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作文素材 > 正文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素材

时间:2017-05-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5届考前作文素材库四

对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热”的思考与探索

2013-10-18 16:21:16 来源: 华龙网 转发至

潘晓荣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一. 纪录片“迎来春天”

近年来,纪录片的发展趋势渐好,2010 年10 月,国家广电总局印发《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使中国纪录片产业化获得了政策保障, 这是国家管理部门第一次对中国纪录片发展正式提出的整体性指导意见。随后,2011 年1 月1 日央视纪录频道正式开播。《2011 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纪录片已经拥有8 个频道,仅专业频道和卫视节目年度首播节目量就达到16000 小时,已经具备了10亿左右的市场规模。2011 年中国纪录片的首播量高达1.6 万小时,仅央视纪录频道的年度首播节目就有2190 小时,扣除1/3 的引进节目,还存在1460 小时的节目需求。于是,纪录片市场出现了广阔的空间,制作量和交易量都明显增加。

2012 年年底,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高峰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表示鼓励地方台设纪录片栏目,扩大国产纪录片的播出量,并鼓励纪录片可网上交易。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纪录片迅速走进公众视野,在电视播出量上,2012 年主要电视台相关频道首播国产纪录片总时长达到1 万小时,时长比2010 年提高了3 倍多。其中,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作为唯一的专业纪录片上星频道,覆盖人口已达6.5 亿,每日相对固定收看人口从开播之初的2700 万增加到4200 万。另外,各大网络视频网站如爱奇艺、优酷、搜狐视频、凤凰视频、迅雷看看等也纷纷开通了纪录片版块。2013 年1 月22 日下午,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指导,中国网络电视台主办的国家纪录片新媒体综合性产业运营平台“中国纪录片网”开播上线。于是,2013 年伊始便出现了纪录片播出的盛景。所以,业界广为流传的2013 年纪录片迎来春天不无道理。

二.“纪录片热”的受众基础

“纪录片”获得观众青睐,掀起热潮,大举占领电视频道、新媒(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舌尖上的中国作文素材)体,这种种事件并非偶然现象。除了政策扶持,电视、网络平台的重视之外,还有其稳定的受众基础。

(一)网络环境下的理性回归

随着网络平台对电视的占领,网络的虚拟、网络视频的快餐消费和娱乐化倾向,网络环境下很多非理性的言论和舆论往往盖住理性,限于混乱。这让人们逐渐意识到重新发现生活,重新认识社会的乐趣,网络的虚拟和庞杂更使得更多的受众意识到对历史和现实的追求,对理性的回归的纪录片节目的价值所在。

(二)文化消费的马太效应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不仅在中国掀起了美食热潮,也让人们重新认识纪录片的价值,重新关注纪录片。随之而来的,就是在文化消费上的马太效应,所谓马太效应,表现在传播领域,就是越被关注的则越被关注,越不被关注的则越不被关注。表现在纪录片受众的集聚上,随着《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中国文化热,对于文化生活的关注变得无比重要,关注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的纪录片题材逐渐受到追捧,《货币》《早安小丑鱼》《我是老李》等纪录片陆续播出,寻找和重视中国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成为重要的文化话题。

(三)选择性接受的受众心理

传播心理学认为,受众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加强自己信念的信息, 对投合心意的信息给予更多的注意,对不合心意的信息总是加以排斥。因此,当大众媒介传达的信息符合受众的认知范围,且能够满足受众的部分需求时,受众就会感兴趣并加以注意。纪录片想要抓住受众,就应该了解受众心理和传播效应。近年来的纪录片制作显然深谙受众的重要性,从受众角度出发,大多从小人物入手,以平民视角引入。这样,受众在纪录片中才能发现自己熟悉的场景和情感,只有有了认同感,才更容易接受和选择纪录片。纪录片的制作改变了泛泛而谈的粗放式选题,少见宏大叙事,更多的关注民生与底层生活,特别是专业化的切入,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舌尖上的中国》也是用天南地北的小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稳稳地抓住了受众的心理。

(四)对真实和深度的追求

著名纪录片导演凯文·麦克唐纳德曾说过,主流电影离现实越来越远,而且有了电脑特效,在故事片中任何场景都可以虚构出来。人们现在更想看一些真实的刺激场面,这些只能在纪录片中找到了。与其它电视节目相比,纪录片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真实、理性的追求,新闻具有真实性,但是新闻是碎片的真实,是易碎品,而纪录片却真实客观记录社会发展和变迁,是具有文献价值的。纪录片本身理性,具有思想性和深刻性,可以透过复杂的表象,深刻分析事物的本质。

纪录片使中国人更深刻地看待当下社会、发现自我价值。纪录片在涵养文化土壤、营造文化氛围、改变文化风向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夸张地说,它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股重要力量。

三. 机遇:新媒体契机和台网联合2010 年崔永元领衔制作的纪录片《我的抗战》选择新媒体进行独家首播,在互联网上获得广泛关注和追捧,上线仅一个月在线收看人数就突破了千万。《我的抗战》借助新媒体平台播放也证明了纪录片能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创造收视奇迹。单靠电视台播出的薄利早已无法盈利,一些纪录片制作企业,如大陆桥文化传媒,除了电子出版,院线,也开始在新媒体视频领域开拓稳定的市场,确保了内容产品的多样赢利模式。

对于纪录片而言,电视台拥有相对成熟和完善的节目采集制作机制,人们收看电视节目已经称为一种生活习惯,电视的覆盖率较高,有效收听较高。而新媒体环境下,能为纪录片提供多渠道的播出平台,扩大纪录片的影响力。

网络的自主性的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提出,“互联网这个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其实更适合那些需要寻找受众的内容。电视上一次性的播出很难让内容找到特定观众,因为不能保证他们此时此刻正在电视机前,点对点传播恰恰为那些受众规模不那么大的内容更加准确地找到使用者和热爱者。所以,互联网介入纪录片的传输会放大纪录片的社会效应和影响。”所以台网融合一直是业界期待,各大电视台也逐渐开始试水,天津卫视就表示在2013 年打造“全媒体卫视”在电视剧、电视节目、大型活动的推广中,积极拥抱新媒体,开发更多的独家内容产品。台网联合也为纪录片提供了多元的传播渠道,纪录片的跨媒介经营可以扩大其市场。

跨媒介经营,有利于推动媒体产业发展。对于传统电视媒体而言,与网络的融合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在互联网传播领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视频网站没有担当制作纪录片的能力,而这正是电视台和与电视台合作的社会制作机构的强项,台网融合以及新媒体平台的介入,就能使得这些资源得到整合,发挥好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

四. 传播方式嬗变下纪录片发展需正本清源

(一)纪录片热中带冷

纪录片形势虽有回潮,但热中带冷。我国对外传播的纪录片数量和质量上远远不如Discovery、BBC和History 等的制作。从纪录片发展题材来看,目前我国海外销售比较成功的纪录片主要有《故宫》、《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梁思成林徽因》、《敦煌》、《台北故宫》、《千年菩提路》等。所以,我国的纪录片比较畅销的,还是大部分是历史人文题材,同纪录片发展比较发达的国家,与美国相比,题材是比较单一薄弱的。虽然业界已经开始关注现实题材纪录片,但相比之下,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更易陷入“敏感”地带,操作层面更难控制,人力投入成本也水涨船高。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实题材的严重缺失,让中国纪录片普遍缺乏对现实和当下的观照,缺乏对人的心灵和生存境遇的关注,同时也缺乏角逐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现今的纪录片还是一种表面繁荣。除了以上纪录片题材和质量上的问题,从资金投入上,各大卫视均没有将纪录片的投入作为重要项目,很多电视台等于无投入。另外,现在还存在选题同质化的问题,因此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关于实行电视纪录片题材公告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从2013 年开始,各电视台制作或引进纪录片,需向国家广电总局上报。帮助纪录片业界及时了解电视纪录片题材信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电视纪录片创作生产,避免产生题材撞车、资源浪费等问题。在网台联动模式中纪录片和电视台的合作主要是通过版权,但是纪录片的版权费很低,和电影没法比,大约十倍差价。优酷就曾表示其与央视在纪录片上的合作是看好纪录片的前景,但目前仍是亏本买卖。

所以,在“纪录片热”的浪潮下,其中的“冷”也应该正视,理性对待纪录片的发展,才能从冷中寻找机遇,寻求更好的发展模式。

(二)网络传播方式挑战纪录片品质

同电视媒介不同,网络传播方式具有互动性,开放性,不受时间地点和播出次数限制的特点,这些给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重复播放点击的可能。但网络环境同时具有其庞大的信息含量,而现阶段对网络视频的评估又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规则,一个纪录片的品质好坏,大部分取决于其点击率和关注度。而网络传播中的舆论极容易群体极化,所以网络评论和点击率并不一定能代表一个记录片的品质,往往能制造轰动效应和吸引眼球的,不一定是高品质的,但对点击率和收视率的追求就会迫使一些纪录片迎合网络传播的特点,重形式、轻内容,忽视纪录片真正的品质。

其实,纪录片的评估应该重质量和品质,品质才是营销的关键。新媒体时代应该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但是更不能忽视品质,品质才是取胜法宝。

(三)电视比网络更应该成为纪录片播映的主要阵地

网络环境点对点的传播形式,可以为纪录片留住固定受众。但对于更多的网络受众而言,面对网络繁复的信息洪流,想要他们打开电脑首选观看纪录片,形成自觉的收视习惯,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依靠网络和新媒体提高纪录片的社会效益的说法,还有待考证。而观看电视,已经成为每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纪录片也是更适合在电视媒体传播的电视节目,电视仍旧应该成为纪录片播映的主要阵地。

(四)纪录片样态需正本清源

网络受众的自主选择性要求纪录片必须迎合受众,创造符合网络受众需求和特点的各类样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提出,在不久的将来,网络会让现有的纪录片制作格局发生改变,也将逐渐调整未来纪录片的样态,更加适合网络受众观看。网络受众观看纪录片时无时间、地点限制,这种观看随意性可以使纪录片本身变得更加轻盈、在体量上更加短小。这是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发展的新形势,但是随着各大网络视频平台对纪录片频道的不断丰富,各类样态的纪录片得以呈现,但这更需要对纪录片样态进行正本清源,如一些视频网站的纪录片频道中,放入时事新闻报道记录作为纪录片,显然已经混淆了纪录片同新闻报道的本质区别。一些新闻报道或者深度报道,都不能称为纪录片,纪录片需要在样态上更加轻盈,形式上更适合网络受众,但在本质上,纪录片还应该是深度、理性并有一定思想和质感的艺术作品,尤其自身的历史性和文献意义。而新闻报道是易碎品,其更需承担的是新闻事实的是与非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新闻借助简单的新闻调查手法,还原事实真相,能不能称为纪录片还有待讨论。

(五)娱乐化倾向下,纪录片的纪录特质不能缺失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过“娱乐,是一切电视的超意识形态”,尤其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没有娱乐元素的传播往往都达不到好的效果。很多纪录片也尝试故事化、戏剧化的表现手法。一些历史类纪录片开始虚构人物和故事情节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关于现实生活的纪实性的纪录片,也开始尝试戏剧化的手法,来贴近受众。如《音乐人生》、《小人国》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中《小人国》也因为故事过于戏剧化被很多评论批评为故事片。纪录片必须冷静、客观和忠于现实。与故事片、娱乐片不同,纪录片天生就承担着记录的使命,这个使命不能因为新媒体环境就被遗弃,纪录片可以成为娱乐消费品,但不能彻底商业化,它是记忆和传播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媒介,也是表达情感和价值理想的中介,这些功不能在娱乐化的浪潮中被形式所替代。

(六)纪录片创作仍有很多问题

纪录片回潮并不代表我国现在纪录片的创作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纪录片制作和经营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在制作技术和水平上,远远低于国际水平。BBC Earth 频道正在推出3D 纪录片,在电影院、博物馆和旅游胜地播放。《惊奇昆虫3D》已初步定于2014年上映。而我国的纪录片除了《大明宫》使用过用三维技术复原了大明宫从建造、辉煌到毁灭的过程外,还没有深入对3D 纪录片的尝试。中国纪录片与世界一流水平仍然存在着巨大差,BBC 一部大制作纪录片可以高达每分钟20 余万人民币, 并在拍摄之前就靠版权预售收回大部分投资。而在中国, 制作费超过每分钟3 万元就已算“顶级”了, 盈利模式更是有限。其次,纪录片市场欠缺基本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导致制作机构在投资制作纪录片时面临骨干团队少,优秀人才少,资金投入低,节目品质低等问题。很多纪录片的投入成本太低,所以就会造成了现在纪录片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纪录片数量多,质量低。

最后,纪录片还未形成完整的生产运营链条。从运营体制、制作模式和传播模式,这应该形成完整的运营的产业链条,如《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带动相关饮食产业的发展,运营上应该利用好传播效力,重视附属价值的品牌经营。 [原创]柴静纪录片的意义在哪里?

4844 次点击

52 个回复

YuanDeam 于 2015/3/1 20:31:43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赞扬是容易的,可也是轻浮的,泼冷水、唱反调却很容易被骂得狗血淋头,尤其是泼那些道德制高点的冷水,可是,我还就喜欢泼冷水!

柴静的这个纪录片除了体现了她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虑之外(有人甚至怀疑她背后的势力,不过我不愿做此推论),究竟为你我带来了什么意义?是让你知道了有雾霾有环境污染这个事情吗?当然不是,在这之前难道你看不见肮脏的空气吗?是科普了雾霾的成因吗?到底是汽车还是炒菜是主因,片中依然没有给出结论吧?是提出了治理雾霾的方法吗?恐怕这是柴静所不能承受之重吧?所以,从客观的

篇二:材料作文“豆浆的味道”及例文16篇

材料作文豆浆的味道及例文16篇

材料作文豆浆的味道及例文16篇

【作文原题】

一天早上,一学生在早餐店喝豆浆,因为赶时间,很快就喝完了。第二天,他还是在这家早餐店喝豆浆,他一一勺慢慢地喝,觉得滋味真好。他问店主,这两天豆浆的味道怎么不一样。店主说:我这里豆浆的配料和制作过程完全一样,每天的味道也一样。不一样的是你自己。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给你真滋味呀。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引路】

1、时间的魔法

给一盏茶时间,缕缕茶香才能沁人心脾;给一页书时间,字字墨痕才能铭刻入心。同一种豆浆,在时间给予味蕾的小小魔法中,绽放出不一样的滋味。有时候,不妨给自己一点时间,生活才会闪耀幸福的光芒。

时间的魔法可以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福楼拜每天忙于写作,笔耕不辍,却还是给日出一点时间,坚持每天按时看日出,体味朝晖喷薄而出的瑰丽,给忙碌的生活增添幸福的佐料。《舌尖上的中国》中在早餐店前静静等待的人们,暂时忘却了工作的忙碌,守护着一刻珍贵的等待,于是,幸福的剪影闪烁在他们的眼眸中,给一顿早餐时间,认真享受,邂逅一个恬静的清晨。

时间的魔法可以让艺术创作更加精彩。随着《一代宗师》的热映,王家卫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是拖欠的结果。他给了每一部电影足够的时间,反复锤炼台词,调整布景,一个简单的划火柴的镜头也被苛求了近百次。但正是大量时间的精雕细琢,他的电影才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在电影界中独树一帜,令人回味。时间的打磨,让艺术更加熠熠生辉。

然而,也有人不顾时间的魔法,不给任何事物一点时间。回首往事,始皇嬴政不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筑长城,修灵渠,兴土木。于是百姓也没有给他的王朝传承万世的时间。着眼当下,黑心商家不给猪成长的时间,滥用生长激素危害人民健康。于是人民也没有给他们发财的时间,各种黑心养殖场、加工厂被接连曝光。由此可见,给万物一点时间,缓下来,慢下来,才是我们当行之策。

给自己时间也决不意味着守株待兔、盲目颓废,而是利用时间的魔法,为自己装备上渊博的学识,坚毅的心志,远大的理想。就像凤凰木一样,沉眠一个冬天,蛰伏一个春天,在等待中积蓄养分,在寂静中默默忍耐,在生命的夏天,绽放出灿若云霞的花朵。

海子曾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也许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个明天永远只会是明天,因为他们只是匆匆行走在时刻表上,没有给幸福一点时间。不必念动咒语,不必挥舞魔法棒,也可以施展时间的魔法,看见灯火阑珊处的幸福光影。

2、时间的玫瑰

时间不是土地,无法用尺寸来丈量;时间不是大海,无法用里数来计算。时间是心的每一次跳动。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尝到时间的玫瑰。

现代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同一支歌,不同的人的同样的旋律在城市上空茕茕徘徊,猎猎不息。它是紧凑的,一个音符挨着一个音符,时间从来不等人。而时间的玫瑰开在人生的雪原上,要抖落覆盖其上的冰屑,需要心的跳动。

时间的价值似乎并不在长短。味道一样的豆浆,第一次喝由于时间短促心不在焉而觉索然无味,第二次喝宽裕的时间给了人敏感的味蕾而使人尝出了真滋味,由此可见,似乎慢节

奏的意义更深,价值更大。时间是心的每一次跳动。跟随心跳,而不图快,才能不错过茫茫白雪上那一点艳红。

然而,过慢的动作也无法拂去厚雪。游手好闲之徒历来就有,纵使赐予他们两百年的寿命,他们也无法全他人五十载之美。同是豆浆,倘若等凉了再伸手去捧,岂不白白流失了其原有的滋味?时间从来不等人。

诗人聂鲁达享誉诗坛,但却没有一份固定工作。没有了朝九晚五的桎梏,他得以浸淫在书本之间,徜徉在辞海之中,手捏玫瑰,细嗅芳香。倒不是说聂鲁达从来没为生计焦虑过。也许是上帝爱惜其才华而将其流放于世俗之外,这残酷何尝不让人醉心。无论我们何去何从,都应相信自己还有吟风赏月的闲情和逸致,而不像某些人嚷嚷没时间!时间紧!那样,那是自己在催赶自己。时间从来不催人。

也许新时代的洪流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带向远方。在这脆弱的社会,一丝乱音就能给秩序带来波动。有太多人因着时代的机遇一跃到顶,这给每个人都带上了浮躁,带上了利益至上的双眼。在这场洪流中我们可能难以稳住自我,做时代的滞后者和哀悼者,就像一夜崩溃的陈超那样,最终没有守住自己的博物馆。但我们仍能试图保全自我,不要让决堤的水冲走我们品尝玫瑰的心。

镜中永远是此刻,此刻通向重生之门,那门开向大海。时间的玫瑰。

3、蜗牛更懂得品尝

蜗牛远比嘲笑它的人类看得真切,因为它从不吝惜时间,不执著于前进。它是生活的观赏者,所以它品尝得出生活的真正滋味。

品尝需要时间,正如高汤需要慢火久炖,微雕需要慢工细琢。牛饮不知醴泉之甘,走马难赏京花之艳。品尝需要你调动真实的内心,聆听美的清音。夏虫生于匆匆,死于碌碌,来不及品尝四季之晦暗阴晴,终被哂笑,冠以不可语冰之名。充分的时间给予你充分的感受,充分的感受引导出真实的滋味。

孔丘奏琴,三月不知肉味,充足的时间让他品尝到那绕梁余音,阳关三叠。左思赋三都,时以年计,览遍三都高阁尾巷,穿梁斗拱,充足的时间让他领略到三都之人情之美,建筑之巍巍。《三都赋》成,陆机慨然。

渴求品尝真实的滋味,需要我们改变脚步的频率,放慢生活的节奏。风驰电掣,流光溢彩下不再行于匆匆。冯延巳常叹人生之欢娱夜短,寂寞更长,更唏嘘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如若我们不暂缓步伐,告别匆匆之行色,那更难品尝到本就稀少而珍贵的美好。生活的滋味便也失了真实,了于浅薄。

品尝到真实的滋味让我们付出了时间,却让我们此生无憾。走得太快,莫说品尝生活,品尝真实,就连灵魂也落在了身后。给生活一点时间,给自己一点宽容,好让自己的灵魂跟得上自己的步伐。生活二字,不仅在于生,更在于活。李斯逐名争利,亡于赵高之手。死前才想起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而逐狡兔,其可得乎?他品尝到生活的滋味了吗?或许那声叹息便是他最后的答案。

生活给予了我们约十万天的时间,而我们却吝惜到不愿挤出一天,出品尝,去体会。我们拒绝成为蜗牛,因为鼠目寸光的我们看不懂给生活以时间,究竟能让我们得到什么。或许正是步履沉沉的蜗牛用毕生的时间去体会,才让它从此不愿再快步前行。它懂得了生活,尝到了我们所未有过的体验,自然再也不愿如人类般步履匆忙。

人们嘲笑蜗牛,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嘲笑这种慢腾腾的生物。蜗牛无力反驳人类,却只是依旧不紧不慢地爬着,充满智慧的它们不愿浪费一丝时间去与人类驳论,它们要用它们那远比人类短暂的一生,去品尝朝菌所不了解的晦朔,蟪蛄所未能触及的春秋。

4、慢下来,都市人

品茶时,第二道水才能逸出茶香,酿酒时等待后才能收获醇美;就连喝豆浆时,只有时

间能使味蕾收获真滋味。而如今充斥着高速与速成名号的都市社会却早已背离了生活中慢下来的真谛,因此我想大声疾呼:慢下来吧,都市人!

慢下来吧,都市人,慢下来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微小,一晃即逝,却又令人感动的点滴。只追求物质与权利的日子仅能被称为活着而远非生活。无止境地追索金钱,永远天外有天的权利构架,只能使人日渐枯索傍徨,迷失自我。法兰西弥漫着的薰衣草气息,邻里之间愉快和睦的氛围,在彼德梅尔心间是他所拥有的最大的财富,他感慨他在乡间所学到的一切知识,远大于过去城市所给予的。反观城市中焦虑不安仍至放弃生命的会计师们、着迷于存款数额而早早丢弃人格操守的贪官们,他们快速而又高效的生活可曾为他们带来过心灵上愉悦?可曾使他们感叹于生活的美好、生命的伟大与奇妙?慢下来吧,都市人,去寻找那被遗失久远的、真正的生活。

慢下来吧,都市人,惟有不断索要的人慢下脚步,整个社会才能慢下它快得几近超速的步伐。快速前行的社会迫使数不胜数充满意义的事物逐渐衰落甚至消亡,进而使仍存活的一切事物变得整齐化—甚至刻板无比。当快,再快一点成为社会前进的第一法则时,碎片化阅读不可避免地取代了严肃文学、数码相机以其快捷方便彻底将胶片赶出舞台,工业化的流水线再也不给精致而优美的手工制作留下喘息的空间。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像被狼吞虎咽的豆浆一样,失去了令人着迷于其中的真滋味。当高效与快速不再对社会有利反遭人厌恶,这样适得其反的快又有什么意义呢?

慢下来吧,都市人,慢下你的步伐,慢下社会的步伐。

不可否认的是,适当的效率与秩序是构建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而过于悠闲的生活态度的确令人萎靡不振。惟有适度减速,偶尔停下脚步,才能真正收获感动自己的生活。而保持一颗发现美与能为美感动的心,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动人。若能在充斥着高速速成的社会下坚持自己的节奏,最终也许能影响乃至改变整个社会。

慢下来吧,都市人,仔细品一品豆浆的真滋味。

5、别急,亲爱的

席慕容《在南下的火车上》中有句话;在一切欢乐与痛苦之上,生命仍要静静地流逝,永不再重回。一日一日地追逐终会使我们在时间的洪流中迷惘而慌张。就像在早餐店喝豆浆的学生,美味只因满足了味蕾和对时间的需求。生活亦如是,只有慢下来,才能真正品味生活的丰饶与盛大。因此,我细味一句:别急,亲爱的。

卡塞尔文献展是全球最有名的展览之一。游客们通常需要华一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驻足品赏。他们深信只有时间才能品鉴一切。这些人也是从纷乱红尘中脱身出来的,他们的生活也面临着速度与压力的冲突,但是美需要培养,生命需要滋润,只有时间能满足这一切。同样,人们不远万里到明斯特的阿湖去也不是为了观激流潮涌,浪拍岸礁。欣赏者只是静静坐在湖边,或是品茶,或是细聊,从早到晚,观水临风,赏星踏月。他们说走马观花的旅行无异于浪费时间、力气、和审美的触觉。

由此可见,生命的征途都一样遥远和充满艰险,沿路的风景也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即在于是匆匆流年还是静好岁月。生命不需要我们苦心经营,而需要我们且行且品。走得太快,只见结果而不求过程,可能确实提早一步到达终点,也因行路太急,而舍却了一夜的星光,满树的蓓蕾,如水的月华。所以我仍说:别急,亲爱的。生活是慢火烹调的佳品而非大火爆熟的饱腹之食。

如果不是因为慢笔雕刻,匠刷打磨,布朗库西的《时间之鸟》不会如此光滑圆润;如果不是缓缓前行,层层推进的力量,麦约不会将他的《河流》停住,也就不会有流动的铅质女体雕像中显示出的厚重与量感;同样若不是厌恶快生活带来的浅薄和浮躁,毕沙洛的光影世界不会如此安宁祥和。生活给了我们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却只听不看,在呼啸的风声中前行,在美中迷失自我。其实我们只需放慢脚步,从心里改变观望世界的角度和态度,不觊觎未得

篇三:作文指导《舌尖上的美食》使用版

话题作文《舌尖上的记忆》

视频导入:央视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琳琅满目的生态食材,风味独特的各色美食,引燃了中国人对美食的热情。我们每天都在与吃打交道,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把司空见惯的吃运用到写作中来?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美食的写作,看能不能将生活中的素材写得生动有趣。

(一 )说美食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关于吃的话题,平常我们都用哪些词来形容味道?(酸、甜、苦、辣、咸)可是我们的舌头上有一万多个味蕾,你可以品尝到一万多种味道,我们怎样才能把美食通过文字准确生动地展现给读者呢?

(屏显:“巴掌大,圆而薄。正面粘满芝麻,背面布满酥孔。通体泛着淡淡的金黄,颜色像极了刚刚成熟的麦田。闻一闻,浓郁的芝麻味和着面粉味扑鼻而来。轻咬一口,“咯吱”一声,脆脆的薄片落入口中,一股甜香丝丝缕缕于细脆的咀嚼中蔓延开来。”)

你来读读写形的句子,你来读读写形的句子(调动了--视觉),色的句子(调动了——视觉),你来读读它的香(调动了——嗅觉),你来读读它的味(调动了——味觉)。

师: 你看这一小段文字,调动了多种感官,并运用了修辞,就把美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可见,一道美食,只要抓住了特征写出他的形色香味,就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模仿上面的语段说说你喜欢的美食,注意抓住特征(色香味形)

( 二 )品情趣

师:写美食,光抓住特征就行了吗,还要写些什么呢?

(追问)美食仅仅是给予我们感官的享受而已吗?我们先来看看名家眼中的美食。

1、请同学们齐读一下。

屏显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琦君《春酒》

(分析: 端着、闻着,即使跌倒了杯子还捏在手里,这个小女孩是多么喜欢她的酒啊,还有成了酒仙的小花猫。一杯普普通通的春酒,因为有了小女孩的天真和快乐,变成了无可比拟的美味佳酿。 )

2、屏显: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分析:吃鸭蛋敲去空头,不碰破蛋壳,掏着吃。剩下的蛋壳,洗净可以装萤火虫。一举两得,富有童趣,饶有趣味。)

师:看来美食的诱惑不仅仅来自食物本身,更在于人的情趣。在写作中只要我们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于美食的描写中,融入人的动作、神态、声音等描写,就可以展现人之情趣。

(三)悟生活——品味生活滋味

导入:同学们,汪曾祺的鸭蛋,鲁迅的罗汉豆可以算美食吗?你能说出让他们久久难以忘怀的原因吗?

屏显:汪曾祺说:“高邮的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琦君说:“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去找真正的家陪呢!”鲁迅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小结: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里品出了对家乡浓浓的依恋,琦君的春酒里有浓浓的亲情、乡情,鲁迅在罗汉豆里品出了童年。美食不仅是口腹之需,有时一粒米见大千世界,一盘菜显幽深人生,我们是在品味生活的滋味啊。)

所以,我们在写美食的时候,也还要写对生的感悟,让一道普通的美食变得既有味又有友情。这样文章的立意就高了。

小结内容:怎样写出生动而有趣的美食?

(五)写美食——评美食

你是否也有这样芬芳的记忆,无论时光怎么流逝,却也怎么也挥之不去?是奶奶亲自为你磨好的豆浆吗?是妈妈烹饪的家常小菜吗?还是与小伙伴烤的红薯吗???在看似平常的食物中咀嚼生活的滋味,或因为亲情,或因为童心,而有了别样的情愫。

建议:可以从通过看、闻、听、尝等方面中,先着重选择一个方面写一个片段,再从美食中品出对生活的感悟。

师:听完了同学们的作文,我感到各种滋味扑面而来,形成了生活的大滋味。你们不单是吃的行家,更是写作的好手。

课堂小结:同学们,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不断用感官去捕捉,用心去体会,写作的素材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就能“有所为而作”。

结语:同学们,无论你们将来身处何方,在你们尝尽天下美味的时候,都别忘了家里的那道家常菜!

标签:作文 舌尖 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ppt素材 舌尖上的中国图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