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我评价 > 正文

【从唐诗看唐代的爱情、别情、亲情】 亲情爱情友情五种情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唐诗是一个浓缩了的唐代社会,唐诗是一本唐代的百科全书。读唐诗,品味质朴纯真的民间百姓爱情、优美神秘的仕林文人爱情;读唐诗,观察唐人离别中的行为艺术,惜别中的另番滋味;读唐诗,感受父母对儿女的牵肠挂肚,感受儿女对父母的感恩戴德。
  关键词:唐诗 爱情 别情 亲情
  
  唐诗是一个浓缩了的唐代社会,唐诗是一本唐代的百科全书,这话赞同的人很多。因为它的“浓缩”,所以它是唐代社会的精华;因为它是“诗歌”,所以它是唐代社会的升华。读唐诗,品文学、学历史、观社会;读唐诗,品爱情、察别情、感亲情。
  一、唐诗中的亘古爱情
  唐诗中,爱情写得精彩的篇章很多,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百姓的爱情;一类是仕林文人的爱情。
  1.质朴纯真的民间百姓爱情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三首写民间爱情的诗歌,题目都叫“长干行”。长干,即长干里,是南京市城南的一条街。长干里靠近秦淮河,又临长江,住在那里的人,很多是经商的,或是搞运输的,流动人口众多,青年男女从相认到相知再到相爱,就有了爱情故事。
  三首《长干行》中,有两首是诗人崔颢写的,其一为:
  君家何处在,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显然,这是一个年轻女子,在问一个年轻男子,您家住哪里?男的并没问她住在哪里,她就主动自我介绍,我家住在横塘。或见女子应该是对这个男子有了一段时间接触,或是一见钟情,有了一定的爱慕之意。
  第二首,是男子回答女子的: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姑娘和小伙子,一问一答,朴素自然。短短八句,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拉开了序幕。两首诗都无明显地表达爱情的字句,但那种朦朦胧胧的爱意,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已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另有一首《长干行》是五言古诗,是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诗的开头六句追忆了与丈夫孩提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塑造了一对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十四为君妇”四句,细腻地刻画出初婚的羞涩、美好与甜蜜。“十五始展眉”四句,写婚后的热恋和恩爱,山盟海誓、如胶似漆。“十六君远行”四句,写遥思丈夫远行经商,为之担惊受怕,缠绵悱恻。“门前迟行迹”八句,写触景生情,忧思不断。最后四句,写寄语亲人,望其早归。“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首诗里,留下了两个有关爱情的成语:“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这是一个平民百姓的爱情故事,本身并没有特别曲折的情节,却写得真挚动人。
  2.优美神秘的仕林文人爱情
  唐诗还有一类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爱情诗,它写的是士大夫、诗人的爱情故事。说到爱情故事,首推中唐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其诗虽短,故事却极曲折动人: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一天,诗人喝了几杯酒后,到城南郊外散心,见花木丛萃处有户房门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半晌,有位少女从门缝里问话,他对以姓名,并向她讨茶解渴,那少女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崔护一边饮茶,一边和她攀谈,那少女虽没有答话,然“目注者久之”。崔护饮茶后起身告辞,那少女“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一年后,崔护情不可抑,又于这一天去寻访,只见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怏怏而去。原来那天少女和她的老父亲出门去了,当他们回到家门,那少女一见门上的题诗,便一病不起。而崔护也由于心中惦念不安又来寻访,少女在昏厥之中听到崔护的哭喊,又苏醒了,俩人终于成了美满的夫妻。是否真有此故事,且不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上述故事对理解这首诗是很有帮助的。后人把这个故事改写成剧本,搬到了舞台上。明朝人改的剧本叫《桃花人面》,清朝人改后的剧本叫《人面桃花》。
  说到唐代的爱情诗,不能不提到李商隐。李商隐写有关爱情主题的诗,既多又好。他写的爱情诗,都是朦胧诗,只说他爱上一个女性,他们之间有刻骨的相思,但他又不说这是谁,两人之间究竟怎样了。诗人无意告诉我们具体的恋爱过程。他诉说的是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由于相思而带来的痛苦。“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我的身体不能像凤凰那样,生出一双翅膀,不能飞到你那里去与你相会。但是我的心与你是相通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的谐音字是思念的“思”。蚕吐丝,就像诗人思念对方,我绵绵不绝的相思,一直到生命的结束。蜡烛不停地流蜡泪,一直要等到整个蜡烛都烧成灰。这是受相思的煎熬,相思的痛苦没完没了,一直要到生命的终结。
  二、唐诗中的离别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离别,令人伤感。但是,唐诗中写到的离别,用现代流行的话来讲,简直可以说是一种行为艺术。
  1.送别之际唱离别歌
  在汉代送别时,客人先唱《骊驹》之歌,里面有这么两句:“骊驹在路,仆夫整驾。”马已经牵到路上,车夫已把车都驾好。主人接着也唱一首叫《客毋庸归》的歌,你不用这么急着回去,千方百计挽留他,情意绵绵,一唱一答,然后分手。
  到了唐代,很快有了唐人自己的送别之歌,就是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自从王维写了这首送别的诗以后,唐人告别时,多唱这首歌。唱一遍觉得绵绵情意还没有充分表达,于是就再唱一遍,觉得还不够味,再重复唱一遍,以后这首歌曲被称为《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因为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人、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唱别离歌,在唐代不仅是诗人,也是一般平民在送别之际的一种惯有举动。请看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游名山大川。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后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说明李白并不知道会有人来送行;“踏歌”,写出送行人边走边唱从岸上走来的神态。他是谁呢?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原来是友人汪伦。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
  2.送别之际饮酒吟诗
  送别时,主人为何请客人喝酒?因为酒有振奋精神的作用,送别时主客双方心情压抑,喝点酒可以兴奋一点,消解一些离别之愁。在唐代出现了“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杨载:《诗法家教》)。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请看李白的《送别》: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首联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正好是西出阳关送别之处。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颔联写“千树万树梨花开”,柳叶新芽迎风摇曳。诗人把远行的不舍之情寄托在“梨花”、“杨叶”等意象中。颈联写在送别的宴席上,诗人“倾壶”一饮,这是男子汉之间的送别方式,没有委婉的语言,没有惜别的柔情,把依依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分别之时,“马上赠鞭”,以示纪念。尾联写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从缺到圆的明月是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
  3.送别之际折杨柳枝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八)中有两句诗:“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在长安的路边上,有各种各样的树,只有杨柳树,它是管别离,管送别的。
  折杨柳相送与饮酒送别一样颇有深意。张九龄《折杨柳》中:“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诗意是,一枝杨柳虽不足贵,但它代表着故园的春色,值得珍惜。这是一位女子为情人送行的诗,诗句含蓄地表示了女子的青春也如故园春色一样不能久驻,盼望行者早日归来,莫辜负了春光。古人为何折柳赠别呢?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又是谐音。所以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作为怨别、怀远的常用意象。
  4.离别之后鱼雁传诗
  古代没电话、没电报,不能打手机,也不能发E-mail,当时唯一的通讯工具就是写信。那个时候,交通不便,寄一封信也不容易。在李商隐的诗中,多次说到书信。有一次,他在洛阳写信,寄给长安的一个朋友,叫令狐 。他写的信就是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寄令狐郎中》)我在洛阳看着嵩山的树,你在长安看着秦川的云,我们两地相望,幸亏两条鲤鱼千里迢迢送来书信一封。这里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
  李商隐还有一首诗,叫《春雨》,也说到了书信。“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玉铛就是一对玉镯的耳环,缄札就是封起来的书信。我想寄一封信给你,还有一对耳环,请谁送信呢?长空万里,层层薄云,像绸缎一般,铺在天上,一只鸿雁带着书信向远方飞去。这种寄书信的意象是非常优美的。
  三、唐诗中的天伦之情
  1.对妻子儿女的思念
  我们都称杜甫是诗圣,其实,杜甫还有一个称号,叫“情圣”。1922年,梁启超到诗学研究会去演讲,题目就是《情圣杜甫》。说杜甫是情圣,因为体现在他诗歌中的那份感情,是最深厚的、最诚挚的,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杜甫诗中写到的天伦之情,是时时处处都可见到的。在他遭遇动荡的时代,战火纷飞使他和他家人的天伦之情受到了损害,或者被毁灭。这时所表现出的天伦之情,就更加可贵。杜甫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动荡事件,莫过于安史之乱。公元756年,杜甫带着家人逃到陕北 州(现在叫富县),他把全家安置到一个叫羌村的小村庄。当他投奔甘肃灵武――唐肃宗的临时政府所在地,中途又被叛军俘虏押回长安。一天夜晚,杜甫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想念在 州的妻子、儿女,写了那首感人至深的《月夜》,诗中有:
  今夜 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诗人不写今夜长安月,因为他想念 州的妻子,故写今夜 州月。在闺房中,只有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看着天上的月光。儿女们太小,他们还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这首诗的构思确实很巧妙,更重要的是,这首诗表现了他对妻子、对儿女的那种深情。诗的最后说“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团圆,让月亮照着我们,脸上不再布潢泪痕呢?
  无独有偶,生于盛唐诗风豪放的李白,对天伦之情的描亦无例外。《寄东鲁二稚子》这首诗大概是李白三十九岁时所写。那时,李白的第一任妻子许氏已经去世。许氏留下一子一女,大的是女儿叫平阳,小的是儿子叫伯禽。李白喜欢云游四海,到处飘荡,就把两个孩子寄养在山东泰安一带。诗人在长江下游东吴时,突然想念起他的孩子来,就写了这首诗。我曾经在那儿亲手种了一棵桃树,这棵桃树现在长得恐怕跟这酒楼差不多高了,然后他就想到自己的两个孩子。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我有一个爱女,名字叫平阳,她在桃树下走,然后她折了一枝桃花,想起了亲手种桃树的父亲,折下桃花又不见我,感到很孤独。我还有一个儿子,现在恐怕跟他姐姐差不多高了,姐弟俩在桃树下走,有谁抚摸他们的背,去疼爱他们呢?下面他接着又说,我的肝肠像火煎一样,赶快写一首诗寄去。
  李白一生常常周游名山大川,活得潇洒旷达,他的诗是极其浪漫的,但是,这一次他把感情专注于东吴,使这首诗的风格变得十分沉郁、感情深沉,读了让人觉得压抑,是什么使李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伟大的“父爱”。
  2.对父母长辈的感恩
  在唐诗中,谈到歌颂父爱和母爱的作品,我们马上会想到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千锤百炼的好诗,六句话,一读就懂,不用典故,也没有难懂的词语。诗歌叙写了母亲把整个爱心缝制在游子的衣裳里。末尾说,我就像一棵小草,母爱就像太阳,全靠太阳的温暖使小草成长。但是我这棵小草,尽管有心要报答母亲的恩情,又怎么能够报答呢?
  
  参考文献:
  [1] 刘征,任明等.唐诗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 傅经顺.唐宋文学欣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3] 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 丁力,丁芒等.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省略

标签:别情 唐代 唐诗 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