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我评价 > 正文

[挑战年龄 突破自己] 如何突破年龄的限制

时间:2019-02-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人生的旅途上,好多的“第一次”一直留在心中,像枚橄榄,值得回味。比如第一次乘飞机,比如第一次上北京,比如第一次乘火车去西藏;同样,一个写诗的人,第一次在《诗刊》发表第一首诗,是值得留在心中回味的。
  我在《诗刊》发表的第一首诗是1990年5月号,题为《鸭子,不能把我的云彩叼去》。但在我的心中一直把《诗刊》2000年4月号发的《桃子》和《伞》两首诗当作第一次在《诗刊》发表的诗歌。
  为什么呢?因为这当中有三个“奇特”。
  第一,这两首诗,是两个编辑发的。《桃子》这首是邹静之老师发的,他写了封短信来,说诗写得很有意思,留用。另一首《伞》是林莽老师发的,在发之前,他给我打了个电话,说要将诗的最后一句“我和儿子聊天”删掉。我解释说,这一句跳跃大了些,和内容还是有关的,请他不要删掉。发表时果然没有删去。我当时想,这个白洋淀派的名诗人为了一句诗的删与不删,专门给我这个普通的又不熟悉的作者从北京打个电话来,听取我的意见,觉得他很尊重人,也很大度。
  第二,2000年4月的一个晚上,我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在灯下乱翻书,突然电话铃响了,拿起话筒一听,是浙江省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张德强老师打来的电话,他说:“老潘,这期《诗刊》‘青春方阵’栏目看了吗?北方有个潘志光,是个青年诗人,在这个栏目上发了两首诗。”我当即笑了起来,我说:“这是我写的”。他说:“怎么把你这个快60岁的人放在‘青春方阵’栏目上,和青年诗人邹汉明他们放在一起呢?”我说,编辑不认得我呀!放下电话,我心里倒蛮高兴。林莽、邹静之两位编辑以为我是个小青年;诗人张德强,他是认识我的,也到过我单位,这一下也被我弄懵了;还有一些外地的诗友也打电话问这两首诗是不是我写的。看来在某种意义上,我挤进了青年诗人的队伍。
  第三,2001年8月,我家乡的宁海县委报道组有位同志专门给我写了篇题为《白发青春诗人》的报道,发表在《宁波日报》。
  我生于1942年10月,20来岁开始写诗,由于年龄关系,诗的起步受到时代的局限,所读的诗几乎都是直白式的“传统诗”。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吹来了现代诗风,这对我们40来岁的诗人面临着考验和选择,是原地踏步还是继续前进?
  原地踏步,诗就会离开我。我选择了继续前进。继续前进又谈何容易呢?这就像自己写的字体己成定型而要把它改成另一种字体,需要花多少的功夫呵!“传统诗”和“现代诗”的感受方式、想象方式、传达方式都不一样。要继续前进,必须向年龄挑战,跳出原来的写作模式,突破自己,努力使自己的诗成为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独特的小花。
  
  潘志光,浙江宁海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写诗,诗作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选》、《中国诗选》、《新世纪5年诗选》等多种权威选本。著有诗集《春天像开场锣鼓》。

标签:年龄 挑战 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