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作文素材 > 正文

【浅论文学的终结和文学性的中心化】文学性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和阐发了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终结论”和“文学转向论”,认为传统的文学已经终结,而当今的文学研究是一种混合型的新型文学研究。本文从文学的本质和文学性在消费社会、媒体社会中的统治地位来初步阐释文学“转向”论的有关观点。
  关键词:文学;文学性;消费社会;媒体社会;米勒On Literature Termination and Centrism of Literature FeaturesHe Ling(Chengdu Institute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731)Abstract:American literary critic of deconstructionism Miller puts forward and explains theory of termination on literature and theory of literary turning, holds that literature research nowadays is a new kind of hybrid one.This article will interpret preliminarily the relevant views of literary turn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and the dominated status of literature features in consumer society and media society.
  Key words:Literature; literature features; consumer society; media society; Mille
  中图分类号:I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认为,电子的信息化和信息的全球化致使传统的文学形态发生转变,他提出文学和文学研究“终结论”和“文学转向论”。
  他一方面认为“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再也不会出现这样一个时代――为了文学自身的目的,撇开理论的或者政治方面的思考而单纯去研究文学”。他在这里所论及的“文学”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他所说的文学研究也是基于一种具有历史、文化功能的或者与历史、文化保持联系的理论研究。依照他“终结论”的有关观点,图像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致使文学及其形态发生变化,人们不再阅读文学,文学便不再是 “文学”。甚至一些文化研究的年轻学者们也从传统的文学研究转向宽泛的文化研究,那样就可以研究他们更熟悉的论题。越来越多的人也在花更多的时间看电视电影,甚至直接转向电脑屏幕。这是当今文学的“泛化”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一种文学危机,传统的文学精神或“文学性”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中被转化或被消解了。
  当然,他们看到的只是表层的、文学形态意义上的原因,因为科学技术本身无法也无意扼住文学生存的喉咙。文学及文学研究是否走向终结,不在于某些现实条件(如电子、媒体) 的变化,而是文学是否还在深切的关注它与人的精神和心灵的依存关系,是否还在乎人类情感表现的需要。文学要求人们依靠语言的传达和阅读去感知世界的意义,去进行关于文学的想象,这个想象出来的世界是一个超离于我们生存的世界之外的一个彼岸世界,正是这种距离和对现实的超越,正是这种想象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冲突与张力才使文学得以存在,这也是文学具有魔力般吸引力的原因。
  另一方面,米勒又看到了当今文学和文学研究发生的根本性转向,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正转变为一种混合的“新形态”,而传统的文学研究也越来越转向混合型的“文化研究”。这是一种新方向、新趋势。这种混合型的文学和文学研究是由一系列的媒介发挥作用的,这些媒介包括语言本身、消费、视图、网络等等,它们使传统的文学形成一种新形态的“文学”。这种文学可以使传统的文学及文学批评与时俱进、顺时变通的适应时代的转变,重新获得它批判社会的力量。
  他在文学“转向论”就认为,“文学研究从来就没有正当时的时候,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它会继续存在。”这个观点揭示出米勒也不愿看到文学消亡的事实。那么,使文学“继续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文学性。文学性就是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
  在消费时代,文学性也就是那个为消费社会、媒体社会所利用的东西。文学性不如文学那么具体,它是隐含在文学文本或是文学事件里抽象的内涵,永远不被人知晓,但它却发自心灵,追寻精神,使人心净化,使人生美化。在信息化时代,它帮助消费社会制造“消费者”(当然也辅之以商业手段),担当重任并形成一种“消费文学”。例如,品牌依靠文学赋予的内涵决定着自身的消费人群,也使文学在消费社会里有了自身的空间。当一家企业生产产品时,往往会在包装的后面杜撰或是讲述一个意味玄妙的或是哲理的故事,在阅读它们时,我们因获得其中的文学性意味而欣喜,觉得这个产品很有内涵。而这里的“内涵”就是所谓的文学性。
  在媒体社会中,人们最常面对的是撰写一则新闻故事,而所用到的方式往往是文学性的。比如选择新闻题材时不是依什么事件本身的客观重要性,而是根据新闻机构的要求惯例以及大众趣味来进行的;对所选择的事件的呈现也不是按什么本来面目而是按某些文学叙事和戏剧表演的套路来处理的,因为对媒体而言重要的不是什么真实性而是轰动性和趣味性。被媒体信息所渗透的当今社会到处充满着文学的气息,到处体现着文学性的广博。换句话说,文学完成了它的统治,它渗透在各个学科中并成为其潜在的支配性成分。比如一些学科已习惯了借用文学研究的术语,史书重新成为故事讲述,哲学、人类学和种种“主义”式理论热衷于具体性和特殊性,传统的非文学性话语开始迷恋修辞,凡此种种皆显示了信息社会各种理论的文学化。
  这些都可以看出文学及文学研究领域的广阔与深入,换句话说,文学性参与了消费社会的“商品存在”,参与了媒体社会的叙事,离开了对它们的文学性研究,商品和新闻存在的基础就晦暗不明。
  总之,文学性――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正以想象的、审美创造的方式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它的广博发展使人超然于现实生活利害之外,忘物我之关系,从而摆脱现实人生痛苦求得心灵的慰藉。正由于有了它,才使人有可能突破现实世界中那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使人达到“超越利害”的美丽人生境界。所以文学的目标在于让文学性浸润人们的心灵世界,升华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我们拥有文学的理由。文学和文学研究不会终结。
  
  
  
  参考文献:
  [1]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M].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赖大仁.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 ―米勒文学研究“终结论”解读[J].学习与探索,2005-03.
  [3]尹峻.终结的,抑或虚无的历史―黑格尔目的论历史哲学的虚无主义表征[D].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4]付雯.艺术终结了吗? [D].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标签:终结 文学性 论文 中心