着社会城市化、工?化的进程,这种服务越来越困难。从1987开始台湾“卫生署”试办了“日间照护”、“居家照护”,台湾的照护产?也因此起步。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照护服务产?的可见度明显提升:2002年台湾出台了“照护服务产?方案”,服务项目逐步扩大,目前已形成“机构式”照护、“社区式”照护、“居家式”照护,三者并存的照护设施体系。截至2010年底,这三类机构共有1067所,可供进住人数56252人。但是,自1993年底台湾65岁人口首次超过7%正式步入高龄化社会以来,台湾人口的老龄化在加速,截至2010年6月底,台湾65岁以上的老人计有2474471人,占总人口比例达10.69%。据预估2020年将提高到14%。高龄人口的快速攀升的效应,集中表现在“三多”(老人慢性疾病增多、照 护服务的需求增多、对各类医事专?人员及非专?人员的需求的增多)。因此,就现阶段台湾所提供的照护服务而言,供需差距仍在持续扩大。
  鉴上所述,应该说,台湾医药卫生产?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以“三大板块”为结构,具体说,在这“三大板块”中,第一层次是医疗服务产?、第二层次是生物制药产?、第三层次是照护产?,它们分别是这个结构特点的先导因素、支撑因素、后端因素,并且形成“合力”促进整体医药卫生产?的发展。
  从第一个因素看,医疗服务产?的优先发展,促进了其他产?部门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体医药卫生产?的发展。这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其他产?,如生物制药产?等提供迅速、可靠的服务;其二,自身消费其他产?部门的产品,从而刺激了其他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因而,对整个医药卫生产?的刺激作用更大。
  从第二个因素看,在台湾,生物制药产?对其他两个产?部门支撑的“含金量”是比较高的。台湾生物制药产?的年均产值都在千亿元以上,如果与岛内资讯电子产?相比,这一产值仍属“小字号”,但作为以内销为主非出口导向的产?已相对可观。另一方面,作为以基础研究为主要投入的生物制药产?,需要巨大的研究与开发。就其R&D投入占销售总额的比例而言,基本在8%-12%。这虽然不能与海外生物制药公司相比,但是,在台湾这一投入绝对是属于“大手笔”。得益于此,在台湾生物制药产?的营?收入中:“专利授权收入”(占营?总收入4.8%)、“研发委托服务”(占16.1%)、“产品生产”(占69.1%),其他收入(占10%)。因此,客观地说,虽然现阶段台湾生物制药产?的年产值仅一千多亿元,但是,其所发挥的支撑作用还是很有效的。
  从第三个因素看,在台湾人口老化日益严重与长期照护需求快速膨胀的“双重”挑战下,现阶段台湾的照护产?的供应“缺口”在扩大,这也大大制约了“后端”因素影响力的发挥。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在服务层面:照护领域所提供的服务涉及医疗照护和社会照护两个层面,而社会照护具有多元性和涵括面广阔的特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尽管台湾当局也认识到自己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发展照护产?,但是,在财政拮据、社会迅速变迁等的影响下,台湾当局所承担的任务日益萎缩,并转而大力提倡民间资源投入照护服务领域。在新修订的台湾“老人福利法”中(2007.1.31),提出“结合民间资源的面向,广及提供老人服务及照护、充实老人保护体系的建立”。因此,从开放的意义上说,只是在近年,台湾才开始推动照护产?的民营化,这也是这一产?所以滞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二是在人力供求层面,存在着鲜明“反差”。一方面,由于人口结构老化、家庭功能变迁,照护专?需求倍增;另一方面在照护领域人力市场上,过去主要依靠“五专”教育体系为其输送人力。但是,近年来随着“五专”纷纷升级为各类科技大学,导致了以往以中专、大专为主,面向照护服务?的人力流向发生了变化,照护服务领域呈现“招工难”局面。因此,如何扩大照护专?人力的培育、供应,已成为台湾照护领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跨越的一个现实“瓶颈”。
  综上所述,值得指出的有两点:一是台湾医药产?的发展特色与自身的相对弱项同样突出;二是由于台湾面积较小,医疗市场有限,在多次“扩张化”背景下,目前台湾医疗市场已趋饱和,相应的,医疗服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两岸医药卫生产?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1、两岸医药卫生产?合作现状的简单回顾
  医药卫生产?的两岸合作,与台湾其他产?的合作一样,都是为了实现两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等特定目标而建立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从两岸产?合作的历史看,这一领域的合作相对起步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两岸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才愈趋热络,但是,总体上仍属于“表层”合作。一般而言,台湾产?到中国大陆投资兴?,大致都经历“试探”(试探性投资)、“延伸”(产?向大陆延伸)、“对接”(两岸产?高度对接)三个发展阶段。从这三个发展阶段看,体现在两岸医药卫生产?合作态势上,目前基本处于第一、二阶段,以第一阶段为主。具体而言:在生物制药产?方面,多属小企?、微小项目的投资“个案”;又如在医疗服务产?方面,自2000年我国首度对外资开放申请设立医院以来,台湾财团的医疗系统开始到祖国大陆开设医院,目前,主要有“旺旺集团”、“明基集团”、“台塑集团”、“日月光集团”、“宝成集团”、“鸿海集团”等企?集团的医院系统,分别开设了厦门长庚医院、南京明基医院、昆山宗仁卿医院、湖南旺旺医院、上海浦东景康医院、上海瑞东医院、厦门安宝医院等;再如,在照护产?的合作上,尚处于起步期,有效的合作还微乎其微。
  2、两岸医药卫生产?合作的问题分析
  从整体面看,如前所述,目前两岸医药产?的合作尚处在“表层”状态,这种合作为一种“过渡”尚可,但不能“过长”。因为,从“过渡”看,它作为一种“过程”是正常的,但是,这种过程如果“过长”既不利于两岸医药产?的互补层次的提升,又不利于双方互补能力的增强,更不利于通过互补,实现共同发展,扩大双赢的目标。因此,如何从“表层”向深层合作转移,这已为两岸医药产?合作发展的新课题。
  所谓新就“新”在:第一,2010年12月“两会”签署“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标志着两岸医药卫生合作机制正式启动。在这一合作机制下,如何构建整体性、深层次、多方位的两岸医药卫生产?的对接平台将面临诸多新问题。包括纳入“协议”的“医药安全及研发”、“加强符合国际标准的人体试验”等项目的配套政策制定。举例说,由于两岸现行制度规范、检验标准、检测方法不一致,导致台资企?进入大陆市场时须要在各地申请检验,并取得检验相关证明文件,又由于大陆各地在审批作?、行政流程和法规执行等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配套政策制定上,如何制定与实施“技术标准”的认定或互认,就显得比较迫切。此外,还涉及如何扩大医疗服务的供给、医药安全管理、检疫技术与其他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等具体制度的建设,可以说,没有这些制度的建设,很难有效促进上述有效转移。
  第二,从生物制药产?来看,它是台湾高科技产?之一。一般而言,任何高科技产?的发展都必须依托更广泛的、更大范围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技术资源、高端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的合作与互补。但是,就台湾生物制药产?发展而言,在台湾当局现行大陆政策上,它与台湾晶圆产?均被列为“不开放”之列。在上述台湾的大陆政策环境下,如何从“表层”向深层合作转移?我们认为,马英九当局已经顺利连任,因此,除了期盼马英九当局在两岸高科技产?的两岸合作上,扩大开放、进一步开创两岸生物制药产合作发展的新局面外,也要积极探索促进从“表层”向深层合作转移的新路径。
  第三,从医疗服务产?合作现状来看,实质上,它是台湾医疗服务产?向中国大陆的延伸。然而,现在的问题在于,作为台湾覆盖率达99%的“全民健保制度”依然被“圈禁”在岛内,也就是说,在大陆工作、学习、生活高达200多万的台 胞依然难以有效、全面享受台湾“全民健保制度”有关的保障或福利,依然无法改变在中国大陆的台胞的“看病难”问题。具体说,2011年元月4日,台湾“立法院”通过了对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完成了从“一代健保”向“二代健保”的改革,并从严规定久居岛外或新住民参加全民健保的条件。按“二代健保”的相关规定,在“二年内”必须有续保纪录的返台者,方可办理续保。显然,这一新规定,对在中国大陆多年的台胞来说既不公平,也是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另一个形态的“缩水”的表现。此外,台湾“二代健保”也延续了台湾“一代健保”对在中国大陆的台籍人士仅允许在大陆发生的不可预期性的紧急性的特殊“病例”(如紧急分娩等),而且还规定,在大陆治疗结束或出院后六个月内,必须向台湾健保机构提交复杂的医疗文件、医疗费报销的“申请”后,方可退费。这些现象,导致了他们在中国大陆的看病难、作?难、报销难。因此,为了解决台胞“三难”,并为台湾同胞添福祉,在医疗服务产?领域,构建一个高品质的医疗保险对接平台已刻不容缓。
  第四,人力资源合作存在薄弱环节,中国大陆的教育优势远未发挥。新近统计:在医学教学领域,目前共有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有280余所,高等职?院校350余所,在“十一五”期间,医学教育为卫生事?培养了178万多医学专门人才。因此,在医疗教育领域的合作还有待深入发展。
  第五,信息对接平台比较脆弱。不论是信息的流量、还是信息存量上,都与现代信息时代的发展有明显的差距,而且也不足以支撑两岸医药卫生产?发展的需求。其中,尤其在国际药品安全标准的变化与发展、传染病或疫情的防治与控制等方面的信息流通、交流、共享等方面尤显脆弱。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与强化信息流通平台的建设。
  总而言之,上述的种种困境是必须跨越的,没有跨越,深化合作同样难以凑效。
  两岸医药卫生产?合作的发展前景
  对于两岸医药卫生产?的合作前景,从总体看,在《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的合作机制下,除了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建立两岸均适用的检验标准、临床试验规则、医疗评价体系外,更应该着力于两岸医药卫生产?的对接平台的建设,从而务实地推动,从“表层”合作向“深层”合作转移,从“个别”产?合作向“三大板块”整体合作转移。具体作法有三:
  1、生物制药产?的合作――聚焦创新,建构两岸生物制药产?创新体系的连接机制
  依欧盟创新计分板(EIS)的分类,创新体系可分为国家层级、区域层级和产?层级三种形态。就两岸生物制药产?合作而言,其创新体系的合作是易于发挥双方优势的领域。这是因为:第一,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商?价值集中体现在生物制药产?,生物制药的焦点又集中在创新方面。尽管两岸生物制药产?发展的速度不低,但是,与工?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依然在扩大。因此,为了缩小与工?发达的发展差距,两岸必须“合作追赶”,其最佳的合作路径,就是建构两岸生物制药产?创新体系的连接机制。
  第二,从产?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功能看,两岸都构建了相应的产?创新体系。在台湾方面,主要由“高校与研究机构群组”构成,它们以知识生产、研发创新为主,目前生物制药的研发能量,也几乎都蕴存这一体系。在这体系中,主要由台湾“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台湾卫生研究院”、“台湾工?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以及台湾医药学院等研究机构和大学构成。据台湾资料,这些“群组”人才高度密集,在生物领域拥有博士学历的占台湾的70%,是生物制药产?创新体系运作的核心。在中国大陆方面,生物产?创新体系则以创新育成中心或孵化器为模式。这一模式实际是一个PER(产?Produce、大学Educate、科研Research)合作系统。据统计,目前,仅设在国家级科学园区内的创新育成中心或孵化器就多达53个。现在的问题在于,在两岸生物制药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中。彼此鲜有互动、更未连接。这一缺失导致了理应发挥的优势,却不能为创新提供动力。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两岸生物制药创新体系的“连接”不是简单的连接,而是技术知识的连接、知识与资讯的连接、创投资金的连接,通过上述的连接,实现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形成生物制药产?创新体系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互相强化,进而创造生物制药产?发展的加速度。
  第三,从两岸医药卫生发展的现状看,目前,两岸都着力于产?结构调整,这对两岸生物制药产?创新体系的连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台湾方面,新近出台了“六大新兴产?发展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有: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加大研发投人,强化该产?研发能量。在中国大陆方面,过去十年间,药品市场总规模由2000年的1572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6194亿元。据预测,到2019年中国大陆医药消费需求将增加到73813亿元,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此外,根据近日出台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在生物制药产?产值占GDP的比重上,也将由2010年的5%上升至“十二五”时期的7%-8%。总之,这些利好都对两地创新体系的连接带来巨大的影响。
  2、医疗服务产?的合作――建构“两大”合作机制
  (1)建构台胞在中国大陆健康保险的两岸合作机制。就中国大陆医疗服务产?而言,除了数量庞大外,很多医院的条件还是比较高的,倘若以台湾“全民健保制度”对医疗机构人员、资质、设备、资讯等的要求相比,中国大陆的“三甲”医院相当于台湾的“医学中心”,在为台籍人士提供医疗服务上,不仅具有满足服务需求的能量,而且还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就现阶段而言,在台湾“全民健保制度”仍被“圈禁”在岛内的背景下,对于解决在大陆台胞健康保险问题上,可以引入或借鉴“上海辰新医院与台资瑞东医院”的合作模式。此模式是由上海辰新医院、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台资瑞东医院、台湾盘石金融集团旗下的上海盘石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等合作推出的“平安-盘石台籍人士综合福利保障计划”。这款保障计划涵盖意外伤害险、门急诊医疗保险以及住院医疗保险,在大陆的台胞每年缴纳1660元保费(每月/每位只需支出138.3元,这一水平与中国大陆员工缴纳的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相近),即可在中国大陆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就医,可享受到台湾“全民健保”代办服务,而超出台湾“全民健保”报销范围的医疗费用,则可由平安养老保险公司负责进行给付。该款保障计划的核心功能就是体现与台湾健保体系相挂钩。因此,为了强化这一对接功能,可以仿效上述合作模式,一方面以现在落户中国大陆的台资医院为“点”,一方面连“点”成“线”,让更多医院与台湾健保系统衔接,造福台湾乡亲。
  (2)建构两岸医药卫生领域信息流通的合作机制。医药卫生领域的信息流通是促进人类健康活动的一个重要信息机制。理论上,信息流通是指一组织的资讯、经验、知识,通过与其他组织互动、交流,进而促进信息的传播、扩散与共享。由于两岸体制不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信息流通机制。因此,在推进两岸医药卫生产?的深化合作上,应该把建构信息流通的两岸信息合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在两岸医药卫生领域信息流通合作机制建构上,可以围绕“健康科普知识”、“传染病预防控制”、“紧急医疗信息”合作方面“先走一步”,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其他信息交流与共享。在运作上,要以各级的医疗院所为“具体单元”面向大众,促进健康教育与传播的发展。
  3、照护产?的合作――携手共建照护产?的“人才高地”
  人力资源是产?发展的核心。如前所述,在台湾照护产?领域,人力供应短缺一直是比较突出的现象。反观中国大陆,随着照护产?的发展,其人力需求也将向大规模阶发展。因此,在照护领域,获取与拥有人力资源已是两岸共同的迫切需要。
  众所周知,教育系统是供应社会所需人才的主要供应主要来源。因此,作为现阶段的合作方案,就是共同携手创建“两岸照护产?学院”,打造照护领域的“人才高地”。我们认为,两岸?界合作设立“两岸照护产?学院”有其设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就两岸专?性产?学院的现状而言,“照护产?学院”目前尚属于“缺口”,该产?学院主要培育拥有“照护专长”的人才。“两岸照护产?学院”可选址“平潭综合实验区”。其最大的优势有:其一,它是中国大陆率先执行“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综合实验区。也就是说,它是两岸人民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其二,区位优势,随着“海峡”号巨轮的开航,福建与台湾都属于“两小小时”生活圈。对来自台湾师学生来说,即使每周住返多次,也十分方便。因此,两岸携手抓住这个培育人才“高地”实属势在必行。
  整体而言,上述“三大板块”合作的主题、内容和方式上,各有不同,但是,集中一点就是,它体现了两岸?界、两岸人民的共同期盼。为了登上新台阶,再创新发展,我们认为,在双方各界人士开拓性努力下,必将带来突出性效益,必将进一步扩大双赢。
  (责任编辑:张晓薇)

标签:医药卫生 发展前景 两岸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